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空手
來源| 空手
全文約8700字,閱讀約15分鐘,好文值得慢慢品讀。
企業找到自己的主場景以后,一方面要精研消費者生活中的待辦任務,拿出好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也就為用戶創造了一系列獨特的使用體驗,在消費者心目中構成了品牌。
所謂品牌,就是由目標消費者在接觸和使用產品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感受、經歷和情感連接組成。
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建立品牌與場景的關聯,提高品牌在場景中被認知和選擇的優先級,甚至形成場景獨占,這時企業就要圍繞場景組織一系列運營活動,打造相應的品牌標簽以匹配場景。
標簽定義了用戶認知,而用戶認知也塑造了品牌。這就是場景與品牌建設之間的關系。
消費者在日常生活場景中,會基于自己對品牌的認知和感受來選擇購買哪個品牌,并在使用后對品牌的表現進行評價。他們會使用一些具體的詞匯來描述該品牌,這些描述詞、關鍵詞就會成為一個品牌的標簽。
所謂標簽,就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對品牌價值與內涵的理解,以及對品牌的體驗與情感反應等相關信息的抽象表達。標簽是對品牌信息的濃縮與提取,是一個品牌的頂級描述詞和文化向量。
因為場景代表消費者在特定條件下的待辦任務,場景是生活方式切片和社會關系具現。因此,我們可以把標簽分成三個層次:消費利益、消費形象和消費框架。
消費利益,代表的是消費者在特定場景下對品牌的關注點,展示產品在具體場景中帶給消費者的好處和結果。
請注意,消費利益不等于產品功能,它是在描述一個產品如何在具體場景中發揮作用,是否能完成消費者生活任務。消費者利益不是從產品出發,而是從用戶出發看問題。因此,產品功能+使用場景=消費利益。
消費形象,描述的是品牌的典型消費者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消費者形象是消費利益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呈現消費者的典型人口統計特征和生活方式特征。
這一形象可以是品牌實際購買者的現實自我投射,也可以是其理想自我化身,它能夠吸引目標消費者產生帶入感或者向往感。
由于使用者形象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形象標簽能極大塑造品牌形象與個性,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感知與認同。
消費框架,也可以理解為消費標準,它是為消費者如何認知消費利益設定一個框架,使消費者從品牌想要的視角去看待品牌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這一框架主要是基于消費者所處的社會關系去設定,在消費利益的基礎上融入意識形態和文化要素,從而為消費者的決策要素設定權重,為產品購買建立標準。
01消費利益
利益標簽從消費者認知入手,劃分產品市場,讓你的品牌與其他品牌區隔開來。
以戴森為例。戴森主打消費場景有兩類:一是居家日用場景,在這一場景下,戴森會重點針對獨立女性、精致媽媽、資深中產等人群做溝通,并積極拓展健身運動、時尚穿搭、護膚美妝等垂類人群,并尋找相關垂類達人做種草;戴森吸塵器產品還會專門針對育兒、養寵等場景進行推廣。二是節日送禮場景,圍繞新年、情人節、七夕等重要節點戴森會開展針對性營銷,并推出限定版配色產品和禮盒等。
為匹配這些場景,戴森在品牌營銷中重點打造了兩個標簽:一個是時尚,一個是黑科技。這兩個標簽完美匹配了場景中的用戶需求,有助于其更好觸達白領、中產等時尚人群;且提升了品牌價值感,讓戴森與傳統小家電品牌區別開來。
因此,戴森的各種傳播推廣都會貼合這兩個標簽展開。如產品文案的寫法,戴森的標準公式就是體驗性賣點+精確數字+硬科技術語,并附上多個標注,說明數據出處,表示真實可信,這樣的例子在戴森官網和電商詳情頁中俯拾皆是——
