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取得重要進展。該意見中指出,要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促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筑建設理念也邁向新的階段,過去以增加排放能耗為代價的城市建筑建設方式已不再可行。在城市更新中創新研發和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智慧的新技術、新產品,才能加速推動城市產業和科技創新發展,進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
在城市更新進程加速、新興技術飛速迭代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加速滲透的當下,可以說樓宇建筑行業亦處于深度變革的關鍵節點。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以及對樓宇智慧功能需求的持續涌現,使得各類樓宇空間,如寫字樓、住宅、商業綜合體等,需要在質量上同步匹配城市更新行動方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碳中和等新興技術,為樓宇建筑打造新的建筑生態,匹配城市更新趨勢,已經成為樓宇行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命題。
樓宇進化,從“單點智能”向“全域智慧”躍升
在人工智能轉型浪潮、“雙碳”目標、使用者體驗升級三大驅動力下,樓宇建筑發展路徑的重塑已然勢不可擋。樓宇建筑設計已經從單一設備節能向全生命周期、系統性、智能化解決方案演進。
“人工智能+行動”是今年千行百業變革的主旋律,即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業專業知識和技術資源深度融合,推動跨領域的技術協同與創新,這樣不僅能加速原有行業技術的突破,還能夠精準識別和培育高潛能未來產業。
數智覺醒后的樓宇系統,不再只是單一空間維度、單一設備維度上的功能升級,而是演變為擁有全面感知、自主決策和持續進化能力的“生命體”,其演進路徑清晰地呈現出從“單點智能”向“全域智慧”躍升的三階段特征。這改變了建筑的設計建造與運維管理模式,更在運營效率、用戶體驗、環境可持續性等維度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價值。
在具體的實現路徑上,以基礎設施智能化為核心的感知側/執行側單點智能是樓宇數智覺醒的第一階段,也是智能化躍遷的必要基石。這一點在IoT時代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在建筑內部署海量的物聯網傳感器讓樓宇擁有了感知環境狀態的能力——溫度、濕度、光照、人流密度、設備運行狀態等數據被源源不斷地采集。
到了AI時代,傳感器或其他樓宇基礎設施在實時性、準確性以及處理能力上更進一步,以AI計算見長的高性能邊緣節點設備進一步被引入到樓宇中。這些具備更高算力的節點處設備,能在本地快速處理視頻流、音頻流等環境數據。在一些算力配置更高的節點處,還會有端側模型的加持,感知信息在節點處就能被充分采集并處理分析并提供相應決策建議,便于實現對安防事件、人員入侵、消防通道占用等場景的毫秒級識別與響應。以往被動式的感知,覺醒為主動感知并分析處理的“樓宇神經系統”,實現樓宇環境與設備的初步智能化調節。
當感知數據匯聚成海,打破了信息隔離,數智樓宇進入以構建系統化整合的智慧決策中樞為目標的第二階段。在整個樓宇管理平臺層面,感知、機電等各獨立系統鏈接打通,全域數據的互聯互通。基于大量數字化信息,樓宇平臺融合AI計算、AI模型,對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分析,并通過樓宇大模型進行深度推理,為樓宇全設備協同聯動提供最優方案。
但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還不能稱其為建筑智慧生命體或建筑智能體。擁有認知并能不斷自主進化的能力,才是AI賦能下的更高階段,樓宇才能真正邁向“覺醒”。隨著垂類模型下沉到細分行業細分場景,基于海量歷史與實時運行數據以及推理的未來數據,樓宇建筑垂類模型在差異化的樓宇場景中,不斷學習、改進并進化,成為真正的智能體大腦,樓宇管理也在這個過程中從“反應式”向“預測式”,最終向場景差異化的“主動實時優化式”躍遷。
樓宇“大腦”基于場景的差異化的學習與個性化的策略,給樓宇管理提供了動態的實時進化的調整能力。持續的數據輸入、決策輸出、結果反饋、模型更新的閉環過程,使得樓宇的全域智能,不再是被動執行預設規則的“工具”,而成為能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發現新規律、優化自身策略的“學習者”。
隨著時間推移和數據積累,AI模型對其服務的這棟特定樓宇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甚至能主動探索更優的運行策略或發現設備系統中未曾被注意到的隱性關聯。這種在專屬場景中持續學習、自我修正、性能提升的過程,就是樓宇智能體的“自主進化”。這才是AI賦能下的樓宇建筑的終極圖景——一個能夠自我感知、自我學習、自我優化的智慧生命空間。
