想了解河南醫療,一定要關注本號
長年無休,每篇都是精選
“微信公眾號金水路7號站”
2025年特別關注欄目第171-3期:
——趙根尚/文 鄭州大學二附院心血管外科教授
負面情緒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特別是憤怒,焦慮,抑郁等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血管內皮損傷,同時負面情緒會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紊亂,導致心血管疾病,腫瘤,全身非特異性炎癥,比如紅斑性狼瘡,關節炎,胃潰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醫護人員對患者情緒的特別關注是提升治療效果及就醫體驗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疾病好轉穩定的必要手段。
一、關注患者情緒的必要性:
情緒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患者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依從性降低,甚至加重病情。 研究表明,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需求有時超過單純的治療干預。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通過傾聽和同理心,醫護人員可建立信任,減少患者的抵觸情緒。例如,醫生在查房時耐心解釋病情,護士在操作前說明注意事項,均能增強患者的配合度。
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質量:患者感受到的情緒價值(如醫護的溫暖態度、細致關懷)與滿意度呈正相關,直接影響醫院口碑與復診率。
二、核心實施方法:
通過微笑、眼神交流、肢體語言(如點頭)傳遞尊重,用通俗語言解釋醫療信息,避免專業術語造成的隔閡。
觀察患者的表情(如皺眉)、行為變化(如沉默)等非語言信號,及時識別情緒波動。例如,護士可通過日常護理發現患者的隱性焦慮。
給予患者充分表達的機會,不打斷、不評判,使用“我理解這很不容易”等語言表達共情。 針對消極情緒,聯合患者制定應對策略,如呼吸訓練、冥想或藝術療法,同時推薦心理咨詢資源。
對重癥患者(如ICU患者),采用放松訓練緩解焦慮;對譫妄患者,需先排查生理誘因再介入心理疏導。將情緒激動的患者轉移至安靜區域,或通過轉移話題分散注意力,避免矛盾激化。
三、特殊情境的應對策略:
面對憤怒或激動患者,醫護人員需優先穩定自身情緒,通過平和語氣與姿態緩和緊張氛圍。 在患者情緒平復后,共同梳理問題根源,提供解決方案,如調整治療計劃或家屬溝通。
醫護人員的情緒管理能力需結合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通過系統培訓(如溝通技巧課程)和實踐積累提升。未來醫療可探索“情緒評估量表”等工具,量化患者心理狀態,實現更精準的干預。
這里要強調情緒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體需求或目標所產生的復雜心理反應,包含主觀體驗、生理變化及行為表達三個維度。
1. 主觀體驗: 情緒是內在的心理狀態,如快樂、悲傷、憤怒等,反映個體對情境的即時感知與需求滿足程度。例如,當個體達成目標時會感到喜悅,而未滿足需求則可能引發沮喪。
2. 生理反應: 情緒常伴隨生理變化,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激素分泌等。這些反應由自主神經系統調控,反映了情緒的生物學基礎。
3. 行為表達 :情緒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及語言傳達。例如,“眉開眼笑”對應快樂,“怒目而視”體現憤怒。
醫護人員不僅要關注病人的情緒,也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只有自己身心健康才能保證病人的身心健康。
說明:本文為今天第3次推送,為區分,加了-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