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天,199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如今生活在韓國。
初中時迷上韓劇,韓劇里浪漫的場景,帥氣且深情的歐巴,讓我對韓國充滿了好奇。大學畢業后,我就去了韓國留學。
我領略到了韓國校園的發表文化,從中受益匪淺;也感受過韓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難以想象他們會有那樣的想法;也領略過韓國美好的小資情調……
韓國,一個讓我討厭不起來也愛不上的國家。
(2021年回國時,和父母在老家合影)
我老家在江西九江牯嶺鎮,屬于廬山風景區。在小鎮,抬眼就是青山綠水,盤山公路環繞其中。
鎮上還很多民國時期留下的歐式建筑、教堂點綴其中,云霧繚繞時,就像仙境一般美好,那是我最舍不下的故土。
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我還有個小一歲的弟弟。我從小就愛折騰,喜歡往外面跑,可父母從來不過多地拘束我。
在他們看來,只要孩子品行好就行,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做父母本不應該過多干涉。回頭想想,有這樣開明的父母,真的很幸福。
(在韓國讀研究生,畢業時和好朋友一起拍紀念照,慶祝畢業)
讀初中的時候,我第一次看韓劇,一看就陷進去了。《對不起,我愛你》、《藍色生死戀》、《那年冬天,風在吹》、《來自星星的你》這些熱門韓劇我都看過。
蘇志燮、趙寅成、玄彬、孔孝真、金秀賢這些韓國明星,更是頭頭是道。韓劇里有很多浪漫的場景,看多了,我也喜歡上了韓國,總想以后去韓國看看。
從暨南大學本科畢業后,我跟父母提出想去韓國留學,他們爽快地同意了。我擔心去國外后,如果父母有事,我不一定能馬上回來,弟弟拍著胸脯說:“姐,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
家人的支持,讓我得以安心出國。2016年夏天,簽證和入學的事都辦好了,我踏上了韓國的土地。
雖然我喜歡韓國,但并沒有系統學習過韓語,只從韓劇里零星學了一點日常用語。
到了韓國才發現,自己的韓語水平完全不夠用,所以在正式入學前,我還得先到語言學院系統學習韓語。這期間,有許多難忘的回憶。
(在暨南大學讀本科時,我還是個不太會打扮的小姑娘)
韓國大多是私立學校,宿舍很少,想住宿舍得預訂,還不一定能預訂上。即使留學生能優先申請,也只限于第一個學期,后面照樣得跟其他學生搶宿舍。
所以我們留學生大部分都選擇了在外租房,自然也不存在室友。
身在異國他鄉,語言不通,和外國同學沒什么交情,身邊又沒有熟悉的玩伴,夜深人靜的時候,孤獨感就像潮水一樣一波波涌來。
但我并不后悔出國,畢竟年輕,不出來闖闖,怎么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呢?
我性格比較開朗,過了一段時間,就在語言院結識了幾個閨蜜,自稱六人組。
課余時,我們經常一起去游樂場,一起去首爾各個網紅景點打卡,一起去韓國街頭的小店吃韓國美食,一起去海邊看日出,然后吃海鮮拉面……
那段青春飛揚的日子,六人組之間彌足珍貴的友情,是我在韓國最快樂的回憶。
我在語言學院學習期間,還發生了一件特別好玩的事,那就是進教會。韓國是個多宗教國家,特別是首爾這樣的大城市,幾乎10米、20米之內就有一座教堂,各種教會都有。
(在國內時,我會定期去珠海的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做志愿者,坐在我身上的就是一個自閉癥的小朋友)
教會人員還會用各種方式向其他人傳教,可以說防不勝防。一次,學校來了幾個教會的阿姨發傳單,邀請我們去教會玩,還說可以教韓語。
以前在國內,我從來沒接觸過這個圈子,一來是好奇,二來也想多和韓國人接觸,練習韓語,就跟那些阿姨去教會玩了一段時間。
教會里面,大家都互相稱為兄弟姐妹。每周六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吃午餐、讀圣經、唱頌歌等等,有時還會搞家庭運動會。
我在教會里認識了一個韓國阿姨,她帶著一家人都進了教會,每次教會有活動時,阿姨都會帶上全家人,開車來接我去教堂,態度特別親切,讓我覺得特別溫暖。
但時間久了,我總覺得哪里怪怪的。因為這個教會聚會時從來不在地面進行,而是租了一個地下室,整個環境很壓抑。
