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外國面孔中國心的杰寧,比利時人,34歲,精通五國語言。來中國已經6年了,娶了摔跤世界冠軍雁姐,成了中國上門女婿,從此過上了天天被摔,但很幸福的日子。
有些朋友經常問我:“杰哥,你為什么老說自己是中國人?”
我覺得這個問題挺搞笑的,我生活在中國,說的是中國話,賺的錢是人民幣,吃飯用筷子,媳婦是中國人,兒子也是中國人,除了我胡子長點,我還有什么不像中國人?
還有一些朋友問我:“杰哥,難道你不愛比利時了嗎?”我在那里長大,家人、朋友也大都在那里,我當然很愛它。
世界上那么多人,我就覺得雁姐好;世界上那么多國家,我就覺得中國好。我喜歡中國,喜歡中國的文化,所以我選擇來中國學習,來中國成家立業。
愛比利時、愛中國,這兩個其實不矛盾,就如我們都愛自己的父母,同時也愛自己的媳婦一樣,所以我愛比利時,我也愛中國;我是比利時人,我也是中國人。
1988年,我出生在比利時根特市,家里有5個孩子,我是老二。爸爸是游泳池救護員,媽媽是中學老師。
他們在生活上,對我們姊妹進行散養,但在做人做事上,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現在的我敢于追求,不輕易滿足現狀的性格,就是在那時候養成的。
我從小非常俏皮,喜歡探索新鮮事物,而且對喜歡的東西非常執著。
在15歲時,自從我偶然間接觸到了荷蘭語版的中國佛教、道家書籍后,我被這種普度型入世教化和隱士文化深深打動。從此,我對中國這個神秘國度和文化特別癡迷。
在中學時,因為我對課堂上講的內容不感興趣,學習成績很一般。到了大學后,當時學校正好有中文系這個專業,我不顧家人反對,直接選了中文系。
也正是借這個機會,我開始系統地接觸了解中國文化,而且越了解越感興趣,學習成績也一直都是班里第一名。
記得有一次中文考試,考卷總分20分,我考了21分,教授給我的反饋是:有一個題的答案太經典了,就多給了你1分。
(爸爸從小對我寄予厚望)
在大學,我讀了三年本科后,接著又讀了一年的碩士研究生。但是在上交研究生畢業論文時,我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論文主題。于是,我決定先到中資企業工作。
經過應聘,我首先入職到了華為公司,做項目助理,負責安裝4G網絡通信塔。
兩年后,我又跳槽到工商銀行比利時分行,負責銷售。
就是在這段時期,我終于找到了一個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寫的論文主題是:RMB的國際化。也就是說畢業三年后,在我25歲時,才拿到了畢業證。
在中資公司的三年時間里,我每天都用中文跟中國同事們嘮嗑。其中最打動我的是中國企業的包容創新精神,以及以客戶為本的服務精神,整個公司內部非常有活力,辦事效率特別高。
我跟同事們在一起,工作中有激情,這特別適合我的性格。
(我們的全家福)
那會兒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樣的文化力量能培養出這么優秀的企業和人才。從那時起,我特別想到中國看看,并一直努力尋求著機會。
中國有句俗語:緣分天注定。緣是天意,分是人為。我很相信緣分,包括以后我與雁姐的相遇,都是天注定的緣分。而我與中國的緣分是開始于北京冬奧會。
2015年7月,中國成功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北京成為了全球首個榮獲夏冬兩季奧運會舉辦權的城市。
為支持中國落地“三億人上冰雪”的夢想,當時我供職的荷蘭企業,也有幸得到了中國滑冰場的項目。因為我懂中文,并經過積極爭取,成為了荷蘭冰世界駐華首席代表。
剛到北京那一刻,我就被震撼到了。這里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來來回回全是人群,大家臉上都煥發著自信。這現實情況比我之前想象中的還要好,我很快就被這熱火朝天的創業氛圍吸引住了。
過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這里不僅有大熊貓、長城、兵馬俑,還有高鐵、電子支付,大家出門購物居然可以不用帶現金,而且老年人都能用智能手機。
這先進技術已完全融入大家的日常,特別是這邊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到處都是機遇,這與我老家的慢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度顛覆了我的認知。
進入工作后,中國同事們一切都以大局為重,有共同目標,并一起努力,團隊做出的任何決策總能得到快速無條件地執行。
大家常說:“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在工作遇到困難時,同事們立刻就會有100個解決方案,非常靈活。我每快速、超額完成一項工作,都感到很有成就感,一直很享受這種工作狀態。
(我在中國實現了人生價值)
從2015年至2020年的五年時間里,我的工作推進地非常順利,從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園,到三亞的美麗沙灘上,現在大家都能體驗到荷蘭冰世界的戶外真冰場。
