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技創新的匯聚地點,粵港澳大灣區可謂是人才濟濟。這里不光有豐富多元的科技創新平臺,還有各式各樣的競技賽事。這里活力迸發,并持續釋放著創新動能。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創新熱土上,有一所高校正以亮眼的科創成績書寫著應用型高校的育人傳奇。
當第十八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獲獎名單揭曉時,這所年輕的高校以18項省賽獲獎項目、100%獲獎率的歷史性突破引發關注,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學校深耕創新教育、厚植科創基因的戰略布局。這所高校就是——廣州新華學院。
在挑戰杯賽場,充斥著濃濃的“新華現象”。本屆“大挑”中,廣州新華學院推薦的18個項目全部斬獲省級獎項,其中3項二等獎作品尤為奪目:資源與城鄉規劃學院團隊深入嶺南古村,通過2000余張影像解碼文化基因,構建的“組織-實踐-承載”三維傳承模型已被政府采納并復制推廣;公共治理學院團隊歷時兩年半走訪韶關200個村落,構建的“五維驅動模型”為縣域全域旅游發展提供了可操作的解決方案;信息與智能工程學院研發的智能垃圾分類機器人,融合ROS與YOLOv8技術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直擊小型場所垃圾分類痛點。這些成果不僅展現了新華學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擔當,更印證了學校“以賽促學、以學促創”的育人成效。
事實上,這樣的突破并非偶然。近年來,廣州新華學院在“挑戰杯”賽事中持續領跑:第十七屆斬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1項,獲獎數量居同類院校前列;第十六屆更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8項的成績創歷史新高。這些數據背后,是學校構建的“校賽-省賽-國賽”三級培育體系,以及“導師制+項目制+孵化制”的全鏈條支持機制。
在廣州新華學院,科創競賽早已不是少數人的“獨角戲”,而是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大合唱”。學校構建的“金字塔式”競賽生態,從新生入學即開設的創新思維訓練課程,到覆蓋40余個學科的校級競賽平臺,再到省級、國家級賽事的進階培養,形成了“人人可參與、層層有突破”的創新育人格局。
這種生態的構建離不開強大的資源支撐:學校設立專項競賽基金,每年投入數百萬用于項目培育;組建由國家級教學名師、行業專家組成的上百人導師庫,為學生提供“一對一”學術指導;建成智能工程實驗室、數字媒體創新中心等多個專業實驗室,為科創項目提供硬件保障。
更值得關注的是,學校創新“雙導師制”,不僅有校內教授把關學術方向,更引入企業工程師參與項目落地。這樣的支持力度,更加促進了學校科技成果的孵化。
對于新華學子而言,競賽帶來的遠不止是榮譽。在備賽過程中,他們收獲的是終身受益的能力:公共治理學院團隊在乳源調研時,累計訪談超1000人次,練就了扎實的田野調查能力;信息與智能工程學院團隊為優化算法,連續三個月在實驗室進行“白加黑”攻關,培養了堅韌的科研精神。
這些能力,最終轉化為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近三年,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持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單位滿意度超96%,其中競賽獲獎學生更成為華為、騰訊等名企的“搶手貨”。
更令人矚目的是,學校將競賽成果深度融入社會服務。古村落保護項目的成果被納入東莞鄉村振興規劃,智能垃圾分類機器人已在多個社區試點應用,這種“科研-轉化-實踐”的閉環,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科技創新的社會價值。正如一位獲獎學生所說:“在這里,我們不是為了比賽而比賽,而是在解決真問題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標。”
在廣州新華學院,每一次競賽都是一次成長的蛻變,每一項成果都是創新教育的生動注腳。當你漫步校園,既能看到“學者講壇”上金燦榮、李昌鈺等名家的思想碰撞,也能在實驗室里見證學生團隊攻克技術難題的專注身影。
這里有完善的競賽培育體系,有頂尖的導師團隊,更有將青春理想與時代需求緊密結合的創新土壤。如果你渴望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綻放光芒,廣州新華學院,就是你夢想起航的最佳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