而且教會里不允許男生和女生有過多接觸,只提倡同性交往,就像回到了封建社會一樣。對我來說,這種教規是非常莫名其妙,難以理解的。
(首爾大教區主教明洞天主教堂,這是韓國最早的本地教堂)
我還看到過一個教友做祈禱時又哭又喊的,動靜特別大。我聽不清他在哭喊什么,只覺得那種狀態很嚇人。
我還聽說,有的韓國教會創立了自己的教義,讀的《圣經》并不是原版,而是修改過的。我并不太懂這些,但害怕被他們精神控制,后來就不再去了。
有了這些和韓國人打交道的經歷,我的韓語水平飛速提升。和我一起進語言學院的同學,大多要學一年至一年半,韓語才能過五級,然后升到大學院。
我只用了九個月,就以韓語六級的成績順利升到了成均館大學院經營系。
在這里,我領略到了和國內截然不同的上課風格。這里的老師特別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實踐的能力,也就有了一種特別的授課方式:發表。
我很難用一個準確的中文詞匯來定義“發表”,它包括了課題研究、小組討論、學習成果匯報等一系列事情。
通常是教授布置課題,學生自由分組,先分工合作。到約定的時候,小組成員會把自己研究的部分匯總,共同討論有爭議的地方。到發表那天,大家輪流使用PPT向教授宣講學習成果。
(和語學院的小伙伴一起參加高麗在學的校慶,那時很快樂)
記得第一次發表時,我們小組有三位中國人,兩位韓國人,還有一個越南人。小組討論時,要是一著急,就會下意識地說自己的母語,中國話、韓國話、越南話亂飛,特別好玩。
我們教授上課是比較嚴厲的。記得正式發表那天,我很早就把PPT和發表文準備好了,還是很緊張,起了個大早,不停地念發表文。
結果發表后,教授對我們的發表內容很不滿意,把我們整個小組都劈頭蓋腦地批評了一頓。搞得我后來一見到這位老師就生理不適。
我們幾乎每學期,每門課都有“發表”,而且發表的分數會統計入期末成績里,可以說這是留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事。
每次發表都像一場“戰斗”,非常鍛煉協調能力、溝通能力,這也讓我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很多。
在韓國呆久了,我發現越是處于社會底層,從沒有去過中國,也沒了解過中國的人,對中國的偏見越多。還在讀語言院的時候,為了練習韓語,我陸續在炸雞店、便利店打過一些短工。
有段時間,我在一家百貨商店的鞋柜兼職,隔壁鋪位的韓國小哥哥和我熟悉起來后,經常趁店里沒客人的時候跟我聊天。
(在韓國傳統烤肉店里吃冷面和烤肉,韓國的冷面真的很大一碗)
他每次看到穿得很花哨、大包小包買東西的人,都會帶著一種嘲笑或不屑的神情地說,那肯定是中國人。
有一次還問我,你們中國人是不是從來不刷牙,很少洗澡?我難以想象,他們對中國人竟然有這樣莫名其妙的認知。而學過中文,或者去過中國的韓國人就不會有這種偏見。
再后來,我進了一些公司做實習生。這在韓國是很常見的,有的韓國學生還會休學一兩年,去大企業實習,實習完后再回來準備畢業的事。
因為這樣實習期間積累的工作經驗,以后正式找工作時會是很大的加分項。
因為實習,我也申請了延畢。兩年半后,我畢業進了一家傳媒廣告公司,正式開始了打工人的生活。在這家公司,我充分領略到了韓國的前后輩文化。
韓國是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講究上下尊卑、長幼有序,這些思想在韓國就演變成了前后輩文化。
在學校,先入學的是前輩,后入學的是后輩;在公司,先進公司的是前輩,后進公司的是后輩。
(2021年辭職后,和朋友去慶州旅行,就是給辭職來個儀式感)
讀書的時候,師兄師姐,也就是前輩們對我們這些留學生比較友好,大家忙著學習,也沒有刻意強調這種文化,我的感受還不深。到這家公司上班后,頓時深深地感受到了前輩們的“威力”。
后輩見到前輩,要用鞠躬的方式打招呼,要用敬語稱呼前輩,除了這些基本操作,工作中還得無條件服從前輩的安排。
我在公司是年齡最小的后輩,經常被前輩們支使得團團轉,有些根本不屬于我工作范圍也甩給我,工作量特別大。
可我就算心里不服,也不太敢表現出來。因為只要和前輩產生沖突,其他人都會站在前輩那邊,沒有人會幫我。面對那些前輩,我有種見到甲方的感覺,總擔心下一秒就會被甲方挑剔、教訓得體無完膚。
這對喜歡自由的我來說,太壓抑了。
而且在這種老舊傳統的韓國公司里,我們這些外國人頭上就像有塊透明的天花板,是很難升職的。就算個人工作能力很強,可奮斗十幾年,也只能當一個小組長、小科長之類的。
