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當時全馬pb310的我跟朋友說:“今年年底我要破三”。與此同時,我翻開了克里斯托弗·麥克杜格爾的《天生就會跑》,下面這段話跳入我的眼中:
“跑步是一種獨特體驗,它融合了人類的兩種原始沖動:恐懼與快感。無論害怕還是快活,我們都會奔跑。既奔跑著逃開不幸,也奔跑著追尋幸福。”
對嚴肅訓練稍微有些概念的跑者應該都知道,夏天是專項練習速度能力的黃金時期,而彼時我仍舊待在有氧舒適區里,盡量通過堆跑量拖延速度課的到來,并企圖為自己的選擇正名。
我一邊享受著這種待在zone 2 easy run里的輕松自得,一邊為自己仍遲遲未開啟系統的速度訓練而焦慮。一邊高調宣揚自己“破三”的pb目標,一邊承受著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與緊張。
自詡為非嚴肅跑者的楊雯在7月去到香港的跑步圣地——happy valley。
直到2024年11月17日常德柳葉湖馬拉松,30km以后我知道自己破三無望,但我仍然希望能多堅持一會兒。最后時間定格在3:01:08,我的臉上只有痛苦面具,心里卻只剩下解脫。那一刻我想起了《天生就會跑》里的那段話。然而在追求破三的過程中,我只抓住了恐懼,卻丟失了快感。
一直覺得自稱跑者是一件有點羞恥的事,我只是一個跑步快四年的普通人,一個跑步愛好者。我在2021年大學畢業季,開始跑步。那時跑得毫無章法,穿著純棉T恤和帆布鞋,拿著手機打開悅跑圈,跑5公里結束。跑完步后干飯的心安理得似乎比跑了多少公里更讓我滿足。
新手紅利期,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我在持續的正反饋中將跑步變成可以被稱得上是“愛好”的一項習慣,“喜歡跑步”變成同學們給我貼上的標簽,我也享受著跑步讓我和世界短暫隔絕的真空感。
我需要跑步給我帶來的獨處時光,這種“非功利性”的奔跑狀態,讓我與跑步建立了本真的聯結——它是我對抗讀研時期苦悶心情的武器,是我與自己對話的媒介,我甚至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形成跑步習慣,只是本能地需要這種身體律動帶來的平靜。
這個時候的我,無疑是愛跑步的。
后來我接觸了馬拉松,遇到更多跑步團體,我開始對所謂的跑圈建立了初步認知,我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受到更多關注,也被一些期待的目光裹挾。我開始參賽,并發現自己有一些所謂的天賦,于是我開始追求更快的成績,直至喊出破三的目標。跑步對我來說,不受控地變味了。
我沉迷于看各種跑步up主的視頻,閱讀國外有關跑步訓練的書籍,聊天記錄里的高頻詞變成了課表、配速、心率、體感、lsd、間歇、氣溫、濕度、比賽……我開始追求跑步的效率、課表的科學性與完成率。我在固定的日子出現在田徑場和夢海(lsd的訓練場地。沒能完成課表令人沮喪,但完成課表的喜悅也只能持續一會兒,很快又繼續陷入到對下一周課表的期待、恐懼和焦慮中。
“破三”像一顆植入大腦的芯片,從此我的跑步地圖被課表和配速切割成精確的網格,跑步變成一場數字游戲。我逐漸從“一個喜歡跑步的人”變成“一個被跑步定義的人”——是的,我被跑步操控了,我討厭跑步。
其實我沒有不得不破三的理由,但我陷入了不得不破三的執念。直到在今年的無錫艱難地完成破三目標,總算可以面對過去的自己。破三后確實心態輕松了很多,好像那真是了不得的事一樣。
被工作折磨得渾身難受后就去體育場體驗一下被拉爆的感覺,想要體驗美食又有點身材焦慮就跑步去吃飯,偶爾因為跑少了短暫陷入跑量焦慮,有時又會因為自己在強度課中有那么一點點突破沾沾自喜好久——
破三后,楊雯和男朋友參加了一場峨眉山越野挑戰賽。
