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并蒂富貴》是一幅寓意美好的寫意花鳥作品,更是一紙承載深厚師生情誼的藝術結晶。畫中并蒂蓮花與成雙鱖魚,象征新婚伉儷“并蒂同心、富貴有余”;而題詩“秀才作人情,紙輕意卻殊”,更是白石老人以畫寄意,流露出對弟子張萬里伉儷的深切祝福。
此作構圖繁簡得宜、筆墨淋漓而不失精微,荷塘之幽、夏日之清悄然顯現。除藝術價值外,本幅《并蒂富貴》亦具重要文獻地位:曾展出于2014年臺北“遷想妙得”中國近現代書畫大展,載入同名圖錄第34-35頁,并出版于羲之堂畫集;其來源可溯至200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更顯流傳有序。
作為齊白石罕見融合“并蒂蓮”與“鱖魚”兩大吉祥題材的賀禮巨制,本幅既彰顯其“紅花墨葉”風格之巔峰,也飽含一位師者對于后學人生際遇的溫情祝愿。畫如其人,情真意深;此作誠為齊派藝術與文人風范交匯處的一幀不可多得的傳世佳構。
齊白石 并蒂富貴
紙本鏡心
103.5 × 41.5 cm
款識:秀才作人情,紙輕意卻殊。上有并蒂蓮,下有雙貴魚。萬里仁弟佳期,小兄璜。
鈐印:老白
說明:上款人“萬里仁弟”即張愷驥(1912-1978),字萬里,其父為古琴家張蔭農。畢業于北平國立藝專,跟隨齊白石學習寫意花鳥。亦能篆刻,善鑒藏,1937年擔任故宮古畫研究室花鳥組研究員,臨摹古畫,翌年與徐宗浩等人成立藝光國畫傳習所。張愷驥曾于1937-1942年,在北平、天津、濟南舉辦個人畫展,并出版由齊白石題跋的《張萬里畫冊》,也曾與白石老人合作過多幅作品。此幅畫作乃白石老人祝福弟子新婚之作,并蒂蓮寓意吉祥、喜慶,鱖魚成雙作對,表達了老人對張萬里伉儷真摯的祝福。
來源: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季拍賣會,第21號拍品。
出版:
《遷想妙得─近現代中國書畫擷萃》第34-35頁,臺北羲之堂,2014年12月。
展覽:
“遷想妙得─近現代中國書畫擷萃”,中國臺北國父紀念館,2014年12月20日-2015年1月20日。
出版封面
“壬午年秋天,父親的一個學生張萬里,拿來了一幅鄭板橋的字,挺老長的一個中堂條幅。父親看了非常喜歡,便問張萬里,是不是能夠把賣?張萬里為難起來,說這是從別人那里借來的。因為老先生喜歡鄭板橋的字,所以特意拿來請您欣賞的。父親聽后就說:那你借我多看幾天好嗎?張應允了,還說,您多時不看了,我再給人送去。就這樣,這個條幅掛在了父親畫屋的北墻正中間,一掛就掛了很多日子。”
——選自《白石四子齊良遲》
《白石畫集(第三冊)》由門人王雪濤和張萬里代印
1932年冬日,齊白石委托門人王雪濤、張萬里印制了《白石畫集(第三冊)》,可見齊門弟子中張萬里深得白石老人的信任。張萬里,名愷驥,生于1912年2月7日,祖籍江蘇無錫,其父為古琴家張蔭農。1935年北平國立藝專畢業,習中國寫意花鳥,畢業后即隨侍白石老人,負責白石老人的對外事務工作,在老師指授下,初學徐青藤、吳昌碩,后兼工帶寫,似陳白陽一路,北京畫院藏有一幅張萬里《游魚圖》,題款中寫到“白石夫子屬臨李晴江畫,受業張萬里”,他與白石老人也合作過多幅作品。1937至1942年,在北平、天津、濟南舉辦個人畫展,出版了《張萬里畫冊》并由老師齊白石作題跋。張萬里亦能篆刻,善鑒藏,與著名收藏家王世襄交往甚密,王世襄宋“梅梢月”宣和式古琴即張家舊藏。
張萬里《游魚圖》北京畫院藏
解放之前,張萬里曾與秦仲文、徐宗浩、卜孝懷、楊淵如、王碩成等創辦藝光國畫學校。1951年參加工作,任西城區干部業余學校語文教員,兼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會員。他的夫人是陳霽軒,祖籍安徽,祖上與李鴻章為親戚,亦系名門之后。自幼與弟陳厚濟在舅父家中生活,舅父姓孫,陳夫人與表妹孫琪方朝夕相處,感情甚篤,后孫琪方與孔德成結婚,故陳夫人與孔德懋、孔德成姐弟亦經常來往。解放后,陳夫人和先生張萬里同在西城區學校教書,任語文教員。
齊白石《并蒂富貴》題款
