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有一個地方,成為了全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這道亮麗的風景線中,曾出現(xiàn)了一位家喻戶曉、傳奇的姑娘。她3歲喪母,1962年,小學畢業(yè)后務農(nóng),1964年,年僅16歲的她任鐵姑娘隊隊長。
她帶領當?shù)氐幕旧倥猩鐔T一樣戰(zhàn)天斗地,改造家鄉(xiāng)落后面貌,成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聞名遐邇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來、李先念、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熱情接見和贊揚。
她就是大寨鐵姑娘郭鳳蓮。
碭山七位鐵姑娘。
那個時期,女人一點也不比男人弱,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一樣可以做到。一時間全國出現(xiàn)了許多以女性為代表的“鐵姑娘施工隊” 、“三八女子鉆井隊” 、“女子高空帶電作業(yè)班” 等等。今天我所說的“碭山七位鐵姑娘”,也是那個時代創(chuàng)造力的先進代表。
她們就是碭山周寨公社的孫玉香、房瑞芝、蔣鳳英、王秀榮、閆玉蘭、周素娥、周素蘭等七位年輕姑娘,被人譽為:“碭山七位鐵姑娘”,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她們的事跡,已經(jīng)鮮為人知了。
孫玉香是碭山七位鐵姑娘隊的隊長,那年她21歲,可謂風華正茂,她帶領年齡相仿的6位姑娘,用青春和汗水,日夜奮戰(zhàn)在新汴河工地,書寫了一生中最難忘最快樂,刻骨銘心的華麗篇章。
新汴河工地。
20世紀60年代,由安徽省原宿縣地區(qū),主持開鑿的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
在此過程中,宿縣人民響應國家號召,發(fā)揚革命老區(qū)的光榮傳統(tǒng),像當年參加八路軍、新四軍那樣,像當年參加淮海戰(zhàn)役那樣,全力以赴,滿懷豪情,譜寫了一曲戰(zhàn)天斗地的勝利凱歌。
新汴河長127.1公里,加上引河部分,共長達135.8公里,涉及豫、皖、蘇3省15個縣市,徹底解決了困擾豫東、皖北、蘇北20000多平方公里的防洪排澇問題。
那個年代,我們國家還不富裕,作業(yè)機械很少,開鑿新汴河,都是靠人挖肩扛,人海戰(zhàn)術(shù)作業(yè).。
新汴河工程指揮部,根據(jù)所轄區(qū)縣所需承擔的工程量以及應出的勞力數(shù),任務由上而下,層層逐級分解。據(jù)參與這次工程的老人估算,一個生產(chǎn)隊工程任務,大約有45米的挖河長度,看似不多,其實工程之難、人之勞累,不是今天我們能想象的。
碭山七位鐵姑娘,就是這個時期在新汴河工地,涌現(xiàn)出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徒步270里的長征路。
曾聽我父親說過,挖新汴河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出工,沒有勞力的就要出糧出錢。那時候,每家每戶生活條件都不好,所以基本上每家都會去人,家里有男人的就男人去,沒有男人的只能女人去。
碭山孫玉香、房瑞芝、蔣鳳英、王秀榮、閆玉蘭、周素娥、周素蘭七位年輕的姑娘,因為各自的家庭原因,加之有趁年輕想去世界闖蕩一下的豪情,就結(jié)伴向新汴河工地出發(fā)了。
如果擱在現(xiàn)在,我估計許多人還沒到工地,就得打退堂鼓。因為出發(fā)的路上,并不是乘坐火車或汽車到達的,而是拉著平板車,裝著行李,帶著挖河的工具,徒步前行的。
碭山七位鐵姑娘也是如此,碭山距離宿縣新汴河工地,有270里地之遙。姑娘們第一天心勁高,走了足足80里地,可是第二天就走不動了,走路走得腳上都起了許多血泡,經(jīng)常是一個血泡磨破了,另一個血泡又起來了。
路上一些男勞力,看見了這幾位累得不行的年輕小姑娘,就產(chǎn)生了惻隱之心,對姑娘們說:“我們幫你們拉著板車,你們幾個坐到車上來吧”。
