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國內首部純AI生成的付費短劇《興安嶺詭事》上線,短短3天播放量突破3500萬,成為現象級作品。這部由AI全程制作的短劇,不僅讓觀眾驚嘆于技術的進步,更引發了行業對AI影視未來的熱議。從輔助工具到獨立創作,AI視頻生成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影視產業。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一技術的最新進展及其背后的行業變革。
一、從《興安嶺詭事》看AI視頻生成技術的突破
《興安嶺詭事》的成功標志著AI視頻生成技術已從“玩具級”邁向“工業級”。該劇由5人團隊耗時3個月完成,借助ChatGPT、Runway等AI工具生成畫面,再經人工剪輯優化。相較于早期AI視頻的“塑料感”,該劇在光影、口型匹配、動作流暢度上均有顯著提升,甚至讓不少觀眾誤以為是真人拍攝。
技術亮點:
? 畫面一致性增強:AI大模型(如Google Veo)能保持角色、場景的連貫性,減少傳統AI視頻的“跳幀”問題。
? 物理運動更自然:通過強化學習,AI能模擬真實世界的物理規律,使人物動作、物體交互更逼真。
? 低成本高效率:傳統影視拍攝需大量人力、場地,而AI可快速生成場景,降低制作成本。
二、AI視頻生成技術的三大趨勢
1. 從輔助到主導
早期AI主要用于影視修復(如中影2017年修復老電影)、虛擬拍攝(如《安國夫人》的AI雪山場景)。如今,AI已能獨立生成完整劇情,甚至參與編劇。例如,谷歌的Flow模型可生成影視級視頻,瑪麗·米克爾的報告預測:“未來5年,AI或能制作全長電影?!?/p>
2. 專業化與通用化并行
? 專業化:影視行業需要定制化AI模型。例如,針對歷史劇的AI需學習特定年代的服裝、建筑風格。
? 通用化:像ChatGPT這樣的通用模型,正通過插件生態接入影視制作流程,實現“文字→分鏡→成片”的一站式生成。
3. 短劇成為AI影視的試驗田
短劇因時長短、節奏快,成為AI技術的理想落地場景。除《興安嶺詭事》外,《白狐》《山海奇鏡》等AI短劇也在探索懸疑、奇幻題材。未來,AI或進一步滲透微電影、廣告等領域。
三、爭議與挑戰
《興安嶺詭事》的熱播讓部分演員感到危機:“AI角色可以無限完美,演技差的演員可能被淘汰?!钡珮I內普遍認為:
? AI的局限:目前AI生成的角色在微表情、情感傳遞上仍顯生硬,難以替代優秀演員的感染力。
? 新機遇:AI反而催生了“數字人演員”經濟,部分明星已開始出售自己的AI分身,用于廣告、虛擬拍攝。
行業瓶頸:
? 數據標注難:影視級AI需海量標注數據(如“悲傷表情”“打斗動作”),目前依賴人工。
? 版權問題:AI生成的畫面可能涉及訓練數據侵權,法律邊界尚不清晰。
四、未來展望:AI影視的“覺醒時代”
AI影視技術已具備商用價值,但尚未完全成熟。未來,我們可能看到:
? AI+真人混合拍攝:如用AI生成背景,真人主演關鍵劇情。
? 互動影視:觀眾輸入指令,AI實時生成不同故事分支。
? 全球化制作:AI自動翻譯、本地化,讓國產劇無縫進入海外市場。
來源:山西密度科技微信服務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