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國內大循環,是一場關乎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更是一項復雜而宏大的系統工程。顯然,這考驗著我們的改革智慧,更考驗著我們的戰略定力。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一言以蔽之,堅定不移地走好做強國內大循環這步關鍵棋,中國經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行穩致遠。
著名經濟學家 宋清輝
【滬港通錦囊】內地加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做強國內大循環成關鍵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在此背景下,5月15日國務院召開的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推進會,再次明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航向。這標志著"做強國內大循環"已非權宜之計,而是事關長遠、關乎全局的重大戰略抉擇,更是推動中國經濟穿越周期、行穩致遠的核心支柱。
盡管戰略方向已明,但在"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道路上仍面臨著不容忽視的難點。當前,最核心的梗阻在于需求側的動力不足與供給側的結構性錯配。一方面,居民消費動力顯現疲態,但整體消費市場的反響并未達到預期中的強勁。另一方面,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高端化、個性化、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同時,部分中低端產業則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此外,正如會議所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存在"卡脖子"環節,自主完備性有待提升,這無疑直接影響了供給體系的質量和安全。
以改革疏通三大關鍵脈絡
筆者認為,要想打通上述國內大循環的諸多堵點,關鍵在于以深層次的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以徹底疏通消費、創新和市場三大關鍵脈絡。
首先,要以體制機制改革培育科技創新的肥沃"土壤"。筆者認為,必須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改革。第一,亟需破除"唯論文、唯職稱"的評價導向,建立真正以市場需求和產業應用為標尺的科研評價體系;第二,亟需構建更加開放的人才流動機制,并進一步打破身份、編制等壁壘,促進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自由、高效地雙向流動;第三,必須將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落到實處,讓創新者的心血得到有效保護,持續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動力。
其次,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筆者認為,有必要由中央層面拿出更具強制力的法規,明確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行為的"負面清單",并建立起有效的發現、舉報、查處、問責的長效機制,真正實現商品自由流動、要素平等交換、競爭公平有序。
說到底,做強國內大循環,是一場關乎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更是一項復雜而宏大的系統工程。顯然,這考驗著我們的改革智慧,更考驗著我們的戰略定力。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一言以蔽之,堅定不移地走好做強國內大循環這步關鍵棋,中國經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行穩致遠。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