人們常說:“人總得做幾件可以值得炫耀一輩子的事情。”是中國幫我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我感恩這個時代,感恩中國。
在中國呆的時間越長,就越不想離開。
中國的發展已遠超乎國外人的想象,以前中國產品的優勢在于便宜,但外國人說:“便宜沒好貨。”這導致外國企業很自大,但現在中國做的產品不僅質量好,而且服務意識到位。
有一次,我的掃地機器人壞了,銷售員直接給我換了個新的,讓我感到特別省心,這絕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大優勢。現在中國制造真的很牛。
生活在中國非常有安全感。比如,如果我在咖啡店喝咖啡,遇到要上廁所,只需把電腦放在座位上就行,不用擔心被偷,感覺真是太方便了。
特別是疫情爆發后,政府決策有力,大家完全配合,志愿者舍小家顧大家,無畏地沖在前面,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中國人真的非常理智、團結、無私。
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天,我都在為中國點贊,感覺來這里工作真值。在對中國有了全面了解之后,我真心喜歡上了這里,并開始有了留在這里定居的想法。
愛情其實就是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跟雁姐的愛情故事,就在這期間發生了。從此,我找到了一生的摯愛,也讓我從內心深處成為了一名中國人。
2017年年末,當時北京一所院校經常針對投資人或公司老板開設一些體育項目運營的課程,我也受邀參加做冰場運營項目的嘉賓老師。雁姐也去聽課了,但沒有參加我的課程。
之后,我們是在同學聚會上認識的,當時我們看到對方的第一眼就放電了,屬于一見鐘情,然后就相互留了聯系方式。
雁姐跟我同歲,遼寧遼陽人,父母是農民,家里還有一個哥哥。她14歲開始學習摔跤,4年后進入國家隊,獲得了2013年、2020年、2021年世界杯冠軍,有著輝煌的經歷。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雁姐性格開朗,積極向上,非常有正能量。大家常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之前我是練空手道的,她是練摔跤的,都是防身運動,我們有共同的經歷、相同的愛好,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我們在一起,每天都是開心的)
相識兩個多月后,我跟雁姐去拜訪岳父岳母。見面后,我非常緊張,想好好表現,就不停地陪岳父喝酒。
期間岳父說“中國很大”,我接著回了一句“尤其是咱們東北”,岳父聽后特別開心,就這樣我順利過關了。
我喜歡在村里遛彎,不管遛到哪,鄰居見了我就問:“遛彎呢?”我當時很納悶:我就是在遛彎啊,為什么還要問?后來才知道,東北人就是用這種方式打招呼的。
跟雁姐在一起時間長了,我不僅學到了更多地道的風俗文化,而且口音也變成了東北味,大家甚至認為我是在東北長大的。
在2018年至2019年,我們還一起在北京打工子弟小學,做了一年多支教,路上往返需要4個小時。
但每次看到孩子們在校門口等我們的時候,立刻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與孩子們一起成長是我們最大的幸運。這也是我們最好的定情信物。
(我在北京打工子弟小學做義工)
2019年1月13日下午兩點,我向雁姐求婚了。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因為在咱們中國這代表一生一世,我希望我們的愛情長長久久。
當時,我帶著岳父岳母到西雙版納旅游,跟當地漁民借了條船。然后我跟雁姐說,一起去釣魚,就是在小船上我求婚成功了。
之前,我把雁姐是摔跤世界冠軍的事告訴了我家人,我媽特別擔心我的人身安全,她反復問我:“你說的是真的嗎?”然后我把照片發給她,她看之后說:“好苗條啊,看著不像摔跤的樣子。”
(2015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2019年2月,我帶雁姐回到了比利時。姥姥看到我們后,高興地說:“嗨,來了”。在我張開雙臂準備迎接她的擁抱時,但沒想到,她直接繞開我去抱雁姐,我被晾在了一邊。
雁姐非常有親和力,我家人都特別喜歡她。在所有兄弟姐妹里面,我爸最喜歡雁姐。
在后來,我們第二次回老家時,為了迎接雁姐,家里人還特意準備了“杰寧和雁姐歡迎到家”的中文橫幅。我全家人都認為,我能娶到雁姐是上帝給我們家最大的恩賜。
(我家人為迎接雁姐準備的歡迎橫幅)
2019年3月初,我們在比利時大使館通過了結婚登記面試。3月21日在遼陽民政局登記為合法夫妻,5月18日在岳父岳母家舉辦了婚禮。
在婚禮上,我哭得像個孩子,雁姐跟我說,只要我在哪我們的家就在哪。我一路走來,真的很幸運,現在終于如愿以償地找到了人生歸宿。從此,我成為了中國上門女婿。
結婚后,我慢慢體會到,兩國的風俗文化還是有很多同的。比如,中國人比較重視大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都會借錢給他們,而在我老家一般是不會把錢借出去的。
(我們結婚了,我成為了中國的上門女婿)
