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張先生半年前就發現大便帶血,以為是痔瘡,自行買了藥膏涂抹。直到出現持續腹痛、體重驟降10斤才就醫,腸鏡結果顯示:距肛門15cm處有一個4cm大小的腫瘤,病理確診為Ⅲ期直腸癌。
"便血是身體發出的第一個警報,"主治醫生痛心地說,"如果半年前來做腸鏡,很可能還是早期。"更令人唏噓的是,張先生有腸癌家族史(父親患結腸癌),本應更早開始篩查。
經過手術和化療,張先生目前病情穩定。他用自己的經歷提醒大家:"別把便血都當痔瘡!特別是持續出血、大便變細、伴有消瘦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容易得大腸癌的人,大多有這4個習慣
大腸癌是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研究發現,80%的腸癌與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以下4個高危習慣,正在悄悄摧毀你的腸道健康:
1. 無肉不歡,膳食纖維不足
長期高脂高蛋白(尤其是紅肉和加工肉)飲食會刺激膽汁分泌,產生致癌物。而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每日<25克)會導致腸道蠕動減緩,毒素堆積。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指出,每日多吃50克加工肉制品,腸癌風險增加18%。
2. 久坐不動,腸道"生銹"
久坐超過6小時/天的人群,腸癌風險增加40%。運動不足會導致腸道蠕動減緩,致癌物與腸黏膜接觸時間延長。每周3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降低20%發病風險。
3. 長期便秘不當回事
便秘(每周排便<3次)使致癌物滯留腸道,糞便中次級膽酸濃度是正常人的3倍。若伴隨便血、大便變細等癥狀,更要警惕。
4. 煙酒不離手
吸煙者直腸癌風險增加50%,酒精(尤其啤酒)會直接損傷腸黏膜。每天飲50克酒精,腸癌風險升高1.4倍。
身體出現這些信號,警惕大腸癌
大腸癌早期癥狀隱匿,但若出現以下5種異常表現,需高度警惕:
1.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持續超過2周的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排便次數明顯增多(尤其夜間),可能是左半結腸癌的早期信號。
2. 便血或糞便隱血
排除痔瘡后,若出現暗紅色血便或糞便潛血陽性,要特別警惕。臨床數據顯示,約80%的直腸癌患者早期出現過便血。
3. 大便形態變細
糞便持續變細呈鉛筆狀(直徑<2cm),提示直腸可能存在占位性病變。
4. 不明原因消瘦
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原體重的10%,且無刻意減肥,常預示消化道惡性腫瘤。
5. 腹部不適持續加重
定位不明確的腹部隱痛、脹氣,或可觸及腹部包塊,可能是進展期結腸癌的表現。
如何預防大腸癌?
1. 調整飲食結構
建議每日保證30克以上的膳食纖維攝入(約等于1斤蔬菜加2個蘋果),同時控制紅肉攝入(每周不超過500克)并減少加工肉制品的食用。推薦多選擇全谷物、深海魚類及富含益生菌的酸奶等食物,這些飲食調整有助于改善腸道菌群平衡,降低健康風險。
2. 保持規律運動
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久坐人群建議每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運動可加速腸道蠕動,縮短致癌物滯留時間。
3. 控制體重和血糖
肥胖(BMI>25)人群腸癌患風險會增加30%,糖尿病患者發病風險較常人增加40%。
4. 戒煙限酒
吸煙會使患腸癌風險提升50%,每日酒精攝入應≤25克(約1兩白酒)。
5. 定期篩查
建議40歲起每年做糞便隱血檢測,45歲后每5-10年做1次腸鏡檢查,有家族史者應提前并縮短篩查間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