我在回想那個在期待聲中享受目光又不能承壓的自己,那個時而渴望同伴時而又希望遠離群體的自己,那個討厭跑步又不能丟掉跑步的自己,在這樣的反復、煩悶、欣喜、掙扎、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的過程中,在與跑步若即若離的關系中,我正度過著自己的25歲。
對“成為更快的跑者”的追求背后,不僅反映了我容易被外界的聲音影響,容易被他人的評價左右對自己的評價,更投射了我對“與眾不同”的渴望,對“泯然于眾人”的恐懼。跑步在當時像救命稻草一樣讓我從持續性的生存意義危機中短暫抽離。
“破三對女性跑者而言意義非凡”、“你有跑步的天賦”、“破三你能進入全國女子馬拉松前500名”,這些聲音讓我多少覺得自己有那么一點不同,所以我該追求破三。
“破三女跑者”聽起來很酷,它看似只是他人的期待,實則也是我主動追求的標簽。因為我也認同那套“必須一直進步,不斷變強”的敘事邏輯——我害怕變得普通,害怕人生的意義無從追尋,而“破三”給了我一個明確的答案:這能讓我“突出”和“優秀”,能讓我“成為一個特別的人”。通往“破三”的路很清晰,這種秩序感也讓我不必再面對那個無法回答的人生問題。
但跑步是無辜的,跑步歸根結底只是下肢和上肢的輪流擺動。是我占有了跑步,是我對跑步投射了過多的不必要的關于自我的指涉。我對跑步祛魅了。我可以退出跑步,但我無法退出生活。
破三后,楊雯依舊訓練,也活躍在各種運動中,心態也輕松了許多。
最近我開始和元大都一起開啟夏訓,這是我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相對系統認真的夏季速度訓練。老實說,我仍會對課表產生恐懼心理,雖然也能拖拖拉拉地跑完,但還會因為沒能100%完成課表而略感沮喪。
如今我把追求破三的渡劫當作自己的quarter-life crisis——人生來到四分之一時的焦慮和陣痛。我相信這個世界確實存在著一些以“更高更快更強”作為人生注腳的人,他們意志極其堅定,用生命去探索人類的極限,這非常可貴,但對我(我這個對宇宙無關緊要但構成了自己人生的全部和唯一的人)而言,與自己握手言和后,我確實更能在跑步中體會到細微快樂了。
楊雯在深圳元大都俱樂部已經和隊友們開啟了夏訓。
跑步≠馬拉松≠嚴肅訓練≠成績證明,跑步是一種可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必須完成的打卡任務。我知道我是喜歡跑步的。我也知道我會繼續跑下去,這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在我依然會在強度訓練時抱怨,會在跑量不足時焦慮,但更多時候,我想讀書的時候就讀書,想運動的時候就運動,想休息的時候就休息,想焦慮的時候就焦慮。Everything will pass。
我通過跑步發現了更多的自我,但也沒必要因此而將跑步神圣化、崇高化,不應因此而企圖讓跑步去回答任何的宏大命題。
讀完了一本讓自己回味很久的書——露露·米勒的《魚不存在》。我忍住恨不得朗讀全文的沖動,分享其中一段。
我決定不再把“實現目標”當作跑步或生活的唯一軌跡。我想通過跑步去丈量世界,探索生活。我的跑步不是破三或pb,而是我高一腳低一腳踏過的地球上的每一處角落。我不再想要變成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因為我知道每一個人都不同于他人。
不管以何種方式何種態度跑步,我都想給自己足夠掌聲,為自己的繁復和詭秘鼓掌,為自己的盲目和天真鼓掌,為自己的嘴賤心刁和性烈如火鼓掌。就算我今天又沒能完成元大都的b1課表,以任何一種方式認真生活著的渺小的我,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偉大的、獨一無二的存在。
楊雯
非嚴肅跑者
PB 2:59 2025年無錫馬拉松
深圳互聯網公司一名產品經理
一個喜歡跑步和閱讀的人
擁有和loopy一樣巨大的門牙
estj但思維經常飄出天際
唯物主義者但歡迎來自宇宙的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