樓宇數智覺醒釋放多維價值,構筑可持續發展未來基石
“單點智能”向“全域智慧”躍升的過程展現的價值是全方位的,既深刻影響著樓宇運營者、使用者,對整個城市環境亦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全域智能在動態復雜的樓宇環境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適應力、效率是毋庸置疑的。樓宇設備在統一的智能平臺下集中監控與遠程管理,大幅降低了人工巡檢和維護成本,運營效率提升是最直觀的體現。
其次,智慧樓宇的升級仍然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核心,數智化技術圍繞使用者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及安全性、適用性、舒適性、健康性、環境性、經濟性,全方位地重塑了使用者在樓宇空間內的體驗。以無感通行為例,使用者在樓宇通行期間無需進行繁瑣的操作,通行過程順暢,在保證了使用者通行體驗與通行效率的同時,也能防止未授權人員的進入保障了樓宇安全。
對整個城市環境而言,AI驅動樓宇數智覺醒帶來的節能減排效益更是意義重大。眾所周知,建筑領域是“能耗大戶”,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發布的《2024中國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研究報告》2022年全國建筑與建筑業建造碳排放總量51.3 億tCO2,占全國能源相關碳排放48.3%。
實現零碳建筑不僅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更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鍵支撐。通過實施高效能源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采用智能化設計,零碳建筑能夠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耗,同時提高居住和工作環境的質量。
AI帶來的樓宇覺醒正在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鑰匙,如美的樓宇科技為百年三甲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改造的能源中心項目中,通過自研能耗仿真模擬軟件對項目進行全年能耗建模預測,通過水力計算軟件對系統阻力進行仿真計算。根據科學計算結果對核心設備優化選型,管路系統閥件等阻力優化,管網水力平衡校核,精準計量,樹立了醫療領域高效能源利用及節能改造標桿。此外還應用了Smart Control樓控AI智能解決方案,基于Al的建模技術,建立高精度的空調系統模型,借助模型仿真、全局優化、健康診斷三大核心能力,精準預測系統在不同天氣、負荷、控制策略等組合下的能耗與能效,實現預測誤差3%以內。
樓宇數智覺醒的價值絕非僅限于降本增效,可以說其正在成為推動城市碳中和目標落地的核心引擎。面對國內大量的高能耗存量建筑,既有建筑的綠色低碳改造是達成“雙碳”目標無法回避的艱巨任務。AI賦能的樓宇數智綠色改造路徑展現出強大潛力,是構筑可持續發展未來的基石。
另一方面,在全球氣候加劇變化的背景下,具備AI大腦的智慧樓宇展現出了更強的抵御風險與適應能力,能更高效地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能耗波動,提升建筑本體的韌性。因此數智覺醒的綠色樓宇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也是構建智慧城市和提升城市整體韌性不可或缺的一環。
樓宇建筑的數智覺醒,標志著其從冰冷的建筑空間進化為可感知、會思考、能進化的智能體。這條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轉型之路,不僅重塑了樓宇自身的運營邏輯與用戶體驗,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與環境效益,更在更深維度上,成為撬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升級和社會韌性增強的戰略支點。
2025年7月2日—3日,“第四屆樓宇科技TRUE大會”將于上海舉辦。本次大會以“數智碳索·TRUE見躍遷”為主題,將圍繞建筑智慧生命體、零碳路徑圖譜、樓宇行業價值重構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智次方·物聯網智庫作為此次大會的承辦方之一,受邀承辦并主持“智慧通行”分論壇,聚焦于“數智通行,暢聯無阻”主題,我們將邀請一眾專家和企業高管分享他們在該領域的洞察和實踐經驗。誠邀所有關心和關注樓宇事業的伙伴及行業從業者共同參與這一激動人心的行業交流盛會。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來源 | 物聯網智庫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