齊白石與張萬里之間師生情誼深刻,張氏頗得齊師之心,求教期間多獲贈齊師墨寶,此幅《并蒂富貴》作為結婚佳期的賀禮亦是,題詩“秀才作人情,紙輕意卻殊。上有并蒂蓮,下有雙貴魚。”荷花一直是齊白石經常描繪的題材之一,但描繪“并蒂蓮”并不常見,并蒂蓮屬荷花中的千瓣蓮類,是花中珍品,集蓮荷之精華于一身,尤能引人入勝。自古以來,視之為吉祥、喜慶的征兆,善良、美麗的化身。據《群芳譜》卷二十九:“并頭蓮,晉泰和間生于玄圃,謂之嘉蓮。”并蒂蓮自古就被當作愛情的象征加以歌頌,在白石老人筆下,又被增添了更美好的寓意,表達對弟子張萬里夫婦的幸福生活祝愿和期盼。
齊白石《并蒂富貴》局部
齊白石《并蒂富貴》局部
畫面上方調曙紅色描繪出盛開綻放的并蒂蓮花,花朵粉嫩出塵,鮮艷明麗,荷葉純以墨色鋪毫刷筆,如蔭似蓋,以潤澤的濃墨與清淺的淡墨鉤寫葉脈,舒卷自如,淋漓酣暢,墨暈流動下表現出荷葉肥厚的質感及陰陽向背,花莖挺立,不蔓不枝,彼此交錯,莖上點厾處理得十分細致。筆墨簡約凝練卻意蘊豐厚,是典型的“紅花墨葉”風格,紅色的荷花在墨葉的襯托下,更顯嬌艷動人,生機盎然,散發著陣陣清新荷香,令人心曠神怡。
齊白石《藕池觀魚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鱖”與“貴”諧音,“魚”與“余”諧音,象征“富貴有余”。鱖魚是湖南的常見的魚類之一,分布于洞庭湖區和湘、資、沅、澧四水域。因其肥腴鮮美、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魚中上品,享有“中華魚”和“淡水石斑”的美譽。出生在湘潭的齊白石,曾在石門二十四景之一《藕池觀魚圖》有題詩云:“清池荷底見魚行,巨口細鱗足可烹。今日熟讀三萬卷,不如熟讀養魚經。”據說齊白石居京城時,經常到同春園赴宴,品嘗鎮店名菜“松鼠鱖魚”,可見白石老人的垂涎青睞。它外表雖然顯得文雅,可卻是淡水魚中的肉食性魚類,性情譎悍兇猛,有“魚霸”之稱,但在繁殖季節雌雄相伴,形影不離,一直在身旁守護。
齊白石《并蒂富貴》局部
畫中一對鱖魚悠游于浮萍之間,以淡墨勾勒出魚的輪廓,用筆皴擦出魚鰭,濃墨點綴背部斑點,全身斑斕,并輔以淡藍設色,軀體寬而側扁,腹部留白,豐滿肥實,靈動活現,神韻豐沛,乍看之下仿佛畫家并未刻意求工,但鱖魚的特點纖毫不遺,栩栩如生,真叫人喜愛,無怪乎齊白石曾以“我最知魚”題畫,誠哉斯言!
齊白石《并蒂富貴》局部
畫面下方荷塘的漣漪以靈動的中鋒線條寫出,給人一種微風吹動、水波蕩漾的感覺,濃墨淡墨間的交互運用,展現出齊派水墨的豐富趣味,不僅彰顯了齊白石對生活的細膩觀察,更傳遞了他對自然美的追尋與熱愛。
齊白石1931年為張萬里作《行書五言聯》榮寶齋舊藏
2023年深圳拍賣會517.5萬元成交
1931年春月,齊白石為弟子張萬里作《行書五言聯》“恥沽身外譽,羞作口頭交。”寥寥數字,傳遞出一種淡泊名利,珍重友誼的人生態度,內涵著高潔、典雅之文人風骨,此幅對聯曾為榮寶齋舊藏,落款為“小兄齊璜”、與本幅“小兄璜”自稱,由此可推斷兩幅創作時間相仿應是1930年代左右,這幅同為張萬里上款的對聯在2023年深圳春季拍賣會以517.5萬元高價成交。
齊白石1929年作
《鴛鴦并蒂蓮》
四川美術學院藏
齊白石1945年作
《四鱖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查閱齊白石所存世的畫作,其中四川美術學院藏有1929年所作的《鴛鴦并蒂蓮》,遼寧省博物館藏1945年作《四鱖圖》,而齊白石將兩者相結合的佳作更是難得可貴,目前同時繪有并蒂蓮和鱖魚主題的作品目前僅見此一幅,珍稀尤佳,實為市場稀缺精品。
“遷想妙得-中國近現代書畫擷萃”展覽現場照片
本幅《并蒂富貴》曾在2014年于中國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遷想妙得-中國近現代書畫擷萃”展覽中展出,并出版于同名畫冊之中,更為此畫作增添了一份寶藏價值。此作乃白石老人祝福弟子張萬里新婚之作,蘊含著“連年富貴”的吉祥寓意,表達了老人對張萬里伉儷真摯的祝福,齊白石與師友之間的交往為后人留下許多文化軼事,他們真摯的情誼也讓人感受到一份溫暖,齊白石的樸素與真誠,也促成了其在藝術上的偉大成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