如“185AW1強勁吸力,由戴森專利5馬達驅動”、“包裹式力學控制,減少50%1頭發損傷”、“先進的360°密封凈化系統,不會將臟空氣泄漏回房間”、“塵螨過敏原去除率10倍,優于UV技術5,99%高效除螨1”、“全新Fluffy OpticTM光學探測,讓多達兩倍的隱形微塵顯形4”……
雖然這些文案中包含大量消費者看不懂的技術語言和專業概念,但它用精確數字和具體利益展示了技術帶來的好處是什么,使消費者能夠清晰理解消費利益,且顯著感受到品牌的科技感。
再如戴森的燈塔產品吸塵器,其主打配色是戴森標志性設計語言紫紅色,于是戴森為產品取的種草名叫做“小仙紫”。2020年,戴森在推廣該產品時,在微博打造的熱搜話題叫做#這是什么神仙紫色#,在抖音上打造的話題Tag叫做“全民搜索小仙紫”,突出品牌的時尚感。
而在內容種草中,戴森也是基于這兩個標簽來設計話題、組織內容。
圍繞“時尚”標簽,戴森在微博上結合明星、達人進行推廣,跨界時尚生活、美容美發類品牌開展聯合營銷,打造#戴森每日造型#、#送戴森有好事發生#等話題;
在小紅書上,選擇美妝、時尚、萌寵、母嬰、生活等垂類博主進行種草,筆記常用關鍵詞如少女心、幸福感、中產愛用物、高顏值好物、媲美專業造型、發型師推薦等;
在抖音上,則強化用戶體驗內容,打造喜劇小劇場。
圍繞“黑科技”標簽,戴森在微博重點打造了戴森科技節和戴森創想小課堂,在抖音突出科技向產品測評與技術科普,小紅書則重點匹配了黑科技、科技力MAX、吹風機中的戰斗機等關鍵詞。
這些標簽幫助戴森與傳統小家電品牌完全區隔開來,且能成為消費者送禮的新選擇。標簽指引了戴森的內容營銷。
02消費形象
消費利益劃分產品,消費形象劃分用戶。
消費者在購物時,不僅關注產品物理層面的功能品質,還會關心該產品的品牌聯想與消費者對自我的認知是否相符。如小米手機的用戶聯想是年輕人特別是理工男用的手機,而華為手機則給人中年商政務精英,老板、公務員之感。那么,對于一個青年男性來說,小米就可能更讓他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
帶有特定形象標簽的品牌,會吸引相應的消費群體。就像前文的例子,如果你自認是一名時尚達人,那會在購買吹風機、吸塵器時就更有可能選擇戴森。很多時候,消費者不買某個產品,未必是因為產品不好,而是該產品所代表的用戶形象偏離了消費者的自我認知。
就像珍珠,長期以來給人的認知就是“媽媽嚴選”,珍珠搭配旗袍、高檔連衣裙向來被認為是中年“貴婦”群體的專屬穿搭,因而年輕人少有接受珍珠的,珍珠也一直局限在圈層市場。
自2022年起,珍珠重新風靡時尚圈;2023整個珍珠市場開始火爆,量價齊飛。2023年1月,日本知名珍珠飾品品牌MIKIMOTO御木本首次宣布全球漲價,漲幅幾近20%;
2023年5月,國內最大珍珠市場、有“珍珠小鎮”之稱的浙江諸暨山下湖鎮,普通珍珠品種價格漲幅普遍在30%-50%,最受歡迎的品種甚至漲了80%[1]。不少批發商表示,珍珠市場之火爆超出預料,自2023年2月起每個月銷量普漲5%-10%,供不應求。
而在線上,諸暨珍珠在直播行業的銷售額近兩年同比增長440%,諸暨當地100多個直播間從下午一直播到深夜,每天將近7000場直播,一些頭部主播一晚甚至可以達到上百萬元銷售額[2]。
而為此爭相買單,卻是年輕人。據抖音平臺數據,在直播間下單用戶中25-30人群占比超過50%;#、#珍珠代購排長隊搶購#沖上了微博熱搜;而在小紅書,2022年與珍珠相關的商品達到38W+件,相關筆記量高達360W+篇,與2021年相比增加89.5%,幾乎翻了一倍。
為什么年輕人開始為珍珠買單了呢?關鍵在于珍珠的標簽變成了“毫不費力穿搭”。大溪地滿珠配平價簡單、oversize的T恤衛衣,就如同勞力士搭配優衣庫一樣,被收錄進了《都市麗人裝腔啟示錄》(2023年中產精編版),成為天作之合。當代年輕人的時尚綱領,是看起來低調但又不失腔調,而珍珠完美符合這一標準。
這一標簽的變化,讓珍珠的用戶聯想發生遷移,也讓珍珠的使用場景脫離特定社交場合,變成日常化,因同再度流行起來。
一個標簽改變命名的,還有拉夫勞倫(Ralph Lauren)。
