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語叔
編輯 | 閃電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儲能行業最近引發了市場不小的關注。
美國市場,美國電池儲能系統集成商Powin已向新澤西州法院申請第11章破產保護,其資產與債務規模均在1億至5億美元之間,這是美國排名第一的儲能巨頭。
港股市場,五年擠進世界前三、發誓要沖擊世界第一的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辰儲能”),2個多月前宣布已正式啟動了在港股上市的進程。
與行業企業在儲能和新能源汽車兩個賽道深耕不同,這家儲能“超新星”在戰略上專注于儲能賽道。這也被認為是該公司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去年1月12日,海辰儲能與Powin集團簽署5GWh儲能電池框架采購合作協議。并表示,要在未來三年,海辰儲能將基于自主研發的300Ah電力儲能專用電池產品,向Powin提供商定的儲能容量。
換句話說,瀕臨倒閉的這家美國儲能霸主,其實是海辰儲能在美國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也正是在這樣的行業巨頭扶持下,海辰儲能2024年海外市場收入暴增28倍,達到37.00億元,占當年總收入比重也從約等于0%到28.6%。
但在近日,海辰儲能海外大客戶頻頻爆雷。除Powin外,另一家與海辰儲能來往密切的大客戶Jupiter Power也傳出了不利影響:因環保被取消鋰電池項目以及其他BP出售太陽能業務,業績和資金鏈吃緊。業績和資金鏈對于儲能企業來說,就是命脈。
而核心海外大客戶的狀況頻出,確實讓海辰儲能的對外張力受到影響。也因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曾經被海辰儲能引以為傲的海外業務,極有可能是一場豪賭。
1、海外爆發式增長背后埋隱憂
當下,全球儲能產業正經歷“冰火兩重天”。
一邊是中國市場領跑。根據大東時代智庫數據,2023年全球新型儲能新增裝機約35GW,同比增長72%,中國以46%的市場占比獨占鰲頭;另一邊是產能過剩與價格戰席卷全產業鏈。2024年年底,按照CNESA披露的數據,儲能系統中標價同比腰斬,電芯價格從年初的近1元/Wh跌至0.3元/Wh左右。
在這場“卷到窒息”的行業洗牌中,成立僅五年的海辰儲能卻逆勢突圍。招股書顯示,2024年這家企業以129.17億元營收躋身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前三,海外收入從2022年的3.3萬元暴增至37億元。
海辰儲能的崛起,始于對“儲能專用”賽道的深耕,其自2019年成立便錨定儲能賽道,聚焦“安全、長壽命、低成本”的技術路線。
2021年首條產線投產后,憑借280Ah大電芯的高循環壽命(10000次)和成本優勢,迅速切入國內頭部電力集團供應鏈——2022年中標華能集團儲能電芯采購項目,當年營收36.15億元;2023年產能突破45GWh,營收躍升至102.02億元,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更關鍵的是其全球化布局的“快人一步”。
2022年首次亮相美國RE+展會后,海辰儲能僅用兩年時間便將海外市場從“零”做到近40億元。招股書顯示,海辰儲能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28.6%,毛利率42.3%??粗恋某煽儐蔚谋澈?,是這家公司對海外市場需求的精準洞察。畢竟,歐美大儲能項目收益穩定、單價高(儲能系統均價0.9元/Wh),而國內價格戰已逼近成本線(儲能系統均價0.6元/Wh)。
然而,海辰儲能的海外高速增長,招股書中卻露出極大風險。
招股書顯示,其海外業務的爆發式增長高度依賴單一客戶:2022年、2023年前五大客戶均為中國本土企業;但到了2024年,一家美國客戶以22.39億元收入(占比17.3%)躍升為第一大客戶,雖然到底是誰不得而知,但是根據公司官方和媒體相關報道,公司美國重要客戶有Powin、Jupiter Power等。
如今,這些客戶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
作為全球前三的儲能系統集成商,Powin長期依賴中國供應鏈。數據顯示90%電芯來自中國,2023年與海辰簽署1.5GWh訂單后,2024年進一步簽訂5GWh框架協議。
但2025年5月,Powin向美國俄勒岡州提交“可能停止運營”通知,計劃裁員250人;更早前,寧德時代因Powin拖欠3.1億元貨款向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提起訴訟。
