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華人在線布宜諾斯艾利斯6月18日訊 五年過去了,新冠疫情的陰霾仍未完全散去。阿根廷科學家的一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發現:新冠長期癥狀可能對大腦造成持久性損傷,導致輕度腦萎縮,全球約4億患者正面臨這一潛在風險。
來自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ICET)和圣馬丁國立大學(UNSAM)的研究團隊,自2023年開始深入調查新冠長期癥狀與大腦結構變化之間的關聯。這項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針對的是那些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現持續性癥狀的龐大群體,包括疲勞、腦霧、肌肉疼痛、氣短以及記憶和注意力問題。
研究負責人、CONICET研究員馬丁·貝爾宋塞在接受Infobae采訪時解釋說:"我們通過神經影像學和認知評估來研究新冠后持續癥狀患者,這是研究的第一階段,結果已發表在《BMC神經學》雜志上。"令人震驚的是,神經影像顯示長期新冠患者出現了"輕度萎縮和大腦結構變化",而這些變化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更為明顯。
這項發表在《BMC神經學》期刊上的研究分析了137名參與者的大腦結構影像,其中109人報告有持續癥狀。研究人員通過結構性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大腦的灰質(神經元所在區域)和白質,以評估大腦皮層的體積和厚度。這種分析方法能夠檢測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早期征象。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大腦的小腦、舌回和楔前葉等區域出現萎縮。更值得關注的是,研究觀察到中央后回的皮層厚度顯著減少,這些區域在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中也會受到影響。研究人員指出:"總體減少模式顯示出明顯趨勢",并警告說"這些結構性改變可能反映出超越認知功能的更廣泛系統性影響"。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大多數報告認知投訴的患者在感染時未接種疫苗。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總結道:"感染兩年后,有長期癥狀的人繼續經歷廣泛的癥狀、顯著受影響的生活質量和輕度腦萎縮的征象。"
目前,研究團隊已進入第二階段,獲得了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的資助。化學博士瑪塞拉·布羅科正與貝爾宋塞合作,致力于在唾液樣本中驗證新冠長期癥狀的生物標志物。這一非侵入性工具的開發目標是識別高風險人群并評估現有治療方法的效果。
布羅科解釋說:"我們從兩年前開始這個項目。第一階段,我們試圖通過影像和認知測試研究新冠持續癥狀對大腦功能的影響。第二階段,我們加入了唾液中精神健康生物標志物的測量,試圖找到一個包含認知、精神健康和大腦影像所有組成部分的綜合診斷測試。"
雖然新冠長期癥狀的確切起源仍未完全明確,但國際研究表明可能涉及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自身免疫反應或殘留病毒顆粒的局部激活,特別是在大腦中。成年人、未接種疫苗者或經歷嚴重疾病形式的人似乎更容易受到影響。
這一發現與國際研究趨勢一致。匹茲堡大學2023年發表在《PNAS》上的研究分析了223名未接種疫苗、經歷輕度或中度新冠感染者的大腦影像,同樣發現了持續性神經炎癥和大腦白質改變的征象。
面對全球超過4億人經歷新冠長期癥狀的現實,阿根廷研究團隊強調需要建立客觀標志物來區分新冠長期癥狀與其他神經或精神疾病。
正如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的流行病學家齊亞德·阿爾-阿里所擔憂的:"如果你曾經有過腦霧,這是否意味著你的大腦在以后更容易出現認知問題?"
這項阿根廷研究不僅為理解新冠病毒的長期影響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也為全球數億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治療策略制定指明了方向。
(消息來源:阿根廷Infobae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