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作了一番批駁,今天再來聚焦一個媒體人的事情,不過不是“老朋友”胡錫進,而是另一位。
近日,河北秦皇島阿那亞景區舉辦足球友誼賽,多位明星藝人參加,其中包括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演員郭濤、周曉鷗、王錚等人。白巖松踢球時不慎滑倒,躺在地上久久不起。但網友卻基本上不是心疼,反而是變著法地冷嘲熱諷。
很多時候,一件事情造成的反響,往往要從過去尋找根源。白巖松在綠茵場上的一次摔倒,堂堂“國嘴” 躺在草坪上無法起身的畫面, 竟然成了某些社會情緒的集中引爆點,還 被互聯網放大成一場代際價值觀的公開審判。
這可絕不僅僅是對一位主持人意外摔倒的幸災樂禍,而是一代人對其長期話語姿態的激烈反叛。換句話說,反噬雖遲但到。
要知道,早十多年前的白巖松可是央視的門臉,很多雞湯只要標注是白巖松寫的,那權威性就捅破天了,可以說他在中年一代很有市場,畢竟當時大家基本都還看電視,白巖松這副“憂國憂民”的形象讓他紅遍大江南北。
那么白巖松從被中年人追捧到被年輕人群嘲的轉折點是什么呢?請看下方視頻:
他的這番言論來自于2021年一檔青年對話欄目《對白》,有大學生向白巖松提問:“ 當代年輕人對國家的命運前途感到樂觀,但是又對個人的發展前途感到悲觀,如何看待這種‘精分’現象? ”
白巖松面對這個尖銳的提問,給出的回答大概意思是,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上一代人其實是不怎么幸運,新一代人的焦慮是幸福的煩惱,還有以前單位和住房都是分配制。他提到國家發展越好,個人前景自然也會越來越好。
以上這些表述基本中規中矩,壞就壞在提問的學生都坐下了,他突然自顧自地補了這么一句——
難道我們現在指望的是房價很低?然后工作到處隨便找?然后只要喜歡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然后一點壓力都沒有?不會吧?
此話一出,當年在網絡上引發了軒然大波,回答他那句“不會吧?”的也是三個字:“不然呢?”他那老掉牙的思維讓他所說的話,彌漫著一種高傲的懸浮——既占據主流話筒表達著“過來人”的教誨,卻又與年輕人的現實困境保持著安全距離。
這種姿態 在綠茵場上遭遇了最直觀的物化:當白巖松趴倒在地時,他期待的“局長待遇”并未降臨。新生代球員紛紛拒絕扮演“謙讓領導”的角色——這何嘗不是現實社會代際權力博弈的精確隱喻呢?
咱就是說,為什么在早十幾年前的單位,和領導一起運動,怎么著都得讓領導贏,哪怕演得生硬。咱先不討論這對不對,先看看這背后的邏輯,說穿了就是早年的領導手里真有權,能決定分配、提拔、處分等等各種事情,而且一有問題他們肯定是沖鋒在前。用大V葉立華的話說:以前的領導能扛事,舍得給,所以才有人情世故。
也就是說,權力和責任必須等價兌換。上級為何能得到下級擁護,因為上級不僅能力強,而且真有擔當,賞罰分明,還能承受風險。
往遠了想,漢高祖劉邦這個大老粗為什么能帶好團隊,因為人家是真的會當老大,雖然平時放蕩不羈有事沒事叼你一頓,但該給的立馬給,不像西楚霸王項羽雖然禮貌有加但封賞下屬時官印棱角都摸平了還舍不得給。
反觀白巖松這一類人,為什么現在享受不到這種“局長待遇”了呢?因為他們既渴望享受前輩積累的權威紅利,又拒絕承擔相應的責任重壓。
當他們在演講臺上教導年輕人不要躺平要奮斗時,在球場上期待被“讓球”時,實質上是在要求新一代接受一個責任真空的權威體系,而這種單方面的索取,注定遭遇年輕世代的集體反彈。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巖松摔倒,網友叫好。當他的身體在物理層面失去支撐時,其所代表的代際權威深化也在精神層面同步瓦解。現場年輕球員沒有攙扶他,網上年輕網友紛紛用他的話術揶揄他,真就是在用腳投票了。
這場集體嘲諷固然是對“不會吧”的反噬,但更是一場代際權力再分配的網絡儀式。它宣告著懸浮的權威終將跌落“神壇”,而真正的尊重,始終扎根于責任擔當與價值創造的沃土。白巖松們只有重新學會俯下身來接地氣,才有可能真正在年輕世代中找出關鍵、找回信任、找到共鳴。
(全文完)
關注小號防失聯
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還望大家能夠將“少爺寫春秋”設為星標
并多多點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