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CEO保留燃油車的深層邏輯 :未來競爭取決于算法與生態,而非油箱或電池
By【beta貝塔實驗室】
奧迪全球CEO高德諾推翻前任“停售燃油車”計劃的決策,很多人認為是觀念落后,工科女認為:恰恰是一場深謀遠慮的戰略布局。這一舉動揭示了奧迪對行業趨勢的精準判斷——汽車產業的未來競爭核心并非簡單的動力形式之爭,而是智能化與軟件能力的全面升級。
1. 燃油車與電動化的“技術平權”時代來臨奧迪保留燃油車研發的靈活性,正是預見到AI技術對傳統動力系統的顛覆潛力。如今大疆、地平線等企業已證明,燃油車同樣可通過智能駕駛融合、座艙交互升級實現與電動車同等的智能化體驗。若燃油車借力AI突破“不夠智能”的短板,電動化在政策驅動外的市場吸引力將大幅削弱。奧迪顯然在為這一技術拐點預留關鍵籌碼。
2. “軟件定義汽車”的全局野心 高德諾明確提到奧迪將主導大眾集團中大型車型平臺及SSP架構開發,目標直指“軟件定義汽車”的制高點。這一平臺覆蓋燃油與電動車型,意味著奧迪正構建一套兼容多元動力形式的智能化底層系統。與其說奧迪放棄電動化,不如說其試圖通過軟件優勢重新定義行業規則——未來車輛的競爭力差異將取決于算法與生態,而非油箱或電池。
3. 對中國車企的警示中國車企需警惕“電動化領先即勝局”的認知陷阱。若國際巨頭以燃油車+AI智能化組合反攻,或直接沖擊中國新能源車的差異化優勢。奧迪的決策揭示了一個更殘酷的競爭維度:當軟件能力成為核心,動力形式的先發優勢可能瞬間被顛覆。
中國品牌必須加速智能技術向燃油車領域的滲透,避免在技術路線的單邊押注中陷入被動。高德諾的“倒退”實為以退為進。
在AI重構汽車產業的浪潮下,奧迪正以軟件為矛、靈活性為盾,謀劃一場超越動力形式的全局戰爭。這場博弈中,真正的落后不是堅守燃油車,而是未能洞察“智能化無問油電”的未來。
但燃油車智能化確實存在一些技術挑戰,比如電控響應速度、能源供給穩定性等。不過,這些短板并非不可克服,甚至可能成為新的技術突破點。
1. 燃油車的智能化短板是否致命?
1)電控響應速度:機械 vs 電子燃油車的動力系統(如變速箱、節氣門)依賴機械傳動,響應速度確實不如電機的電控直接。 但是,未來可能也有解決方案 :比如預判式控制+AI算法優化:通過高階感知(激光雷達+多傳感器融合)提前預判路況,讓ECU(發動機控制單元)提前調整,抵消機械延遲。例如,博世的“預測性駕駛”技術已在燃油車上應用。 線控技術(Drive-by-Wire):逐步淘汰機械鏈接,用電子信號控制油門、剎車,甚至變速箱(如寶馬的Shift-by-Wire)。
2)能源供給:12V電氣系統 vs 高壓平臺燃油車12V電氣系統難以支撐高階智駕(如城市NOA)的算力需求。 也有解決方案: 48V系統普及:可支持L2+級智駕,如安波福已經研發出來48V電氣架構。增程式混動架構:保留燃油引擎發電,但用高壓電池驅動智駕硬件(類似理想汽車方案)。
3)熱管理 & 算力瓶頸燃油車散熱設計優先滿足引擎,可能影響智駕芯片(如Orin)的持續性能。 也有解決方案: 液冷智駕域控制器:獨立散熱系統(如華為MDC)。 分布式計算:將算力需求分散到邊緣端(如5G車路協同降低車載負擔)。
奧迪CEO這個戰略著眼點是燃油車智能化的“反超機會”:因為相比電車,燃油車具有
1)補能便利性:全球加油站網絡遠超充電樁,用戶對“續航焦慮”的天然排斥可能讓“智能燃油車”成為折中選擇。
2)政策靈活性:歐洲多國已推遲燃油車禁令,若AI能降低燃油車排放(如AI優化燃燒效率),其生命周期可能進一步延長。這正是奧迪等車企“不放棄燃油車”的深層邏輯。
有意思的是:與此同時,奧迪正在縮減其產品線。A1、Q2將取消。Q7、Q8 以及傳聞中的 Q9(全尺寸旗艦 SUV)將成為 SUV 系列的頂端車型。但是,奧迪CEO這個決策也有很大的風險:如果電池成本快速下降(如固態電池普及),電車可能通過“價格戰”直接碾壓燃油車智能化投入。因此,奧迪的“燃油車智能化”窗口期或許只有5-10年,必須抓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