諸如此類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中國有句成語叫:入鄉隨俗。我一直在慢慢吸收并適應著。我們兩個在生活中,從沒有因為文化風俗的不同鬧過別扭。
2020年5月29日,我們的兒子出生了。我讓他跟雁姐姓,希望他能成為中國人。
當時,我爸不是很理解,因為我是家里長子,他把所有希望都放在我身上,讓我負責傳宗接代,后來他也理解了。
為了給兒子中國這個家,我連姓都可以不要,這是我給兒子的最好禮物。
有了孩子之后,雁姐在家看孩子,我負責賺錢養家。
我覺得全職媽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我媽媽就是靠自己把我們姊妹5個養大的,她9年沒上班,但是給我們帶來的價值非常珍貴,讓我們感到家庭非常溫馨。
(每個周末,我都在家陪雁姐和孩子)
有人說,全職媽媽不如我們上班的男人累,其實這是不對的。全職媽媽不僅白天要收拾家務,晚上還要哄孩子睡覺,給孩子喂奶,經常睡眠不足,甚至要持續幾年時間。
在周末,我會放下電腦和手機,推掉所有應酬,專心陪孩子,因為爸爸高質量的陪伴也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中國定居后,我經常跟家人介紹這里的生活情況,在潛移默化之下,也改變了他們對中國的認知。
有一次,我給姥姥看了一下我們的電動車,然后跟她說:“在深圳30%的車都是電動的。”她驚訝地說:“哇塞,中國這種東西好像都是領先的。”
(這是我爸媽,我一直都是他們的驕傲)
其中,我最大的成就是,像姥爺這么固執的人,都被我說服了。
在18歲,我選擇中文系的時候,姥爺不同意,說我不明智。現在,我每個月都跟他分享在這里的生活。時間久了,他的觀念也被我改變了,他說:“如果我再年輕兩歲,也會到中國看看。”
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兩年多沒回去了,爸媽也沒見過孩子,只是通過視頻見過,他們非常想念孩子。
雁姐說:“以后我們至少兩年要回去一次,比如你媽媽現在60歲,如果人均活到80歲,相當于還有20年的時間,如果兩年回去一次,10個手指頭就能數得過來。”
(我的外公和外婆,如果能年輕幾歲,他們也希望來中國看看)
我覺得雁姐說的很對。成長就是一個漸行漸遠不斷告別的過程。
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有的不在父母身邊,我們各自努力著。但不要忘記,父母家里永遠會有一盞燈為你而留,有事沒事常回家看看。
因為雁姐在孕育期不能打疫苗,我們最近兩年不能回老家看望父母了。等疫情穩定了,我父母會來中國,那時候,我們一家人就團緣了。
在2020年末,我主動離職了,因為我覺得中資企業會更適合我。現在我供職于一家中資創業公司,主要做倉儲自動化設備,我主要負責海外銷售。
我現在工作底薪要比之前少40%,但是有提成。在這里,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這是中資企業非常吸引我的一點。
而外資企業不是這樣的,他們雖然是高薪,而且工作節奏慢,但是有瓶頸,不管再怎么努力,也沒有回報。
(我弟弟來過中國,特別喜歡這里)
在公司,我跟中國人打交道非常多,同時聯系很多國外業務。
我最大的價值就是做跨國文化的橋梁,比如說中資企業走出會遇到很多文化方面的差異,這就需要我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以更好地協調處理一些對外的事情。而這正是我喜歡做的。
雖然換工作會遇到一些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我從沒有退縮過。因受雁姐的影響,我一直都有一顆贏家心態,也就是迎接困難的心態。
有一次,我約鄰居早上6點出來跑步,鄰居說:“只要不下雨,我們6點見。”
第二天早上下雨了,我還是去電梯門口等他,他看到我說:“杰哥,今天早上下雨了。”我說:“知道。”然后他去換衣服了,可是最后又推開門跟我說:“杰哥,你先走吧。”
(在家照顧孩子很辛苦,但心甘情愿)
然后有朋友就問我:“下這么大雨,你為什么還去跑步?”其實,我認為跑步有兩個作用,一是鍛煉身體,二是鍛煉“心”。
無論是工作,還是應對家庭生活的挑戰,我們都能從運動員身上學到一個道理:要懂得堅持,要有毅力,機會不是留給丟在起跑線的人,也不是留給中途而廢的人,而是留給真正能堅持到底的人。
現在,我們一家人搬到了深圳。一是我喜歡這邊創業活力,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邊的文化特別吸引我。
比如每個老板辦公室都有一個茶桌、潮汕人喜歡Fo學等等,這些傳統的中國文化在這里傳承得非常好。
現在雁姐又懷孕了,二胎預產期跟大兒子一樣,也是5月29日。這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上天送給我的禮物,就像我能來中國,然后娶到雁姐,最后定居在中國,成為中國人一樣。
(我們這個小家很快就要變成“2+2”了)
在中國拼搏奮斗生活這么多年,我打內心里認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所有的情感濃縮成一句話:我愛雁姐,我愛中國。
【口述 | 杰寧】
【編輯 | 烏溪霧】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