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浩近日發布預告,第三本個人檔案《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即將推出。根據封面展示,新作將延續該系列一貫的視覺年表式結構的形式,收錄他與多個品牌的合作項目,涵蓋多種品類。作為曾定義「Ura-Harajuku」時代美學的關鍵人物,藤原浩無疑是街頭潮流語境中最具符號意義的存在。但是,當這本檔案來到第三章我們有了更多思考:在潮流機制早已轉向社交主導與情緒消費的當下,這本書是否還能喚起曾經的潮流共鳴?又或者,這正是潮流 OG 與年輕玩家之間「審美斷層」的某種隱喻?
從藤原浩早期的文化介入與創作軌跡,到「閃電 LOGO」成為個人美學標簽
《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Via Rizzoli
藤原浩的首部作品檔案《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全面呈現了他在潮流文化領域的深遠影響。書中回顧了藤原浩早期的品牌創作歷程,包括 GOODENOUGH、AFFA 以及 Electric Cottage 的起步與相關視覺設計,尤其通過對 Nike HTM 系列等一系列合作的回顧,將一代潮流愛好者的記憶帶回到藤原浩早期的創作軌跡與文化介入。
Via Pinterest
1980 年代,藤原浩以打破既定審美框架的穿搭方式活躍于東京,并前往倫敦、紐約等地「朝圣」,將朋克精神、滑板文化與嘻哈美學帶回日本,推動本土電子音樂和 DJ 文化的起步,奠定了日后日本街頭文化的思想基底。這些經歷,為藤原浩日后涉足時尚、球鞋、設計項目提供了天然的鏈接能力。
Via Pinterest
1990 年代初期,藤原浩與 SK8THING 共同創立了 GOODENOUGH,一個基于西方街頭文化精神卻擁有「本土重構力」的品牌,成為當時「Ura-Harajuku」潮流體系的基石。他不僅啟發了 NIGO? 與高橋盾,更串聯起 WTAPS、SOPH.、NEIGHBORHOOD 等日后成為潮流巨擘的品牌力量。
Via Instagram @dampmagazines
GOODENOUGH 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之時,藤原浩開始思考新的潮流美學構建,于 1995 年停運品牌,取而代之的是全新 Electric Cottage,也是 fragment design 的前身。
Via Sabukaru
在 90 年代初,藤原浩還與高橋盾還共同創立了品牌 AFFA,名稱取自「ANARCHY FOREVER FOREVER ANARCHY」的首字母。支撐品牌精神核心的,是深受 Malcolm McLaren 與 Vivienne Westwood 影響的朋克哲學。
Nike HTM 2002 | Via Nike
對于當代潮流玩家來說,認知度較高的藤原浩早期合作可能是 Nike HTM 系列。2002 年藤原浩攜手 Tinker Hatfield 和 Mark Parker 組建 HTM 團隊,重新演繹 Air Woven、Air Presto 和 Air Force 1 等經典鞋款,從內部推動 Nike 聯名機制進行試水。
Via mo’design、Japan Goods Finder、Acclaim Magazine、eBay
而其它早期合作,如 HEAD PORTER、BURTON、LEVI’S?、STARBUCKS 以及 OAKLEY 等品牌,在這期間構成了潮流風向的關鍵節點,共同編織出一套早期街頭潮流的「玩法」,不少合作也延續至今。
《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2》| Via Rizzoli
六年后,藤原浩的第二本檔案《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2》推出,進一步擴展其作為「潮流教父」的創作版圖。在 GOODENOUGH 停運,Electric Cottage 更名為現在的 fragment design 后,其團隊也開始縮小,個人視覺標簽逐漸系統化。
Via Options
相比于第一本記錄的品牌創建、早期合作以及潮流視覺設計,第二本記錄藤原浩在品牌商業體系中的「升維」過程。從早期的 GOODENOUGH 到 fragment design,通過「閃電 LOGO」打造成一套貫穿于不同時代,且可以在幾乎任何領域快速嵌入的美學符號,將設計權重壓縮至最低限度,但卻擁有極高識別度。
