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號平洞
引江補漢工程16號平洞內,支護面的混凝土質量曾是制約施工的“卡脖子”難題。在“混凝土質量提升年”專項活動的推動下,16號平洞支護班組從工藝革新到細節管控,一路披荊斬棘,將凹凸不平的噴漿面打磨成全線標桿,為復雜巖層隧洞支護施工樹立了新范本。
●科學配比:攻克“回彈”頑疾●
支護初期,混凝土回彈率居高不下,噴漿面存在疏松脫落問題,嚴重制約著施工質量。支護班組深知,問題的根源在于骨料級配不均、外加劑適配性不足。于是,技術團隊迅速展開了一場系統性攻關,通過引入篩分機對骨料進行粒徑分級,同時聯合材料專家精確調整緩凝型減水劑摻量。為了找到最優配比,團隊歷經了8種方案的反復試驗,進行了上千組數據的嚴謹驗證。每一次試驗,都是對專業能力的考驗;每一組數據,都是對巖層特性與材料性能的精準洞察與把握。試驗室內,堆積如山的混凝土試塊與寫滿密密麻麻參數的數據記錄本,默默見證著從經驗摸索到科學驗證的艱難跨越。最終,他們成功讓回彈率顯著降低,混凝土附著強度同步提升,為后續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藝革新:機械臂的“智慧加持”●
面對人工噴漿效率低、厚度波動大的難題,支護班組引入了智能機械臂系統。然而,新技術的引入并非一帆風順,機械路徑編程與隧洞曲面適配性差的問題接踵而至。操作員們夜以繼日,對機械臂進行反復調試。他們根據隧洞的實際情況,為機器臂“量身定制”噴漿軌跡,并結合激光監測儀實時監測噴漿厚度,實現軌跡動態調整。為攻克邊角盲區,支護班組提出了“人機協同”方案:機械臂負責大面積噴漿,人工則專注于細節補噴。如今,機械臂的嗡鳴聲與激光監測儀的滴答聲交織成隧洞內的“質量協奏曲”,操作屏上跳動的參數曲線,則成為班組判斷施工精度的“鐵律”。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更大幅提升了噴漿質量。
●質量監控:與“厘米”級較勁●
在支護面平整度控制上,設計允許誤差為5厘米,但支護班組對自己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將內控標準壓縮至3厘米。每班作業結束后,班組人員采用全站儀結合人工拉線法,對全斷面進行網格化測量,逐點記錄實際高程與設計值的偏差,一旦發現超挖區域,必須當日返工。有一次某段超挖區噴厚不足,班組負責人毫不猶豫組織班組鑿除混凝土并重新噴漿。班組成員舉著手電筒,在潮濕的洞壁旁連續作業6小時,直至達到標準。這種近乎嚴苛的要求,讓16號平洞支護面平整度合格率不斷攀升,直至成為“支護樣板工程”。
●經驗傳承:打造標準化作業體系●
如今,16號平洞支護面不僅成為全線質量標桿,更催生出一整套標準化作業體系,但支護班組前進的腳步仍未停止。班組負責人將優化后的混凝土配比參數、機械臂操作要點、質量檢測流程等核心經驗提煉固化為施工規范,每日利用現場會向班組逐條解讀。為了讓抽象的技術標準更易于大家理解,他通過實測數據對比、施工案例分析,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操作口訣”。為強化質量意識,班組還組織開展了“質量擂臺賽”,激勵工友們精益求精。
燈光昏黃的隧洞深處,支護班組的工作人員手持激光測距儀,俯身檢測著最新一段支護面。遠處,機械臂的轟鳴聲與工人的指令聲此起彼伏,洞壁上平整的混凝土面倒映著晃動的光影。這不僅是技術與巖層的對話,更是引江補漢工程建設者對“精品”二字的極致詮釋。
來源:江漢水網公司
【猜你不想錯過的精彩內容】
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為“信語南水北調”點亮星標!
點亮在看,關注南水北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