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兩條關于深圳光明的新聞刷屏了。
6月21日,在深圳科學技術館,由深莞兩地市長、頂尖院士及超過400名產學研代表的共同見證下,“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科學聯盟”正式成立。
與此同時,官方明確了深莞交通“硬聯通”的最新進展:深圳地鐵6號線、13號線將分別與東莞1號線、5號線連接,共同構建“雙城15分鐘交通圈”。
如果你能讀懂這兩條新聞的本質,就能理解深圳未來十年的發展邏輯。
01
灣區科創的模式之變
如下圖所示,中國科技中心體系,可以理解為一個“四級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尖的,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目前只有3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
第二層級是專注于“從0到1”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前只有5個,分別為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粵港澳大灣區和陜西西安。??
而第三、第四層級就是中國創新版圖的關鍵支點和毛細血管,專注于技術轉化和產業應用層面。
在科創引領的時代,能否躋身這個金字塔頂端,決定了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區域的未來價值。
在這個科創體系內,粵港澳大灣區顯得尤為特殊。
它不像北京的懷柔、上海的張江那樣擁有單一的行政主體,其力量分散在“9+2”個城市集群中。這種多中心的格局既是優勢,也是挑戰。
更關鍵的在于,大灣區同時擁有“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兩大定位,而承接這兩大國家戰略定位的核心區域與率先啟動區,正是光明到松山湖這一片區。
而上周末光明科學城與東莞松山湖的聯手,不僅僅是兩個科學城的合作,更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內部,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跨城市、系統性整合。
這一步,標志著大灣區科創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正式開啟了從“規劃協同”邁向“一體化運營”的2.0時代。
同時也意味著,大灣區正扭轉過去科創高度集中于企業、偏重應用型創新的單一模式,補上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的關鍵拼圖。
在近期中央給深圳的45周年“大禮包”中,也明確要求深圳要“加強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并“探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元化投入和開放共享機制”。深莞聯手,正是這一國家意志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率先落地。(來源:6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
光明科學城自此進入了確定性的高速兌現期,其未來的想象空間被徹底打開。
02
“中國版CERN”來了
深莞聯手的意義何在?答案是稀缺,是無可替代。
1954年,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CERN由歐洲多國共同投資建設,橫跨于法國—瑞士邊境的日內瓦湖畔。
此后,CERN的科學家為了方便內部寫作,發明了萬維網。這一發明意外開了信息革命,催生了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數字巨頭,創造了數萬億美元的全球產業。
時至今天,頂尖科研已不再是實驗室里的“寫寫畫畫”,而是需要耗資數十億、百億的“吞金巨獸”。
一套醫用重離子治療系統的單機投入約7–13億元人民幣;一臺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的總投資約在95–100億元人民幣;而像散裂中子源這樣的大科學裝置,每年僅維護運行經費就要數億元人民幣。
任何單一城市,即便是深圳這樣經濟總量領先的國際大都市,也難以獨立承擔起全領域、全鏈條的大科學戰略布局。
而在巍峨山腳下,一個“中國版CERN”正在加速成型:
在山的南麓,是規劃約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學城。
光明科學城聚焦信息、材料、生命三大方向,已布局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前沿交叉平臺,以及中山大學·深圳、深圳理工大學兩所研究型高校和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兩大省級實驗室。
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材料基因組這三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均已建成并向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享。圍繞這些設施,全國唯一的生物制造領域國家產業創新中心也已全面啟動建設。
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區
近期,由光明與澳門科技大學共建的太陽系超高速撞擊實驗室正式落戶,其核心設備是中國首臺、性能國際領先的超高速撞擊實驗裝置,為我國深空探測和航空航天產業提供了關鍵支撐。
作為核心科研機構之一的深圳灣實驗室,其永久場地就設在光明科學城。實驗室獨創了“轉化創新平臺+全程項目管理+概念驗證基金”的新模式,通過其孵化器“灣有引力”,已成功孵化22家初創企業。
在山的北麓,是規劃90多平方公里的東莞松山湖科學城。
這里最核心的資產,是被譽為“超級顯微鏡”的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中國唯一、全球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是探索物質微觀結構的國之重器。
中國散裂中子源
光明科學城的材料基因組設施直接依托散裂中子源,共建了中高壓中子譜儀和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譜儀。
這兩臺關鍵儀器已于2024年底正式啟用,僅在初期,就為包括比亞迪、寧德時代、新宙邦等新能源巨頭,以及港澳和內地多所頂尖大學與科研機構的超過300個樣品提供了關鍵測試。
據悉,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與更前沿的先進阿秒激光設施也已破土動工,持續為灣區科創提供支撐。
深莞聯手打造的“環巍峨山”科研圈,就像當年的CERN一樣。我們有理由期待,下一個顛覆性的技術革命、下一個價值萬億的產業集群,正在這里孕育。
03
吸引頂尖人才的三要素
衡量一個科學中心成功與否,還要看對人才的吸引力。
頂尖人才的流動,只遵循三個硬核指標:
1、有沒有頂級的“工具”可用?
2、有沒有足夠多的“牛人”可交流?
3、有沒有足夠多的“錢”來支持研究?
