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當規則被濫用成了一種生意,規則就不再是規則,而成了博弈的工具。"
這話用在今天的電商平臺,怕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這幾年電商購物的商家和買家的矛盾很多,胖胖想到個特別典型的矛盾點:
這是平臺規則逼出來的扭曲行為。
僅退款政策本意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結果被少數人濫用后,商家只能用更極端的方式反制。
到頭來,變成了平臺、商家、正常消費者三輸的局面:
平臺公信力下降,商家積累負面評價,普通消費者被當賊一樣提防。
這其實已經演變成了一種不健康的電商生態。
最近,6月20日,封面新聞就報道了一則這樣的新聞:
多名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他們在購物網站購買商品后因商品質量不滿意申請退款。
商家表示:沒問題,退款可以,不用退貨——但有個小前提:請你當著鏡頭,把商品現場撿爛、砸壞,拍視頻或照片上傳審核。等到確認商品已經完全報廢,退款就能到賬。
有消費者覺得這種做法極端又荒謬:本來是個退貨退款的事,結果變成了當眾施暴破壞商品的奇怪儀式。有人質疑商家這是在制造資源浪費,也有人懷疑背后是不是有更深的博弈邏輯。而商家則直言不諱:為了防止被惡意薅羊毛,不得不出此下策。律師出來發言,說商家教唆消費者毀壞商品涉嫌違法,但網上反倒有不少人支持商家的這種做法。
律師說得冠冕堂皇,站在純法理的象牙塔里當然道理都對。
可如果真要較真,咱是不是也可以這么反問一句:
假如哪天律師服務完了,客戶一句“我不滿意”申請僅退款,律師你愿意接受嗎?
這個新聞本身更深一層的問題,其實折射的是電商生態正被平臺規則一步步逼向畸形。
最早的時候,電商平臺推行"僅退款"政策,本意其實是好的。
它試圖解決小額商品、易損商品、低價商品在退貨過程中面臨的高昂運費和復雜物流問題,省去了麻煩,保障了消費者權益。
早期電商正是靠這種寬松友好的規則建立了消費者信任,讓大家敢放心大膽地在屏幕前下單。
可一切美好規則的前提,假設的是大多數人都是理性的、善良的。
可惜,現實永遠不會那么理想。
善良人固然存在,聰明人、會算計的人更多。
羊毛黨盯上了這個規則的漏洞,開始系統性薅羊毛。
有人研究哪些商家售后寬松,專挑這些下單,用上一段時間后再申請退款;
有人專門做教程教你如何利用規則僅退款,薅運費險,整出一整條灰黑產業鏈,精準鉆進平臺設想之外的縫隙里。
平臺本來想保護善良消費者,結果成了聰明人套利的溫床。
商家自然成了被薅羊毛的第一波倒霉蛋。
賠錢不說,心態也徹底被搞崩了。
平臺說你不能隨便拒絕售后,可實際操作下來,誰在薅誰在騙,商家最清楚。
可平臺更多顧的是整體數據,怕規則收緊后影響流量、活躍度、口碑。
商家去找平臺維權,往往得不到根本性的支持,最后只能靠自己想辦法保命。
在這樣長期高壓下,商家學聰明了。
平臺不給出路,那我就自己反制。于是砸爛商品拍視頻這個做法便誕生了。
這邏輯其實也簡單得很。如果你真的是因為商品有問題而退款,把殘次品砸掉你也沒啥心疼的。
如果你其實是想白嫖,把完整好好的商品砸爛,心疼的是你自己。
看似粗暴,背后其實是商家被動到極限后的無奈求生欲。
但這一極端做法的副作用也在迅速擴散。
平臺公信力繼續消耗,商家口碑積累大量負面,正常消費者也越來越不好過。
很多人可能都感受到,現在在電商平臺上售后流程越來越復雜、舉證材料越來越多,動輒讓你提供各種視頻證據,搞得像是取證一樣。
原本輕松便捷的購物體驗,正在被層層防范機制拖得越來越像一場心理博弈。
那你說,這又是誰的錯?
這一切其實是平臺治理能力不足的直接體現。
平臺當初設計規則時更多考慮的是便利和短期口碑,缺乏長期風控設計,也沒有足夠技術能力去精準區分真正的消費者與套利羊毛黨。
羊毛黨大行其道,平臺又舍不得全面收緊規則影響活躍度,最后把治理成本推給商家,逼著商家自保,商家再反過來搞極端手段防羊毛,最后苦果讓普通消費者吞。
而當商家普遍學會了這種反制套路,這就已不再是個體商家的反制,而是整個生態被規則漏洞逼向了荒唐的新常態。
這種局面說白了,早晚會徹底把整個平臺的信任機制掏空。
按理說,電商本質上靠的是信任,賣家信任平臺能保護自己,買家信任平臺能公平公正。
當這個最基礎的信任被反復薅、反復防范、反復對抗后,平臺終究會變成一座大型互騙市場,買賣關系徹底異化成行為學博弈,毫無商業本該有的輕松感。
胖胖認為,解決之道絕不在簡單的"取消僅退款"五個字里,而在平臺是否愿意真正投入治理能力。
技術上不是沒有辦法,用更精準的大數據識別模型,其實完全可以有效區分出高頻套利行為與正常用戶的行為模式,設置動態審核機制,建立黑名單庫,限制職業羊毛黨賬戶。
同時,售后政策也不該搞一刀切,鼓勵多元化靈活方案,例如商品核驗折價退等模式,讓商家既能合理止損,又能保障正常消費者的售后權益。
當然,這些治理手段背后需要平臺真金白銀投入風控成本,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把所有成本風險全甩給商家自己去硬扛。
如果平臺依然把短期交易額、活躍度、流量數據當遮羞布,那這一套薅羊毛與反薅羊毛的無休止對抗,最后只會毀掉整個行業生態,砸掉的是平臺自己未來的命根子。
商業社會的買賣關系其實本來不復雜。
消費者想買得安心,商家想賺得合理,平臺想收得抽成。
三方利益其實原本并不沖突。
沖突產生在規則錯位,激勵失衡之后。
大家都學會了鉆規則漏洞,最后大家都被規則逼得像做賊一樣彼此防范。
正常買賣被逼成了精密復雜的心理攻防戰。
這世界的規則,本該是用來維護善良人的,而不是被鉆空者當作套利工具的。
而一旦規則變成鉆空者的游戲,善良人的麻煩就會越來越多,做買賣不再是商品和服務的交換,而是彼此防備的心眼較量。
正常人花的是錢,聰明人賺的是規則,而平臺最后靠的是眼前的數據繁榮。
平臺的治理其實不難,難的是有沒有真正的誠意和擔當。
你可以有漂亮的技術手段,你可以有高明的算法模型,但首先得承認問題存在,承認不是商家壞了心眼,不是消費者素質低下,而是規則本身出了偏差。
所有三方,其實都不過是被架在畸形機制下的角色玩家。
當平臺舍得真正花力氣在風控和公平治理上,而不是靠打腫臉充胖子的活躍數據充門面,或許整個電商生態還有機會慢慢回到它該有的樣子。
那時,消費者可以安心買,商家可以踏實賣,平臺也才有了可持續的未來。
要不然,這套你騙我、我騙你、彼此薅羊毛的怪圈一旦鋪開,社會上信任的底線便越來越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