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Phone的朋友對App Store再熟悉不過了——想下載軟件必須走這個渠道,想在應用里買東西也必須用蘋果自家的支付系統。
每筆數字消費蘋果都要抽走30%的傭金,這就是讓開發者又愛又恨的“蘋果稅”。
最近蘋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生態報告,數據挺嚇人:全球用戶通過這個平臺產生了1.3萬億美元的交易額。
蘋果特別強調,這是他們對移動生態的“重大貢獻”。仔細看賬本會發現,這1.3萬億美元里,中國用戶貢獻了5390億美元,占比超過四成,穩坐全球第一把交椅。
不過這里有個關鍵細節:蘋果抽成的部分其實只占整體交易額的一成。報告顯示,1.3萬億美元里只有1310億是數字商品和服務交易,比如買游戲皮膚、視頻會員這些虛擬產品,蘋果按15%-30%的比例抽成。剩下90%的錢壓根不經過蘋果口袋——其中1.01萬億美元是實體商品交易,像在淘寶、京東、拼多多買東西的實付金額;還有1500億是應用內廣告收入,這部分錢全歸開發者,蘋果不抽成。
說白了,蘋果稅的本質是“數字服務過路費”。你網購實體商品花的錢,蘋果一分不拿;你在抖音刷到廣告帶來的收入,蘋果也不眼紅。但只要涉及虛擬消費,蘋果就要拿走三成,而且中國區的大企業抽成比例是全球最高的——美國、歐洲、韓國都比我們低。
蘋果為何這時候拋出這份報告?明顯是在給自己貼金。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很直白:“看,我促成了1.3萬億美元的交易,但只對其中10%收了傭金,已經很良心了。”可這種算法經不起推敲——難道沒有App Store,中國人就不在淘寶購物、不點外賣了嗎?實體經濟的交易額憑什么算在蘋果頭上?
更值得玩味的是數據背后的生態博弈。中國互聯網企業每年要為蘋果稅支付巨額成本,但換來的只是蘋果設定的“游戲規則”。當國內開發者吐槽抽成太高時,蘋果卻用這份報告暗示“是我養活了整個生態”。這種邏輯就像商場收租戶提成,卻把租戶的營業額都說成自己的功勞。
從數據看,中國貢獻了全球41.5%的交易額,我們的消費市場已經大到蘋果無法忽視,或許我們該重新思考:沒有蘋果稅的世界,中國互聯網經濟會不會跑得更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