提到拉夫,很多人會想到它經典的馬球標LOGO、Polo衫,這是中年男性衣柜中幾乎必備的衣服款式。拉夫的產品帶有濃厚美式氣息和上流生活方式印記,是美國經典高檔時裝品牌。還記得《老友記》中,瑞秋從咖啡館服務生輾轉入職拉夫,并最終晉升管理崗,被視為職業成功的象征。
2013財年,拉夫勞倫營收突破70億美元,站上了品牌之巔。但自此就一路向下,2021年營收已經掉到44億美元,相較于巔峰期下滑近40%。其原因就在于正裝傳統消失,以lululemon為代表的運動風服飾風靡全球。美國華爾街金融人士的新寵變成了巴塔哥尼亞,而中國上海陸家嘴商務精英的衣柜拉開,據說滿滿都是始祖鳥。
直到近年拉夫勞倫才實現了品牌復興,2025財年營收重新來到71億美元,全年同比增長7%。
拉夫復興的關鍵,叫做“老錢風”。它指的是那些真正的有錢人、貴族的穿衣風格。在TikTok上,“老錢風”的相關話題和內容播放量超過10億,肯尼迪家族、戴安娜王妃、拉夫勞倫是其中出現最多的三大元素。這個標簽推動了人們重新認識、購買拉夫。
該風潮同樣影響到了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開始穿上拉夫的Polo衫,在小紅書拍照分享,年輕人的追捧和中國市場成為拉夫勞倫的增長引擎。從“商務范”到“老錢風”,這個標簽的變化,是推動拉夫勞倫品牌復興,吸引到年輕人群、女性人群等新群體青睞的關鍵。
我有一個朋友,曾是抖音上的百萬粉絲美食博主,也曾創業做過餐飲,現在他開始通過自媒體代理銷售高端鐵鍋品牌。經常做飯的小伙伴都知道,鐵鍋不僅炒菜更香,更能把菜炒出“鍋氣”,而且堪稱全能,煎炒烹炸樣樣精通,很多大廚都是一口鐵鍋打天下,它堪稱廚房里的“靈魂伴侶”。
但是在網絡平臺上,樸實無華、相貌平庸的鐵鍋并不吃香,走紅的都是一些主打高顏值的陶瓷琺瑯鍋,擁有各種馬卡龍配色、多巴胺配色,不僅能用于烹飪,還能滿足消費者對拍照打卡的需求,適合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而鐵鍋在視覺效果上就輸了。
所以我跟朋友說,你應該給鐵鍋貼一個標簽——“真做飯的人愛用”,網紅鍋那都是不怎么做飯的人喜歡,擺設大于實質。這就是形象標簽,它劃分出來兩種不同類型的用戶群體,讓消費者對號入座,并為自己的身份產生認同和自豪感。如此一來,自然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03消費框架
1981年,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與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了“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這是一個在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行為經濟學中被廣泛研究和使用的概念。
其具體所指是,對于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就會導致受眾做出不一樣的決策判斷和行為選擇。因為我們對任何事物或問題的描述,都會產生一個框架,而受眾對此的反應,基本上會被限定在這個框架范圍內。
就拿近幾年流行的無糖飲料來說,很多產品中添加了赤蘚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安賽蜜等甜味劑替代掉飲料中的糖。如果消費者關注產品配料表的話,只要在網上隨便一搜就能找到大量相關資料,想要了解這些客觀存在的物質成分到底是什么東西?對人體到底有何作用或威脅?進入人體后的整個代謝過程如何?一點都不難。
但是,你把它們視為“健康代糖”還是“科技與狠活”,這就是截然不同的框架。如果你認為它們是“健康代糖”,那你可能成為元氣森林等品牌的忠實用戶;如果你覺得這就是“科技與狠活”,那你就會拒絕購買。
影響我們最終決策行為的,其實不是這些客觀存在的物質成分,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的認知框架。
框架影響我們的態度,左右我們的判斷,決定我們的立場,驅使我們做出不同的行為。正如奧美咨詢前董事總經理王直上老師所說:“我們對一個事物的認知與感受,會被包圍事物的框架左右”。而“認知語言學之父” 喬治·萊考夫的觀點更進一步:“控制話語權有兩大利器:框架和隱喻”。
