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征文:
炮火硝煙中的華北聯合大學
一一訪百歲老學員肖笛
馬志林
在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前夕,筆者訪問了華北聯合大學學員肖笛。肖笛離休前任津南區委副書記、市綠化委辦公室副主任、市政府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他今年已跨過期頤,是見證中國百年大變化的世紀老人。至今,他仍然精神矍鑠,體格健朗,思維清晰。
一、地下黨派遣入華北聯大
1948年2月24日(農歷正月十五),他和南開大學地下黨員范寧、先禾等幾個同學,由南開大學地下黨組織負責人卜一安排,通過劉仁領導的華北城工部派遣,到太行山解放區的華北聯大學習。肖笛說:“一天清晨,我們在南市一家車店雇了一駕馬車,一路通過大港小王莊直奔滄州方向去解放區。出城的路上遇到國民黨城防部隊的盤查,我們裝扮成商人去山東親戚家,并讓車夫給了盤查的軍人一包禮物和金戒指,才得以放行。后來得知,車夫是城工部地下黨的交通員。”
當年,國統區大批知識分子看到國民黨政權腐敗無能、民心盡失,即將土崩瓦解,許多人投身解放區準備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天津、北京的有識之士相聚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高校華北聯大學習培訓,為迎接新中國準備和儲備干部隊伍,以便進城后有計劃地分配到各個領域成為專業人才。
二、炮火硝煙中成長起來的學校
肖笛說,當年的華北聯合大學規模很大,校區分散在河北省阜平、平山、唐縣、辛集、正定、張家口等地,共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學子一萬多人。這是一座在戰爭炮火硝煙中成長起來的大學,雖然說地點分散,但組織嚴密,校長由延安來的教育家成仿吾擔任。1949年全國解放之際,黨中央委派延安五老之一吳玉章任校長,成仿吾、范文瀾、周揚為副校長。這里群星薈萃,精英云集。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喬木、艾思奇,文學家艾青、丁玲、賀敬之、徐光耀,文藝精英郭蘭英、王昆、田華等人的身影,活躍在群山峻嶺之間。肖笛說:“記得聽學校領導的報告,學員是在一片樹林中席地而坐,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當年校領導每個人都兼做行政、兼當教員,各個人有明確的教學任務,師生打成一片。”聯大師生和諧相處、其樂融融。肖笛說,在一聯歡會上我贊美教員艾青:“聞一多先生稱田間的詩是‘大鼓’,你的詩是‘號角’。并當場為他背誦高昂的詩句。艾青聽后哈哈大笑?!?/p>
在正定縣大街上,群眾見到扮演《白毛女》喜兒的郭蘭英,都圍上來噓寒問暖;看到扮演黃世仁的演員就偷偷地投以小石子。他跑回來后直拍腦袋:“算我倒霉!”逗得學員們忍俊不禁。
到平津戰役前夕,學員已經超過兩萬人。后來他們之中許多人隨軍進入天津參加接收工作。肖笛說:“這其中就有參加創辦《天津日報》的李夫、陳寶琦、韓作新,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等人。范寧進城后任市委宣傳部長黃松齡的秘書。李夫是華北聯大八班的,他晚年主持創建了《今晚報》《中老年時報》。”回憶起許多老同志如王金鼎(進城后任天津文教部長)、張學新、王莘、黃宗洛的青春歲月,仍歷歷在目。
三、學校從延安走來
肖笛簡要地回顧了華北聯大的歷史。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毛主席高瞻遠矚,決定將陜北公學、延安魯藝等學校合并,統一由“長征教授”成仿吾率領,插入經濟相對較好的抗日前線解放區太行山麓辦學,取名為“華北聯合大學”。1944年10月,毛主席在陜甘寧邊區文教會議上講:“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必須有自己的知識分子。毛主席把黨的第一所大學稱之為“第五縱隊”,由羅瑞卿和成仿吾率領,跋山涉水三個月,從陜北黃土高原徒步行軍至太行山麓的阜平、平山、唐縣、行唐、曲陽、完縣(今改名順平縣)等地,像一把尖刀插向日寇心臟。從延安來的學員胸中有馬列,手中有鋼槍,平時學習,戰時打仗。這里有許多人投筆從戎,成為部隊文化教員。學員幾乎每人一冊《共產黨宣言》,心中有信仰,前進有方向。如胡可、魏巍后來成為軍旅作家。華北聯大像天上的明星,居無定所,散落在大山溝壑之間。他們人員分散而心不散,組織紀律嚴密,自己種地養豬,豐衣足食,減輕人民負擔。許多人衣服補丁摞補丁,開荒種地,打擊敵人,心里無不燃燒著一團火。睡覺多人擠在一個大炕上,身上長了虱子也顧不了許多。肖笛說:“我初入學時與黃宗洛一室,身上和被褥藏著虱子跳蚤,黃宗洛戲稱‘光榮蟲’。他揑住后往爐膛里一扔,時而發出噼啪的響聲,欣然一笑”。生活上艱苦奮斗,一個大茶缸子“四用”:喝水、刷牙、待客、打飯。人人如此,官兵一致,在戰斗中辦學,在辦學中淬煉。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華北聯大被譽為“在炮火中成長的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有的師生到訪參觀,被這烈火燃燒的歲月所感動,稱之歷史奇跡。華北聯大的辦學方向和作風,開創了中國歷史之先河。許多有真知灼見的知識分子,看到國民黨政權昏庸無道、大廈將傾,紛紛投身這座革命大熔爐。隨著解放戰爭節節勝利,華北聯合大學的學員成為革命干部,迎接躁動于母腹的新中國誕生。如今,平山縣元坊村、李家溝還保留著當年華北聯大的舊址。
四、華北聯大成為中國人民大學
最后,肖笛老人感慨地說,華北聯大既無高墻,也無校舍,是這塊明朗的天地,吸引了千千萬萬的愛國青年匯聚而來。經過戰斗洗禮,他們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棟梁之材。1949年初平津戰役結束,正是這一批知識分子干部隊伍,進入大城市的文化教育、科技醫療、工礦企業、金融貿易、行政管理等各行各業,擔當起領導和建設新政權的重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同年12月底,華北聯合大學遷入北京,完成了歷史使命。1950年在此基礎上,經毛主席批準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批高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