Via Maserati、AliExpress、Ring of Colour、PAUSE Online
以「閃電 LGOGO」為設計主導的聯名項目越來越多,從 Air Jordan I「大閃電」和 Switch 到 LOUIS VUITTON、BVLGARI,甚至是瑪莎拉蒂以及 YANMAR 百萬快艇,合作企劃橫跨不同維度的產品,也逐漸令人認為這個標志出現在任何一件單品上都不奇怪了。
Via YANMAR
不過在產品之外,一些空間體驗企劃也展示著藤原浩其實對潮流文化的影響并不是只在「產品」之上,亦不乏一些品味、觀念和生活方式向的輸出。
Via mo’design
用另一個視角去看這兩本檔案集,也可以理解為藤原浩之所以影響至今,不是因為他「做了很多聯名」,而是他作為「潮流根源」幾乎創造了今天大家所理解的「聯名邏輯」。但同時,也因為這樣造成了玩家們的審美疲勞,讓過度的聯名變成沒有新意甚至令人反感的行為,開始給藤原浩貼上「聯名之王」「蓋章大師」的標簽。
潮流變奏,藤原浩作為「OG」與當代消費者的關系悄然發生變化
《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3》| Via Rizzoli
即將推出的《Hiroshi Fujiwara: Fragment #3》,從封面那些被挑選呈現的單品來看,似乎已經無法再制造出當年的興奮感。Air Jordan I「倒鉤」、拓麻歌子、Stanley 保溫杯和 Beats 耳機等等,這些單品在商業上無疑是成功的,但藤原浩的「合作戲份」確實少了些。
Via JUICE STORE
當「蓋章大師」的調侃逐漸演變為對藤原浩以「閃電 LOGO」作為主要創作方式的一種固有評價,其實也映射出潮流語境的變化:從引領潮流的文化符號,變成了可以被廣泛復用的「溢價工具」。
Via Instagram @fujiwarahiroshi、Robb Report、Carousell、Houyhnhnm
近年來,大量新銳品牌、設計師借助社交平臺的運算邏輯,迅速推出迎合當下視覺偏好與審美趨勢的產品。他們注重產品的「可種草性」、傳播效率,以及社交互動價值,而不再強調完整的風格體系或品牌敘事的深度。
疑問隨之而來,藤原浩作為潮流 OG 需要去跟隨今天的流行節奏,來改變自己的模式嗎?這一問題在當前尤為現實。只是,這種堅持有其完整性與辨識度,與當代審美脫節的疏離感也就越來越明顯。當早期響力被新的消費時代研磨,藤原浩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悄然發生了變化。
Via Va Tokyo、ABEMA Mart、hasegawa-kogyo
或許這不代表藤原浩「做不出」東西,其資源和潮流領域的經歷,足以讓他呈現出更好的設計項目。但堅持以「閃電 LOGO」作為主要創作形式,更多是一種信仰的延續還是固步自封,也很難去評判了。
潮流從審美輸出走向「情緒價值式消費」的過程中,潮流 OG 的存在意義也將被新銳玩家重新定義。但審美是否一定要被大數據和算法框定,文化以話題熱度計量?藤原浩或許不再主導當代潮流敘事,但其作為創作者鋪好的路徑,仍然具有方法論意義。
Via Pinterest @OG Index
我們從藤原浩 80 年代踏入街頭文化場域的起點談起,并非為了對他的創作生涯進行某種形式上的回顧和定論,在有限的篇幅內也無法完整回顧其三十幾年潮流領域的發展和推動。只是這本檔案集的第三章發布時,再次引發一些思考。
Via Sabukaru
不僅曾啟發 NIGO? 和高橋盾,如 Kim Jones 和已故的 Virgil Abloh 等當代設計巨擘,都曾公開表示藤原浩是他們最重要的靈感來源之一。從早期的文化推動,到他參與創建或合作過的無數品牌,可以說如果沒有藤原浩,今天的街頭文化、時尚語境乃至更廣泛的文化景觀,或許就不會是這般模樣了。
今天的影響力還有多少,也確實取決于藤原浩還能與新世代潮流消費者產生多少真實的情感連接。所以,隨時代更迭,他從「日潮領路人」到「蓋章大師」的身份轉變,既令人唏噓,但又十分現實…
AUTHORterry
百威與 DIESEL 對工藝的執著灌注在這抹「紅上加紅」的主打色
從卡通經典到文化符號,米奇如何成為各領域的「靈感繆斯」?
當審美回歸傳統,THOM BROWNE 能重現輝煌嗎?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