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條海峽牽動世界神經
6月24日,伊朗議會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庫薩里公開表示,伊朗議會已達成共識,認為應關閉霍爾木茲海峽,最終決定權在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手中。作為全球石油運輸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若被封鎖,將導致國際油價飆升,而這一局面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正是因西方制裁而急需能源收入的俄羅斯。
一、霍爾木茲海峽:全球能源的“生死線”
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之一,承擔著全球20%石油貿易的運輸任務,日均通過量約2100萬桶。主要依賴該航道的國家包括:
- 沙特、阿聯酋、伊拉克、卡塔爾(90%以上原油出口依賴此航道)
- 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主要石油進口國)
- 歐洲(部分天然氣和石油供應)
一旦伊朗關閉海峽,全球石油市場將立即陷入供應恐慌,油價可能短期內暴漲至每桶120美元以上,甚至觸發1973年石油危機級別的經濟沖擊。
二、伊朗為何此時威脅“封鎖海峽”?
1. 報復美以,強化威懾在美軍打擊伊朗核設施、以色列持續空襲伊朗目標的背景下,封鎖海峽是伊朗最直接的軍事反制手段。伊朗革命衛隊海軍擁有水雷、快艇、反艦導彈等多種封鎖手段,曾在2019年短暫扣押英國油輪展示實力。
2. 國內政治需要伊朗強硬派近期在議會占據上風,封鎖海峽的提議可鞏固其“反美斗士”形象,轉移國內經濟困境的注意力。
3. 測試美國與盟友的底線伊朗可能借此試探美國及其海灣盟友(如沙特)的反應,評估西方是否愿意為維持航道暢通付出更高代價。
三、最大贏家:俄羅斯的“能源紅利”
若霍爾木茲海峽關閉,俄羅斯將成為最直接的能源受益者,原因如下:
1. 油價暴漲,俄石油收入激增
- 目前俄羅斯原油價格受西方60美元/桶限價壓制,但若全球油價飆升至120美元,俄可通過影子船隊、第三方中轉等方式繞過限價,賺取巨額利潤。
- 2023年俄石油出口收入約1800億美元,若油價翻倍,年收入可能增加500億-800億美元,極大緩解因俄烏戰爭導致的財政壓力。
2. 歐洲被迫重新依賴俄能源
- 歐洲雖減少俄管道天然氣進口,但仍需大量液化天然氣(LNG)。若中東石油斷供,歐洲可能被迫放松對俄能源制裁,或默許印度、中國轉售俄油。
- 俄羅斯已通過北極LNG項目擴大對亞洲出口,若需求激增,將進一步鞏固其能源霸主地位。
3. 地緣政治籌碼增強
- 油價上漲將削弱西方對俄制裁效果,使美國更難維持“孤立俄羅斯”的戰略。
- 俄羅斯可借機拉攏印度、土耳其、南非等中立國家,擴大“反美元”能源貿易聯盟。
四、全球影響:誰喜誰憂?
受益方 受損方
俄羅斯(油價上漲,收入大增) 美歐(通脹壓力加劇,經濟衰退風險)
伊朗(談判籌碼增強) 中國、印度(能源進口成本飆升)
沙特(短期油價利好,但長期市場受損) 日本、韓國(高度依賴中東石油)
關鍵問題:伊朗真的會封鎖海峽嗎?
- 可能性較低(30%):全面封鎖將引發美軍直接干預,甚至戰爭,伊朗未必愿意承擔后果。
- 更可能“部分干擾”(70%):如水雷威脅、選擇性扣船,制造恐慌但不全面切斷航運。
五、未來推演:三種情景分析
1. 短暫封鎖,油價短期飆升(概率50%)
- 油價沖高至120美元后回落,俄賺取3-6個月暴利,但市場逐漸適應。
2. 長期封鎖,全球能源危機(概率20%)
- 美伊爆發直接沖突,俄羅斯成為最大贏家,世界經濟陷入滯脹。
3. 象征性干擾,油價溫和上漲(概率30%)
- 伊朗僅展示武力,未實質性封鎖,油價小幅上漲至90-100美元。
結論:俄羅斯的“能源戰爭”迎來轉機
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威脅,本質上是美伊博弈的延伸,卻意外為俄羅斯送上“大禮”。若油價因中東動蕩暴漲,俄將獲得巨額資金續命俄烏戰爭,并增強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而對于美歐而言,這將是繼俄烏沖突后,又一次能源安全與通脹危機的嚴峻考驗。
世界正站在能源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而俄羅斯,或許正在暗處微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