而深莞科學聯盟的成立,本質上就是用“捆綁打包”的方式,把這三樣頂尖科學家需要的稀缺資源,一次性地滿足了。
這里有國內頂級的“工具包”。
光明科學城擁有世界一流的合成生物、腦解析、材料基因組、超高速撞擊實驗室等設施;松山湖科學城擁有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等國之重器。
科學家在這里,等于擁有了一個總投資超過數千億元的“科研設備豪華套餐”。對于追求跨學科突破的科學家而言,這意味著研究的自由度和可能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
這里已經形成了高密度“牛人圈”。
根據官方數據,僅光明就以匯聚:
院士59人
高層次人才超3000人
博士人才超5000人
158名學者入選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
17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而在松山湖及周邊地區,僅一個華為終端總部就擁有上萬名頂尖研發工程師。
這種高密度的人才集聚,極大地增加了跨界交流與思想碰撞的機會,許多科研難題的解決路徑,可能就在一次非正式的交流中被啟發。
最后,是源源不斷的“資金池”。
在光明科學城,對科研的支持早已超越了傳統的項目撥款模式,而是構建了一個從“實驗室”直通“資本市場”的完整科技金融生態。
一個標志性事件是:去年9月,深交所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已在光明科學城設立專區。
這是由光明區政府、光明科學城公司與深交所科交中心三方共建的戰略平臺。其核心目標非常明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和資本市場對接的全鏈條。
這個平臺正在做三件事:
1、通過路演等活動,讓銀行、證券、基金等各類資本高效匹配有潛力的科技成果。
2、設立2億元規模的種子基金,為處于萌芽階段的項目解決“第一筆錢”的難題。
3、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等創新模式,將無形的技術專利轉化為可流動的市場資本。
這套“設施+人才+資本”的組合拳,正是深莞科學聯盟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底氣所在。
04
看得見的兌現速度
所有宏大的敘事,終究要落到“兌現”二字。
沿著時間線,我們能親眼見證“光明速度”的每一步:
2020年,深圳地鐵6號開通運營,光明中心區正式進入地鐵時代。
同年,《光明中心地區法定圖則》正式獲批,為這片7平方公里的土地規劃了以科學公園為“心”、串聯各大功能區的國際一流的生態型都市中心。
2023年,包括光明大街在內的“三橫兩縱”骨干路網全面通車。這不僅是城市交通的升級,更是為科學公園、深圳科技館、光明站交通樞紐等一系列后續重大項目的落地,提供了堅實的路網支撐。
2024年6月,占地約208萬平方米的科學公園北翼正式開放,迅速成為社交平臺的網紅打卡點,將生態與科學完美融合的“城市會客廳”初露真容。
就在這一年,光明教育呈井噴之勢,全年集中交付11所學校,新增學位近1.6萬座,領先全市各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理工大學等頂尖高校也已落成開學。
2025年5月,光明頂流登場,深圳科技館正式開館,迅速成為大灣區現象級文旅地標,節假日一票難求。
與此同時,深圳國際美術館(暫定名)完成封頂、可承辦國際頂級賽事的科學城體育中心建設正如火如荼、科學公園南側也匯聚如滿京華金碩等一批高品質住宅……一個配套完善、宜居宜業的中央居住區(CLD)已然成型。
2025年6月,深莞科學聯盟成立,官宣“雙城15分鐘交通圈”,灣區兩大科學城的“握手”再無阻隔。
陸路交通上,通過“1高、2快、1主”的骨干路網策略,新建的光明科學城至松山湖科學城主干通道,以雙向8車道的體量(南光高速北延+光僑路北延)直接牽手東莞科學大道。這條全長約13公里的快速路建成后,通行能力高達9000車次/小時,將“兩城”間的車程直接縮短至10分鐘左右。
深莞兩市積極謀劃區域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
軌道交通上,地鐵6號線支線將與東莞地鐵1號線實現無縫對接,未來更將南延連接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升格為一條縱貫“東莞松山湖—深圳光明—深圳河套”三大科創平臺的戰略線路。
而地鐵13號線作為貫穿南北的科技軸線,不僅將光明與南山高新園、深圳灣超總等核心創新節點無縫串聯,其已通車的北延段更對接東莞5號線,讓深莞的人才、資本和創新流動再無阻隔。
這一系列高效的兌現,最終都指向了最核心的經濟與人口數據,這也是衡量一個區域未來價值最真實的“晴雨表”:
經濟增速全市第二:2024年,光明區GDP實際增速高達8.6%(除深汕合作區),遠超全市及全國平均水平。高速增長意味著更多的產業機會和發展動能。
人口增幅全市第一:過去5年,光明區人口增幅高達85.4%,冠絕全城。人口的涌入,直接帶來了持續旺盛的住房、消費和公共服務需求。
人口結構全市第一:光明區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高達83.48%,是深圳最年輕、最富活力的城區。年輕人是創新的主體,是消費的主力,更是區域發展的未來。
真金白銀的投資,是市場信心的最終體現。2025年1-6.21,光明區新建及二手商品住宅合計成交3310套,同比增長超過100%,其新房庫存去化周期為全市最低。
從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到全球人才的加速集聚,再到城市配套的全面兌現與市場的高度認可——光明科學城的價值邏輯已經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它不再是一個遙遠的規劃,而是一個正在確定性兌現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