所以很多優秀的國人會放棄進韓企,而是選擇在這邊創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2021年時,我用3天2夜的帶薪假期去一個小島旅行)
在這家公司,我看不到絲毫未來,就像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只能按事先訂好的程序朝前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所以一年合同期滿,我就立即辭職了。按韓國勞動法規定,拿到兩個月的工資,也就是退職金后,我回了一趟國。本算回國看看父母,就回韓國收拾行李,準備簽證到期后就回國。
可人算不如天算,2月后回到韓國,因為疫情,我暫時回不了國。在家呆著無聊,我就通過網絡找工作,投簡歷。
也許是因為前面的工作經歷給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加上一點好運氣,一個月內,我陸續拿到了四個offer,有大牌的化妝品公司,也有韓國朋友開的公司。
最后,我選擇了一家年輕的公司面試。
這家公司短短幾年時間,就從幾十人的小公司,發展到了近快400人,市場已經擴展到了海外,發展速度很快。
在面試的時候,我感到這里和上一家公司的氛圍完全不同,前輩們比較隨和,大家能相對自如地溝通,沒有那種森嚴的前后輩之分,而且也是我感興趣的領域,就決定再留下來試一試。
(去韓國木浦旅行留影,那里是很多韓國電影的取景地)
我進的是海外營銷部,負責是潮牌、服裝設計的推廣。我本身對穿搭就感興趣,平常也會拍一些相關的短視頻。對我來說,這份工作特別棒。就算旺季時要加班,我也樂在其中。
韓國也有美好的一面。這里有超級多的咖啡店,有連鎖的,也有個體網紅咖啡店,隨便找一家進去都是人滿為患。
咖啡店還有很多有顏值又美味的甜品、果汁,在店里喝一杯,和朋友聊聊天,偷得浮生半日閑,很有一種悠閑假日的感覺。
還有很多街頭小吃店,大多都收拾得很干凈,裝修也有很有格調。紫菜卷,辣年糕,拉面,豬排飯……價格親民。對一個美食愛好者來說,有什么比逛吃逛吃更快樂的事呢。
韓國的醫美非常普及。這里美容整形醫院很多,競爭很激烈,價格自然透明,無論是想做便宜實惠的,還是想做貴的,都有非常多的選擇。
韓國人去整形醫院就跟我們國內感冒發燒了去醫院看病一樣習以為常。很多韓國人18歲成年時,父母送給他們的成人禮就是一份整形基金。
(韓國有很多特別的咖啡店,這是一家畫畫咖啡店,點完咖啡可以店里畫畫,感受一下藝術氛圍)
時間久了,我也被“同化”了。我皮膚不太好,容易長痘,臉上還有不少痘印、痘坑,以前膽子很小,根本不敢去整形醫院處理皮膚問題。
來韓國后,被韓國的醫美氛圍帶動,陸續也做了不少不動刀子的施術項目,比如說激光除痘、激光美白嫩膚肌。不得不說,醫美的確很有用。
大部分人韓國人的妝容、發型、穿搭都非常講究。就算出門要戴口罩,照樣會好好化妝。在公交車、地鐵上化妝已經成了韓國女生的基本功。
我曾見過一個阿姨站在地鐵口化妝,真是佩服她的定力,和那份人來人往中的泰然自若。
男生同樣會做皮膚保養,有的男生化妝品、保養品琳瑯滿目比女生還齊全,還有的男生出門會化點淡妝。在韓國,愛美從不是女生的專利。
醫學流行,導致相貌這事在韓國變得特別內卷,也帶來了另一種韓國文化:容貌至上。
如果我收拾得漂漂亮亮地來上班,大家也會對我比較客氣。要是哪天沒收拾就來上班了,大家看我的眼光都會有些奇怪,好像在說,她怎么這樣就出門了?
也許對韓國人來說,漂亮本身,既是實力的一種,也代表著一種人生態度吧。
(2022年3月首爾時裝周,我作為嘉賓被邀請出席活動,還進行了直播宣傳)
愛美的韓國人,內心深處其實并不熱情。他們表面上跟誰都和和氣氣,上班時跟你有說有笑,可一下班,大家就成了兩條平行線,基本不來往,更別說交心了。
這本是職場常態,只是讓身在異鄉的我,更加懷念從前在國內熱氣騰騰的生活。
在韓國生活數年,我感受過這片土地美好一面,也領略過它不那么美好一面。
我從不會化妝、不會打扮、不會保養的“土妞”蛻變成了韓國女孩那樣精致的模樣。然而,華燈初上, 首爾的萬千燈火,沒有一盞為我而留。
我的根始終在中國,那個小而美的小鎮才是我最深的牽絆。等疫情結束,就是我帶著滿滿的收獲,回家的時候。那時,我將開啟另一段人生。
【口述 | 王天】
【編輯 | 羽兮】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