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至17日,遵義市百家姓文化研究會會長錢雪濤、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穆向東等一行五人赴福建福州、廈門開展姓氏文化考察活動。
閩黔攜手探索姓氏文化新路徑
6月13日,在福州考察期間,遵義市百家姓文化研究會會長錢雪濤一行與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錢氏委員會會長錢庭莊、常務副會長錢庭星、錢可銘,福建省林學會秘書長錢國欽,企業家錢庭海等福建錢氏代表一起座談交流。
交流中,大家一致認為,閩黔雖隔千里,但在姓氏文化傳承、族譜編修、鄉村振興聯動等方面有著驚人相似性。雙方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大家表示要在共同推進錢镠文化深度研究,聯合開展學術論壇與文獻編纂等進行文化研究協作;探索從錢氏文化延伸到百家姓文化與酒文化、茶文化的多元融合模式的產業融合創新;建立閩黔姓氏數據庫互通平臺,推動人才與項目跨省流動的資源共享機制。
探尋東南沿海的姓氏傳承密碼
考察期間,錢雪濤一行專程前往位于福州新店真珠壑的錢王紀念堂參觀考察。這座供奉著吳越國“三世五王”(錢镠、錢元瓘、錢弘佐、錢弘倧、錢弘俶)的莊嚴殿堂,成為兩地錢氏族人共同的精神坐標。
在錢王紀念堂的正殿前,調研組成員凝視著錢镠塑像兩側“保境安民”、“納土歸宋”的鎏金匾額,深刻感受到這位吳越國創始人的家國情懷。錢王精神的核心是“民為貴、社稷次之”。福建省錢氏委員會文化顧問現場講解道,“錢氏家訓”至今仍是兩岸錢氏子孫的行為準則。
考察中,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錢氏委員會相關人員介紹了當地活化利用姓氏文化的創新實踐,數字族譜工程,建立覆蓋海峽兩岸的云端族譜數據庫;文旅融合項目,將宗祠建筑群改造為文化體驗園區;青少年研學體系,開發姓氏文化主題研學課程。
錢雪濤在參觀后表示,福建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的經驗令人振奮。特別是“百家姓+數字技術”的創新模式,對遵義打造姓氏文化IP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探尋古韻今猶存的姓氏古跡
離開福州,遵義市百家姓文化研究會考察團又來到廈門翔安考察。走在新圩鎮古宅村一條名為“解元巷”的千年古街里,大家用心觸摸這條明清古村遺存青石鋪就的巷道,一邊感嘆這條古街曾見證明、清兩代科舉榮光。據陪同考察的相關人員介紹,翔安地區共走出文舉人66名、武舉人50名,其中這條古宅村巷子就有36位舉人與進士。
考察團還參觀走訪了翔安金柄村,這座流淌千年血脈的金柄黃氏大宗祠。據介紹,始建于唐長安年間(公元703年)的黃氏大宗祠靜立千載,紅磚燕尾脊下,承載著紫云黃氏一脈的榮光。作為廈門最大的宗祠之一,它不僅是開基祖黃肇綸拓荒的見證,更以祠內40余面歷代功名匾額,無聲訴說著金柄村走出38位進士、29位清官廉吏的輝煌——從“廈門反腐第一人”黃文雁到“品德完人”黃偉,廉吏精神在此生根。
這座宗祠更是兩岸臍帶的象征。臺灣黃氏宗親中,祖籍廈、漳、泉的紫云后裔達140余萬。2012年,30余位臺胞首次跨海尋根。如今,兩岸共建的“肇綸文化源流研究會”與年復一年的祭祖儀式,讓血濃于水的情緣跨越海峽。
遵義市百家姓文化研究會考察團一致表示,這次考察調研不僅深入考察了福建姓氏文化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更通過姓氏文化交流、實地走訪等形式,為兩地姓氏文化協作開辟了新路徑。
閩黔協作共筑姓氏文化融合新生態
在此次福建考察調研期間,遵義市百家姓文化研究會會長錢雪濤一行還拜訪了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俞杰。俞杰會長系統介紹了福建經驗: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通過“三駕馬車”推動姓氏文化當代轉化,一是學術研究體系化——已成立十余個姓氏委員會,出版數十種研究專著;二是交流活動品牌化——連續舉辦十六屆“海峽百姓論壇”;三是資源轉化產業化——打造武平“百家大院”等文旅綜合體。
交流中遵義市百家姓文化研究會會長錢雪濤表示,遵義作為紅色圣地,擁有獨特的文化基因。我們將借鑒福建經驗,重裝推出閩黔姓氏尋根之旅,串聯福建祖籍地與貴州遷徙地。
從血脈認同到文化共同體
這次考察調研是一次尋根之旅,更是創新之旅。錢雪濤表示,福建將姓氏文化轉化為聯結兩岸的紐帶,啟示我們發掘姓氏文化在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中的新動能。當百家姓遇見貴州醬香,當數字技術激活古老族譜,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必將迸發驚人活力。
隨著閩黔兩地姓氏研究會握緊合作的雙手,一幅跨越山海的文化創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來源:遵義市百家姓文化研究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