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如果家里發現了蛇,一般來說,老人不讓隨便打,要等老人鑒定完畢后,才決定是打,還是恭敬地“送走”。
這里所說的“送走”,也叫禮送,送走的時候,嘴里還念念有詞:老祖宗,您呆在家里,會嚇壞年輕人和孩子。還好,有我在家里,把您老人家送出來了,我要是不在家,年輕人就會冒犯您了。
所謂冒犯,一種委婉的說法,指年輕人將蛇打死。
“送走”是一種客氣地說法,其實就是無情地驅趕。對于現在農家來說,大多住了現代新居?,F代民居不像過去的傳統民居,有屋檐、墻縫、地縫等,蛇隨便找個地方就能藏起來?,F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無縫可鉆,無處可藏。
如果不將蛇“送走”,會經常在家人前面晃動,不嚇人才怪呢,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這種定力。將蛇“送走”就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家里出現蛇,老人不讓打的原因,各地有不同的民俗說法,這里給讀者朋友介紹三種說法。
一是祖宗說。民間俗信認為,家里的蛇是逝去的祖宗,是回家幫后代守屋的祖靈。這種蛇被稱為家蛇,又稱祖宗蛇。
按照民間的說法,家蛇通常住在家庭比較和諧,子孫后代有孝道的家里。一般情況下,家蛇都會蟄伏起來,不讓家里人看到,以免驚嚇到家里人。因此,家蛇一般不會隨便出現。
只有當家里出現問題時,比如,家里人經常發生成年人的爭吵和哭鬧,或者家里孩子對老人不孝順,還有其他的一些問題,家蛇才會現身警示。
當家蛇出現的時候,家里人就要引起重視,及時自省,尋找家里的問題存在何處,并及時調整和處理。
家蛇為祖宗守屋說,在我國民間是一種普遍的說法,不管是北方地區,還是南方地區,都有這種說法,只是在具體細節上有所差異。
正因為如此,當蛇出現在家里的時候,一般來說,家里的老人是不讓打死的,一般以驅離為主。
二是錢串子說。這種說法可反映在一句民間俗語上,這句俗語就是“蛇是錢袋子,鼠是糧袋子”。
古代的貨幣主要是銅錢,是一種外圓內方的硬幣,有四方形的孔。古人為了攜帶方便和計算便捷,又防止丟失,就把銅錢用麻繩將銅錢一串串的串起來。
古代一枚銅錢為一文,1000枚銅錢為一貫,后改為770銅錢為一貫,清代后將貫稱為吊,一吊錢就是一貫錢,1000枚銅錢。
銅錢用繩索串成一串串后,擺放起來,彎彎曲曲,現在一端點綴裝飾物,類似如蛇的形狀。
古代民間看到蛇時,就聯想到銅錢串子,而蛇在家里出現,人們認為這是預示家里有財富進來,而蛇就成了財富的象征。
因此,有一些地方習俗中,就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老人不讓打家里出現的蛇。
三是“家龍”說。我國民間將蛇稱為小龍,蛇是龍的原型,在很多地方的原始信仰中,蛇就被視為是龍。
龍是民間的崇拜之物,人們對龍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當蛇出現在家里時,特別是家蛇出現時,有一些地方認為這種蛇是“家龍”,是來守護家庭的,對家庭來說是一種好的預兆,可以讓家里興旺發達。
正是因為對龍的傳統敬畏,家里出現了蛇,老人一般不允許隨意打。
那么,這里有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出現在家里的蛇,老人都不能打呢?
當然不是這樣。前面提到過,年輕人看到蛇在家里出現后,通常要讓老人來看一下,然后決定是打還是不打。
這種看一下就是鑒別,到底是家蛇,還是外來的蛇,是毒蛇,還是無毒蛇。
家蛇雖然有數種,主要有黑眉錦蛇、奶蛇、線條家蛇、王錦蛇、白條錦蛇等,民間俗稱為“屋檐蛇”等,都是無毒蛇,雖然模樣讓人害怕,對人無害。不過,這些蛇的樣子長得差不多,容易識別。
這類家蛇,家里的老人是不讓打的。
對家里出現的有毒蛇,比如常見的百步蛇、五步蛇、銀環蛇、烙鐵頭、竹葉青等,對人的生命構成巨大威脅,是要打掉的。
即使這種蛇溜走了,或者被驅趕到鄰居家的庭院去了,一般要及時提醒鄰居和村里人,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防范。
農村有“見蛇不打三分罪”之說,指的就是家里或者家里附近的毒蛇。因為這些毒蛇,一旦傷到人,治療不及時,就會奪去人的生命。
特別是舊時農村,醫療條件比較差,被毒蛇咬傷后,能治好的概率比較少。即使是現在,醫學非常發達了,被蛇咬后,沒有及時發現,還認為是被蟲子咬了,或者送醫不及時,同樣也會奪走人的性命。
因此,當毒蛇在家里出現,或者在住宅附近出現,能打的通常都會打掉,消除危險。打不了的,也要及時提醒鄰居和村民,以防蛇傷人。
當然,還有一些從外面進入住宅的蛇,一時無法辨認是有毒蛇,還是無毒蛇,只能一律打掉,這樣就免不到有誤傷的情發生,這是難免的事。
總之,家里出現蛇的時候,即便是老人,也不是所有的蛇都不能打,要區分是什么情況。“家蛇”或者無毒蛇一般不打,而毒蛇一般是要打掉的。畢竟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不管是民俗說法也好,還是生物保護的說法也罷,如果人的生命都失去了,閑談這些還有什么用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