對于品牌建設這件事來說,事實上打造品牌就是在給消費者建立一個認知產品的框架。當然,產品好不好,最終是由消費者說了算的。但是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最佳認知框架,讓消費者在這個框架下“正確”認知產品的好,理解品牌價值、品牌存在的意義等。
就拿汽車來說,一輛車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是多維度的,比如說安全、智能化、外觀顏值、強勁動力、環保節能、豐富的配置和娛樂設施等。不同的汽車品牌強調的價值要素不同,比如在一眾豪華汽車品牌中,寶馬訴求駕駛樂趣,奔馳主打尊貴豪華,沃爾沃強調安全,奧迪注重科技……
那么消費者該如何做出購車決策呢?顯然,不同消費者對于汽車的關注點不同。他們會基于各自的用車場景,從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社會關系出發,來決定自己最看重的價值要素。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他可能會更加關注一輛車的配色、造型設計、動力等;對于家庭用戶來說,當一個車主經常要開車載孩子、愛人出門自駕,那么他也許會認為安全最重要,因為這不光是對自己,也是對家人的一份愛與責任。
對于寶馬車主和沃爾沃車主來說,對于小米SU7和理想L9車主來說,他們各自的選擇,不光是產品物理層面的差別,更是價值取向的分別。買什么樣的車,取決于你認為什么最重要。這實際上就是框架。用車場景,尤其是場景中的社會關系,決定了消費者選用的框架不同。
對于品牌營銷來說,品牌主就要找到一個最能彰顯自家產品價值重要性的框架,便于自身品牌敘事的框架。
比如對于寶馬品牌來說,也許它應該從悅己體驗的框架出發,強調開車最要緊是獲得駕駛樂趣,取悅自己,如果開車沒樂趣,那你不如去打滴滴。
而對于沃爾沃來說,“安全”是沃爾沃提供給車主的核心消費利益,但是沃爾沃品牌營銷的重心,不只是要強調“沃爾沃=安全”,更要告訴消費者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是購車的第一要素、首選標準,不斷強調安全是最大的豪華、科技以安全為本、沒有安全哪來駕趣等等。
所以,沃爾沃當前的品牌主張叫做“唯愛與生命不可辜負”,它是站在生命意識的框架進行品牌敘事。沃爾沃還著力打造了一個特殊的車友會,叫做“沃爾沃生命奇跡俱樂部”,其成員均為駕駛沃爾沃汽車經歷過重大交通事故后的幸存者。沃爾沃收集、展示他們的事故經歷和感言,用以傳播道路安全意識,順便提升公眾對沃爾沃安全技術和理念的認知。
消費框架實際上就是對產品價值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對用戶決策要素的權重進行重構。不同的框架能夠為消費者購買決策設定一個標準,并由此形成品牌偏好和決策優先級。
再如另一個汽車品牌JEEP,它旗下曾有兩款產品分別叫做自由光和牧馬人,這兩臺車都是SUV,都突出越野性能,但是它們各自主打的用車場景不同。
這首先意味著,產品屬性雖然相似,但是帶給用戶的消費利益卻有明顯差異。自由光更偏向城市使用,滿足日常通勤和城市出行場景需求且保證一定的越野能力。
因此,自由光從中聚焦了中產家庭的城市郊游、周末遛娃場景。在這個場景下,產品帶給消費者的利益就是享受更多親子時光,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并通過這種親子活動密切與孩子的關系。我們可以將其利益標簽概括為“親子親自然”。
牧馬人則以硬派越野、超強性能而著稱,無論各種復雜路況、極端環境都能從容應對。因此牧馬人聚焦的是長途穿越、自駕場景。在這個場景下,產品帶給消費者的利益是探索真實世界,享受不同旅程帶來的自由體驗。
為了讓消費者更好地認知這種利益,自由光用兒童教育與成長框架,告訴消費者“看過世界的孩子更強大”。只有經常帶孩子出門,讓他見識世界、體驗大自然,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有更強大的內心、更燦爛的未來。
