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輪以伊對抗,徹底顛覆了不少人對中東“回合制戰爭”的慣性認知。13號清晨,以色列發動代號“雄獅覺醒”的空襲,200架戰機齊刷刷地轟向伊朗,不僅打掉了核設施,還重點斬首伊朗指揮層。媒體一度大肆渲染:“伊朗已被打斷拳頭,徹底喪失反擊能力。”
結果呢?半天不到,伊朗就用十波次導彈和無人機狂轟特拉維夫。600枚導彈,300架自殺式無人機一波接一波,把以色列的箭-2、箭-3、大衛投石索、防空炮、愛國者-3、薩德系統都打得應接不暇。最新消息又來了:伊朗高層放話,要把2000枚導彈同時搬上發射架,讓“真·齊射”成為可能。
不過,伊方和以方的較量,雖然是最大熱點。但這場沖突對比之下,竟像給中國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做了一次大規模“直播演示”。畢竟,如果連以色列這樣全球頂級的陸基反導都難以完全攔截,那么射程超過1000公里、末端機動速度可達6馬赫以上的東風-17,打擊美軍航母群該是多么輕而易舉?
先說實打實的戰果:以色列防空網面對伊朗第一波600架次的自殺機+彈道導彈攻擊,雖然自稱攔截率高達80%多,但剩下20%的突防就足以炸掉好幾個目標。
要知道,一枚導彈能讓一棟樓傾塌,一枚落在海法發電廠就能癱瘓半個城市的電力供應。伊朗打特拉維夫的目標主要是民生基礎設施和防空系統,可傷害都沒把敵方“命門”按死。
而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的作戰思路就是:拋物線飛行后末端俯沖,速度快到讓薩德的雷達都來不及鎖定。伊朗的這套“高拋+高超突防”戰術,正好就為東風-17在實戰中突防美艦提供了范例。
再結合第二波的200枚導彈攻擊:伊朗革命衛隊在13日深夜到14日凌晨連續五波共發射200多枚各型導彈,加上300架無人機,整整打了一個通宵。
最關鍵的是,伊朗的指揮架構早就搞了“分布式指揮”。
公開的司令被打掉,只要隱藏在山里的發射車和補給點還在,打擊就能繼續。以色列空軍能炸掉幾個導彈基地,但沒法把山體里的庫存與發射車一網打盡,這種“你炸不掉我的存量,我就能繼續打你”的模式,和中國東風系列導彈的“山體藏車、機動換位、分散部署”理念一脈相承。
接著看第三波:15號凌晨,伊朗又發起50枚左右的彈道導彈攻擊。不同于最初的飽和襲擊,這一次他們在戰術上做了微調:讓高超音速彈和常規彈在目標上空同步出現,利用“彈幕掩護+末端加速”戰術,大量射彈幾乎同時抵達,導致以色列的攔截網再次出現漏洞。
對比13號的廣撒網模式,15號的精準打擊,證明了伊朗的火力指揮與調度,絕非外界想象的“捉襟見肘”。
伊朗彈道導彈部隊的表現,完全說明了一件事:只要戰術成熟、彈量足夠、分散機動,哪怕對手全方位集結最先進反導系統,也難以徹底防御。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6大陸打擊導彈、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完全可以借鑒這種“飽和彈幕+末段機動”的戰術,直指航母戰斗群核心。
想象一下,如果中國在南海或西太平洋某次預演里,20枚東風-17或東風-21D同時發射,從200海里外突防美國航母、即便8成被攔截,剩下4枚也足以撕開航母甲板、破壞核反應堆、癱瘓艦載機起降。這就不是“假想演習”,而是真實可用的戰略遏制力量。
事實上 ,這輪沖突給我們三大啟示:
首先自然是,高密度、飽和突防依舊管用,沒幾家反導系統能百分之百攔截。
其次,末端高速機動是關鍵,高超音速武器+彈道導彈結合打法,攔截難度劇增。
最后,分布式部署與彈藥庫藏,讓指揮層與打擊平臺更難被一網打盡。
如今,伊以沖突還在繼續,以色列目前還在反擊,但能堅持多久?伊朗又有多少家導彈“后備倉”?雙方的耐力賽才剛剛開始。對中國而言,這場中東對沖就像一場大規模“戰術預演”,足以讓東風-17及其系列導彈,在未來海上的“航母克星”定位更加實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