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豐田中國發布一份含金量“極高”的半年成績單。
數據顯示1-6月,豐田在華累計銷量達83.77萬輛,同比增長6.8%,迎來過去4年以來的首次同比正增長。其中,雷克薩斯銷量超過8.5萬輛,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實現同比正增長的進口豪華品牌!
如果參照這一增速,下半年的豐田再接再厲,完成在華150萬銷量目標,機會很大!
之所以稱它含金量高。因為這份成績單,離不開南北豐田兩大合資公司的雙雙正增長,以及新產品拉動帶來的必然結果。也證明了豐田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策略和新能源轉型,目前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但最重要的是,這份成績單,對我們觀察國內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以及合資企業轉型與新能源市場的趨勢都極具參考價值。
了解豐田的人都清楚,相比靜態的數據,動態的調整對豐田在華的向上趨勢至關重要。
隨著豐田在華的ONE R&D制度、RCE制度相繼落地。如今結果說明豐田的戰略調整,把握住了市場變化的節奏;滿足了市場對豐田產品的需求,也代表了在跨國車企集體吹響合資反攻號角后,豐田階段性具備直面競爭的能力。
可見,跟上腳步,半年成績的背后是豐田總結出的適配法則已經發揮出作用。但重拾榮光,人們還要在接下來的半年窗口期中,看豐田要如何總結出一套從適配再到融合的創新方法論!
文|鍋斯傅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豐田在華的半年「啟示錄」!
盡管開年合資反攻的態勢盡顯,但主流跨國車企在華的整體發展情況仍不容樂觀!今年上半年,除通用、豐田、起亞三家主流企業上半年在華銷售呈正增長外,其余主流跨國車企均呈下降趨勢。
數據顯示,上半年大眾在華累計交付同比小幅下滑2.3%,福特在華銷量跌幅超過48%,本田在華銷量下滑超過24%,日產同比下滑超過21%。通用在華累計銷量同比增長8.64%,悅達起亞上半年同比增長13.2%;反觀豐田,雖然6.8%的正增長,在合資車市增速不是最快,但如果結合規?;A看,豐田的增長質量很可能是整個主流企業中含金量最高的!
2025年上半年,一汽豐田銷售37.78萬輛新車,同比增長16%;廣汽豐田的銷量則達到34.48萬輛,同比增長2.58%。在南、北豐田銷量均呈現出正增長態勢背后,既得益于終端銷售與產品之間的協同發力,還惠宜于豐田在華圍繞新能源、高端化與現地化的「三大戰略」成效初顯。
上半年,一汽豐田電動化車型銷量達18.5萬輛,車型占比49%,其中bZ5在6月單月銷量6189輛,上市一個半月累計交付超1萬輛;相比之下,廣汽豐田鉑智3X上市僅三個月累計訂單破3萬輛,累計交付近2萬輛;混動也呈現了領跑態勢,凱美瑞上半年銷量9.81萬輛,同比增幅超過62%。來自產品的快速起勢,表明豐田圍繞新能源在華布局已經得到來自用戶的認可,在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過渡中,豐田不僅取得初步成果,離市場也越來越近了!
價格戰的影響,讓2025年充滿挑戰!開年當所有規?;放贫荚谧非罄麧櫟膯栴}上絞盡腦汁。豐田似乎更好的抓住了國內價值人群的「胃口」!數據顯示,一汽豐田TNGA-K平臺以上高端車型銷量22.7萬輛,占比60%;廣汽豐田也從規?;a品向旗艦產品的過渡中顯現出「激進勢頭」,三大旗艦車型凱美瑞、塞那、漢蘭達上半年銷量超17.9萬臺,占比49.2%,不僅成了銷量擔當,還成為品牌價值的扛旗手。無疑對于接下來豐田全球財報的發布,提供了關鍵子彈。
就在人人都想做新汽車時代的豐田的時候,豐田用半年結果證明了,只有豐田自己,能總結出如何在新能源時代駕馭市場的方法。
今年4月,隨著四位中國工程師的集體亮相,豐田在中國的RCE體制開始了全面推行,豐田也全面建立中國ONE R&D研發體制,將原本分散的中國R&D整合??删褪沁@項當時很多人眼里是“做樣子”的調整,卻在短短2個月后,已經為豐田在華發展提供了如此巨大的幫助。
有了中國首席工程師團隊,豐田徹底摒棄油改電模式;把電池選用比亞迪方案;把智駕交給Momenta的R6飛輪大模型;能標配126線激光雷達...有了這些數不勝數的改變,才有了鉑智3X能將高階智駕門檻拉低至15萬級,才有了如今消費者對豐田智能電動車型的需求。
事實證明,上半年豐田在華的成績,不是合資企業靠“蠻力”干出來的,成績的背后離不開豐田在華的戰略智慧。
很多人問,豐田做這樣的這項決策難嗎?不難,無非是豐田把過去日本工程師對中國車型的開發決策權移交給了中國團隊;真的不難嗎?很難,因為把豐田延續幾十年的一項從日本到全球的產品機制,要擴充出一條從中國到東京,甚至未來有可能再到全球全新路徑,不容易。
要知道,讓豐田這樣一個世界上最按部就班的企業接受,改變本身就已經難過一切。
如今在提到半年成績時,很多人都把產品革新當做豐田成績的壓艙石。但我們不能忽視豐田這樣一家企業的戰略決心所帶來價值,更不能小看豐田作為合資反攻代表,接下來還會釋放出怎樣強大的侵略性?
