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對樓市來說是特別難的一年。
無論是在賣房,還是在買房,都是非常痛苦的。
只要在2018年開始開車的同學,基本上都知道:
核心板塊的房價基本跌了20-30%,三環內(理解為市區)基本有跌了40%,外環的最慘烈,跌去了有50%,甚至超過了50%。
即便是2021年以后買新房的,至少也有跌15%。
從國家意志層面來看,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國家逐漸有意識有計劃的開始釋放對應政策來穩定樓市,但礙于工具箱實際力量,無論是工具類型還是工具力度上,總感覺力不從心。
比如利率相對于其它國家仍處于高位,這是因為我們銀行的信貸資產,房貸一直處于優質業務,降低房貸利率相當于直接把壓力給到銀行。
比如收儲存量房控制市場供給的力度不行,這是因為我們財政和貨幣余量不足,說白了就是地主家里也有余糧,導致樓市的去化周期一直高于36個月。
當年兜底土拍市場的地方城投、央國企,自身業務的去化周期都超過48個月。
還比如經濟預期和就業市場沒有穩定,居民收入不僅沒有提高,還失去了“上漲”預期,這直接違背了進入樓市的“抗通脹原則”。
我過去一致強調,樓市抬頭的信號有很多:
首先二手房要流通,因為二手房能夠流通,才能保證一手房流通,一手房流通才能反哺土地流通,土地流通才能讓地方財政松綁,地方財政松綁才能重新上原來“市場看不見的手”重新發揮“調控能力”。
然后是地產政策要穩定,沒到底的利率預期和下行預期,都會導致購房者持幣觀望。如果是地產相關從業者,你就會發現如今的購房者和2019年之前的購房者不太一樣。
基本上都表示“我不急,可以再等等”。
一個是覺得房價還有空間,第二個感覺利率也有空間,晚買有折扣的預期已經植入到購房者心中。
其實如果認真研究一下房價,再借鑒國際慣例和評估工具,會發現大部分城市的房價基本上合理了,反而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有大量泡沫。
算法非常簡單,國際上說法說是合理房價,差不多是300個月租金;也有說法是合理房價應該是年收入的3-6倍。其實每個國家國情不一樣,差距也很大。
我一般建議按自身城市的三年期存款利率和按揭利率核算。
房屋總價<(實收年租金/貸款利率),或者是實收年租金>房屋總價*三年期存款利率。
對無房人群來說,根據城市首套政策,月供最高不宜超過租房成本的130%。如果基本相當,完全可以入手。
所以,如果是多房產人群,如果租金收益合理,非必要不賣房。如果是無房產人群,真是剛需要買房,一定要讓房屋總價和租金配比合理化。
如今無論是經濟還是地產,都在十字路口。往左往右都是有可能的,相對安全,是我們能做的唯一努力。
大號談地產,小號談經濟,防止失聯
加入星球,每篇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