牧馬人則是放在個人生命體驗框架下敘事,經典文案如“無所畏懼,放心逍遙”、“感謝極限,任我突破”、“每一種人生都值得活徹底”、“所有人都渴望的生活,用牧馬人作答”等。
這就是用不同的框架來認識產品價值,去影響用戶決策。消費框架受到社會關系的深層次影響,主要建立在社會文化與價值觀(意識形態)的基礎上,設定不同的標準去影響用戶購買。
自由光和牧馬人基于此開展營銷動作,那么最終,自由光的車主或者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更有愛心與責任感的父母,而牧馬人車主給人感覺則是一群熱愛自由、充滿激情、無畏前行的人。這就是消費形象標簽。
當然,你可以說自由光和牧馬人本質上在講一件事,那就是沒事多開車出去轉轉,開闊視野、見識世界很重要。但自由用親子關系,牧馬人用自我實現,讓人站在不同視角來看待產品。
越野車的消費利益,可以是親子活動,帶孩子看世界;也可以是個人體驗,擁抱未知旅程。這取決于你的用車場景,也取決于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和社會關系。
場景+標簽構筑了一個完整的消費系統。場景將品牌產品錨定在消費者生活中,然后品牌再基于場景設定標簽,以傳遞消費利益,塑造消費形象,建立消費框架并設定購買標準。從而全方位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及后續的品牌評價。場景+標簽共同定義了品牌價值。
在百多年前,營銷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信息不對稱。那時候,媒體傳播還不發達,消費者獲取信息的管道和工具也不足,因而常常不知道品牌的存在,也不了解具體產品信息。因此品牌傳播推廣的主要目標就是讓消費者認識品牌,了解產品的好。
但現在,隨著信息大爆炸,信息不對稱的鴻溝已經被抹平。今天消費者不管購買任何商品,都有豐富的手段去研究產品參數、性能、品質,了解品牌表現、口碑、評價。
雖然獲取信息不再是問題,但認知鴻溝通依然存在。我們常常發現,面對同一件事,事件本身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信息,人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去獲取信息,但不同人的觀念和看法還是會有較大差異,甚至南轅北轍、大相徑庭。消費者缺乏的其實不是信息獲取能力,而是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不知不覺中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偏好。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認知差異。我們常常覺得溝通難,說服人難,其實就是跨越認知鴻溝太難。今天營銷的問題,已經從信息不對稱走向了認知不對稱。
還記得2011年農夫山泉剛推出無糖茶品牌東方樹葉時,當時東方樹葉在網上最突出的標簽是難喝。有人將東方樹葉評為“史上最難喝的飲料TOP5”之一,這一說法流傳甚廣,很多人表示認同,更有無數人被這一說法影響,東方樹葉的銷量也一直不好。
(農夫山泉獨中兩元,還是很厲害的)
要不是農夫山泉的遠見,認定無糖茶一定會成為市場主流,恐怕東方樹葉這個品牌早就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中了。這一點并非空穴來風,因為與東方樹葉同期的其他無糖茶品牌,基本都死了。
比如統一早在2004年就在大陸市場推出的茶里王,2011年黯然退出,2019年才重新回歸;可口可樂2010年推出的原葉茶,2017年退出市場;其他再如康師傅本味茶莊、天喔無糖茶、統一茗茗是茶等,都是2012年前后上市,現在均已銷聲匿跡。
(茶里王當年的廣告拍得非常棒,可惜生不逢時)
直到2019年,無糖茶市場升溫,東方樹葉的業績才有所起色。2021年,隨著國民健康意識增強,無糖飲料大受推崇。東方樹葉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發起密集的傳播推廣活動,并在上市十年后首次推出了新品青柑普洱和玄米茶。