2
別小看,雷克薩斯的「高端」含金量!
當然,除了南北豐田的銷量貢獻,上半年豐田在華同比正增長的背后,離不開雷克薩斯品牌的支持。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雷克薩斯銷量達到8.5萬輛的總量,實現同比微增。
如果單從數字看,距離回歸頂峰時期,雷克薩斯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果放眼上半年國內整個進口車市場,以及傳統進口車品牌的生存空間,雷克薩斯的半年業績則極具示范效應與含金量!
2025年上半年,國內豪華車市場整體承壓。奔馳在華同比下滑14%,寶馬、奧迪在華銷量同比下滑均超過15%。進口車業務的經營基本面則尤為慘烈,受供應鏈、關稅及消費信心帶來的疊加效應影響下,今年1-6月,國內進口車銷售同比下滑超過30%。
能成為在華唯一實現同比正增長的豪華品牌,意味著雷克薩斯的銷量增長不僅沒有依賴市場,反而逆市上揚跑贏大盤;某種程度上,這張難得成績單背后,雷克薩斯也為國內整個豪華品牌的下一階段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車型的結構看,主力車型ES仍作為品牌最大的銷量來源,占比近4成;RX、NX位列其后,作為品牌銷量主要貢獻者,長期占據進口車銷量排名第3、第4位,目前在中高端轎車/SUV細分市場的滲透率趨于穩定。難能可貴的是純電車型UX 300e,上半年也在新能源轉型的過渡期,維持起品牌銷量韌性的同時,兼顧著品牌在傳統車基本盤和新能源布局之間的平衡。
相比BBA,盡管雷克薩斯的規模相比一線豪華品牌在絕對數量上仍有差距。但我們根據公開信息計算可以發現,今年上半年,雷克薩斯混動車型的銷量優勢明顯,銷量占比超過35%,且市場需求還在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今天豪華車市即便面臨新能源轉型的壓力,國內消費者對于節能環保且兼具動力性能的混動產品仍有較高接受度,且替代明顯。
而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上看,過去一段時間,得益于雷克薩斯堅持高端豪華定位,避免過分陷入價格戰的焦慮,從目前看也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上半年的銷量增長說明了,品牌形象和售后服務在消費者購車決策中占據重要地位,良好的品牌口碑和服務體驗,即便在內卷的市場環境下,仍是有效促進銷售的重要手段。
因此,雷克薩斯銷量增長的核心價值,不在于絕對量的大小,而在于其在市場環境、品牌屬性、轉型階段等多重壓力下的“抗跌性”和增長質量。
銷量的背后既是雷克薩斯品牌在中國豪華車市場展現出的獨特競爭力,也代表著今天消費者對豪華車的需求依然存在。區別是,雷克薩斯的「回流」代表著人們還會更加傾向于選擇有品質、有品牌力以及獨特優勢的豪華產品。
3
徹底反攻的機會,就看豐田的下半年!
眼下,隨著新勢力的鯰魚效應結束,國內品牌競爭開始逐漸趨于理性,隨著新能源補貼倒計時,加速了國內汽車消費也將趨于理性;隨著內卷式競爭被國家叫停,惡性競爭也會逐漸趨于理性。意味著,接下來哪家企業能高質量、體系化運作,哪家企業就能在接下來的,智電智軍備賽中再度出線。
如果說,上半年,是豐田在與中國做適配的半年,那么下半年,將會是考驗豐田,乃至所有跨國車企,如何從適配走向融合的一段時間!
什么是適配?按照中國用戶需求,打造本土化產品;
什么是融合?圍繞既有智電合作的基礎上,展現出具體性、協調性的同時產生新價值!
不客氣的說,從下半年開始,誰企業能把融合的過程闡述清楚,誰就有可能在市場的迭代中抓住機會。
回看豐田半年業績,今天中國消費者看重的,從不只是豐田與Momenta、華為之間的簡單合作;市場真正看重的,是豐田也能夠在年內進行OTA升級,能帶來車頭泊入、過收費閘機近50項升級的功能點;是豐田要如何成為所有合資企業里,第一個使用問界M9上的華為星閃數字鑰匙的企業...
當人人開始看清,豐田與中國的適配能夠帶來價值后,結果是效仿必然成風。
當人手華為小米,人人魔門塔、大疆以后,支撐豐田持續領先的,就是先人一步做好融合!怎么融合?誰來更好解決協作中的標準化的問題;解決技術協同的問題;解決響應速度和靈活性的問題;甚至是解決文化壁壘和成本效益的問題;誰能解決,誰就能率先實現融合。
相信結果必然倒逼著豐田,必須要從下半年開始重新去思考,該如何去闡述好豐田與創新供應商之間,相互反哺,協作共贏的故事!
好處是,從下半年開始但凡是南北豐田哪個品牌,能從幾個方面上找出對應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誰就能夠更好占領市場的心智。問題是,誰不主動去充當規則的制定者,誰就一定會成為接下來合作規則的制約者。
眼下,起碼從半年的業績,我們能看到了,豐田走在對手之前。但要看懂豐田,輿論還要擦亮眼睛,盯住豐田的下半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