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辦公室輪流請奶茶窒息”成為熱搜話題,職場人用“窒息”形容這種互請文化。表面上看,互請奶茶是當代職場的社交潤滑劑,可如果互請奶茶演變為一種循環,月薪未漲而奶茶支出飆升,打工人也是苦不堪言。
為了融洽關系,同事之間互請一杯奶茶,其實已經算是“輕量社交”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進步,畢竟相比于過于正式的應酬、開一個討論會議,這已經簡單很多:不會花很多錢,也不需要占用過多的時間,成本已經大幅降低。
但是,任何一種職場習慣,尤其是涉及到“花費”,都可能構成一種強制,變成一種負擔。比如有很多打工人,不想承擔這筆開支,但同時又怕自己淪為“異類”,被視為不合群和小氣,也只能屈從這種規則。于是,原本融洽關系的奶茶,便成了一種“奶茶稅”,無論是否心甘情愿,都得支付。
其實仔細想想,類似的現象其實很普遍。一種社會化的網格,必然伴隨著可見不可見的“義務”,實現對人的馴化,就像上班要穿西裝、要整理儀表、要一同聚餐、要注意說話態度等等。這其實都有學術研究專門解釋,比如這些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上叫“非正式制度”。沒有寫入規章,卻人人都要遵守,從而構成社會預期的一部分——在這里就是,“下次該輪到你請奶茶了”。
人們對“奶茶稅”的反感,其實也是在期待一種明面上的規則。這或許和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以及以契約化為基礎構建的職場生態有關。人們不再對職場有過多“情感紐帶”上的期待。現代技術的發展,讓人更加零件化和通用化,更習慣一種公開、直接的行為模式。就像一位碼農,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技術適配任何一種職場,不再那么強烈地需要融入集體,成為“團隊”的一部分,當然也不想為奶茶繳稅。
所以對職場奶茶的抱怨,可以納入更大的社會議題,即人們對職場新風氣的期待、對于社交網格的自我掌控。這其實和逢年過節人們對一些繁文縟節的反對是類似的,人們想從一種約束中脫身,去找到自己。
當然,就和很多對規矩的吐槽一樣,吐槽歸吐槽,最后能不能實現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好像現在的年輕人年年嚷著不走親戚,年年還是到點搶票回家服從各種安排。對“奶茶稅”吐槽歸吐槽,但要真的輪到自己了,恐怕還是默默地打開小程序,一杯杯地添加到訂單里。
但人們也不必太悲觀,進化到“奶茶”,其實已經是一種勝利了,畢竟“職場規矩”已經退縮到這么親民、娛樂化的程度了。何況如今人們其實也不太可能完全擺脫職場,那么多任務,終究需要一個“團隊”去努力,這種社交成本,現階段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當然,也希望“奶茶稅”激起的討論,能被更多的用人單位看到,能體諒一些群體的心情,很多人真的不愿意有這么一筆額外支出。那么對于“奶茶”的執念,一些職場也不妨放下,真那么想有個輕松討論的話,就用公共經費,置辦點茶水吧。
來源 | 光明日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