2022年12月30日,新加坡開始實施飲料標簽分級規定。市面上的所有飲料都要根據含糖量和飽和脂肪含量分成A、B、C、D四個等級,東方樹葉被分在最健康的A級。這一結果傳回國內,引發消費者熱議。
東方樹葉逐漸成為消費者的寵兒,甚至被冠以“中年營養液”的標簽[3]。2023年9月,#為何中年男人鐘愛東方樹葉#登上微博熱搜。
2024年,東方樹葉全年銷售額達到167.45億元,全年同比增長32.3%。這不僅顯著高于農夫山泉整體營收0.5%的增速,而且首次超越了農夫山泉旗下包裝飲用水業務的體量,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占集團總營收的39%。
從“史上最難喝飲料”到“中年營養液”,其實東方樹葉的產品沒什么變化,但是人們對它的看法和觀念變了,貼在它身上的標簽變了,于是東方樹葉的業績就有了天壤之別。
所以說,營銷往往不是改造事實,而是改變觀念,改變人們對一件商品的看法與期待。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物,該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沒有任何變化,但是人們頭腦中的觀念變了,那么這一事件的命運和人們對其價值的判斷,就不同了。
我對營銷本質的理解就一句話——“幫助對的產品找到對的人”。
什么叫“對的產品”?那就是消費者認為這個產品有價值,能夠解決他生活中的問題。
什么叫“對的人”?就是這個消費者對我公司的產品有需求,有購物欲和購買力。
因為產品有價值,消費者有需求,所以二者就可以進行交換。而在交易的過程中,企業還可以和消費者建立關系,產生深層次的情感連接和持續性的社交行為。
需求、價值、交換、關系,這4個關鍵詞構成了市場營銷這門學科的支柱。今天市面上主流的營銷理論,都建構在這四個支柱之上。
比如菲利普·科特勒老爺子的“需求管理”理論,價值設計理論(包括差異化理論),流通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以及關系管理理論(包括客戶關系管理和顧客資產管理等)。
然后,我們怎么讓對的產品找到對的人呢?我覺得關鍵在于場景和標簽。
場是連接人和貨的中樞,企業通過場景進入消費者生活,在場景中精確感知消費者需求,從而更好地開發產品,并為自身產品在消費者生活中找到位置。標簽則從信息層面,塑造用戶觀念,建立用戶認知,幫助消費者更好地認知品牌價值,并助力自家品牌觸及消費者的內心世界。
品牌的增長,來自于一方面在消費者生活中關聯盡可能多的場景,基于消費者的日常任務和具體問題,激發用戶需求,擴大消費群體;另一方面觸達用戶認知,基于消費者的社會關系和身份認同,影響消費者決策,提高產品權重和購買概率。
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算法、AI,其實質也是為了更高效建立人和信息的連接。
在互聯網上,面對海量的用戶,企業并不知道誰是自己的消費者。因此,我們必須給品牌的目標消費者打標簽,界定消費者的使用場景、身份特征、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這樣系統才知道把品牌推送給什么人,什么樣的消費者被會我們的產品和內容吸引,亦即更好地匹配“對的人”。
反對來說,面對大量的品牌,消費者也無法一下判斷哪個品牌對自己是“對的產品”。因此,消費者也會通過標簽快速認知品牌價值。因此,企業也必須給自己的品牌打標簽,便于消費者識別該品牌適合什么樣的消費者,什么樣的使用場景,也便于消費者將我們的品牌與競品區隔開來。
標簽將信息處理簡單化,用最低的溝通成本最大化濃縮品牌信息。標簽的3個層次,既給品牌打標簽,定義消費者對品牌品牌認知,形成“什么樣的品牌標簽就會吸引什么樣的消費者”的效果;又給消費者打標簽,讓受眾迅速代入情緒、身份和立場,幫助消費者更好做出選擇——“我是什么樣的人,因此我要選什么樣的品牌”。
當消費者標簽和品牌標簽被構建在一個系統中,營銷就達成了。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