“我們幾個是去挖河的,又不是坐車的”。隊長孫玉香和姐妹們,堅決回絕了男人們的好意,她們覺得: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也一定能做到。
就是在這樣在血泡的起起落落中,碭山七位鐵姑娘,硬是咬牙挺著,走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終到達目的地。
負重走完近300里的路程,到底有多累,我們不難想象,但是沒有經(jīng)過,永遠也體會不到那種類似紅軍長征的艱苦。
戰(zhàn)天斗地笑開顏。
碭山鐵姑娘到了目的地,馬上宿營做飯。那時候,新汴河工地沿邊的村莊,基本都成了挖河大軍的駐地大本營,當?shù)氐拇迕駸崆楹每停瑸橥诤尤藛T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碭山七位鐵姑娘所在的勞動區(qū)域,在宿州縣城東北一帶,她們決心要在這次開鑿新汴河的工程中,干出個人樣來。
姑娘們歲數(shù)都不大,基本都在20歲左右,最大的是21歲,最小的只有17歲。就是這么一群正值青春的少女,和男人們一樣戰(zhàn)斗在新汴河工地上。
有人說,女人干活只能是花拳繡腿。如果這么想,那你肯定錯了。姑娘們真的是和男人一樣,甩開膀子大干一場。
工地上有啥活就干啥活,絲毫沒有因為是女人而拈輕怕重,挖土、拉車、卸車,樣樣都行。新汴河工地土質(zhì)很硬,只能用工兵鍬挖土,一個人用腳踩不下去,就兩個人用腳踩下去。若是兩個人都踩不下去了,只能用抓鉤一點點摟土。
雖然正值寒冷的冬天,可是姑娘們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身上的棉衣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由開始的腿疼胳膊疼,慢慢地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力氣了。
在新汴河工程中,姑娘們最難忘的是開挖龍溝,第一天挖的地方,沒想到的是都冒出了不少水,次日,因為天寒地凍而結(jié)冰了。
如果擱在現(xiàn)在,或許要晴天了。可是碭山七位鐵姑娘,想都沒想,直接光著腳丫子,踩在寒冷刺骨的冰面上,破冰挖土。
由于施工環(huán)境艱苦,加之天氣寒冷,不少人都感冒生病了。碭山七位鐵姑娘也不例外,可是依然戰(zhàn)斗在工地上。
后來,碭山工地指揮部的管理人員,聽說了姑娘們的事跡,立即派人把姑娘們,從龍溝工地找來,并心疼地批評了一通:“你們幾個不要命了,這么冷的天還赤腳干活,落下病根怎么辦”?事后,擰不過縣領導的好意,姑娘們轉(zhuǎn)移到地面拉土。
新汴河的工期很長,大概有3個多月。在這整整三個月的挖河歷練中,原來白皙苗條的姑娘們,身體素質(zhì)有了很大的變化。
無論拿起哪種工具都感覺輕多了,白皙的臉龐變成了古銅色,又白又細的纖纖玉指,成了又粗又黑,回到家里,爹媽都眼淚簌簌地往下落。
碭山七位鐵姑娘,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頑強、拼搏進取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邊的工友,也感染了工程指揮部的管理層,她們的事跡也登上了當?shù)氐膱罂斗鲿詧蟆罚蔀槿藗儌鞒暮冒駱印?/p>
時隔多年,曾有記者找到當年碭山七位鐵姑娘的隊長孫玉香,她笑呵呵地說了這么一句話:“那個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也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就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
如今,她時常懷念那段艱苦的日子,那段鎏金的挖河歲月,也思念著當年曾和自己一起奮斗的幾位鐵姑娘。
如今,那個靠人工挖河艱苦卓越的時代,越來越遠了,但是碭山曾經(jīng)的七位鐵姑娘,她們身上的那種吃苦耐勞的鐵姑娘精神,也必將被人們所銘記。她們?nèi)松校@一段鎏金的歲月,也必將鼓舞著后人努力向前。
(本文由闞家大院原創(chuàng),歡迎關(guān)注,和我一起長知識)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