這也意味著,若Powin破產,海辰儲能的未交付5GWh價值15億元的訂單恐成“泡影”,應收賬款風險陡增。畢竟,招股書顯示2024年海辰貿易應收款達83.15億元,占總資產27.3%。
另一大客戶Jupiter Power的風險同樣不可忽視。這家美國儲能項目開發商2024年與海辰簽署3GWh訂單,價值27億元。但美國儲能市場正面臨政策波動,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收緊新能源補貼,疊加變壓器交貨周期延長至6-12個月的供應鏈消息,根據美國清潔能源協會報告,2024年美國儲能項目延期率超30%。
大概率看,Jupiter Power的項目延期可能性大,這也讓海辰儲能的交付與回款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其實,海外業務對海辰儲能的意義不言而喻——2024年其海外毛利潤15.64億元,占總毛利的67.7%,是支撐盈利的核心。但客戶集中、政策波動、供應鏈風險的疊加,正讓這場“全球化豪賭”充滿變數。
2、另一層隱患:財務風險過高
實際上,海辰儲能招股書披露出的風險不止海外市場。某種情況下,其應收賬款暴增、海外毛利率異常高企、產能激進擴張與行業過剩的矛盾,正構成更隱蔽卻更致命的隱患。
海辰儲能的財務報表中,最刺眼的數字莫過于狂飆的應收賬款。
根據其招股書及公開數據,2024年末,公司貿易應收款高達83.15億元,較2023年的40.2億元翻了一倍有余;應收票據及其他應收款項更超100億元。更令人警惕的是,其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022年的11.8天激增至2024年的185.7天,相當于每筆貨款平均需要半年才能收回,遠超陽光電池、億緯鋰能等A股同類上市公司。
同期寧德時代應收賬款占營收比重僅17.72%、國軒高科該項數據不到54%、固德威應收賬款占比僅為12.72%,而海辰儲能這一比例高達69.48%。
這種“賒銷換規?!钡哪J?,在行業順周期時或許能支撐增長,但在當前客戶風險集中爆發的背景下,已成為懸在資金鏈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以其2024年第一大客戶美國儲能系統集成商Powin為例,該客戶貢獻了22.39億元收入(占比17.3%),但Powin近期已向俄勒岡州提交“可能停止運營”通知。若Powin破產,海辰儲能未交付訂單按0.3元/Wh,5GWh訂單價值15億元,恐成壞賬,疊加1年以上應收賬款12.72億元,就讓海辰儲能的應收賬款輕松突破110億元大關。
再加上,海辰儲能2024年的財務亮點之一,是海外業務毛利率高達42.3%,遠超國內8.1%的水平。但這一“亮眼”數據背后,外界質疑聲卻一直不斷,為何海外毛利率能高出國內5倍?
從業務結構看,海辰儲能的海外收入主要依賴儲能系統銷售。招股說明書顯示,2024年儲能系統毛利率33.7%,遠超儲能電池9%的毛利率,而其儲能系統客戶高度集中。2024年前五大客戶中,兩大海外客戶合計占比22.9%。以第一大客戶Powin為例,其貢獻的收入占海外總收入近60%,且Powin的訂單以高單價(0.9元/Wh)和長賬期為特征。
這種依賴單一客戶的高毛利,本質是“綁定式”合作的結果,而非技術壁壘或市場競爭力的體現。
更值得玩味的是,海辰儲能始終未明確解釋海外高毛利的可持續性。行業對比顯示,寧德時代2024年海外儲能業務毛利率僅29.3%,而海辰儲能的42.3%高出近13個百分點。
市場猜測,這可能與Powin等客戶的“預付款+高價采購”模式有關,但隨著Powin陷入經營危機,這種“虛高”的毛利率或將隨訂單終止而快速坍塌。
另外,海辰儲能的激進擴張,在產能布局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截至2024年末,其設計年產能已達62GWh,有效年產能49.7GWh,且計劃到2026年將總設計產能提升至超100GWh。但這種“大躍進”式擴產,正與全球儲能行業的產能過剩形成尖銳矛盾。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2024年全球儲能需求約480GWh,而行業規劃產能已超1000GWh,過剩率達40%。
其實,海辰儲能自身的產能利用率已暴露危機。廈門基地產能利用率從2022年的99%下滑至2024年的72.1%,重慶基地從88.4%降至73.3%。更嚴峻的是,其主力產品儲能電池均價已從2022年的0.8元/Wh暴跌至2024年的0.3元/Wh,毛利率從10.7%降至9%,“增量不增收”已成常態。
實際上,這種“擴產-降價一再擴產”的惡性循環,本質是對市場需求的誤判。
當全球儲能行業從“搶增量”轉向“拼存量”,海辰儲能的激進產能布局或將面臨“投產即過剩”的尷尬——山東菏澤基地規劃的50GWh產能、美國得州10GWh系統產能,在行業價格戰與需求放緩的雙重擠壓下,很可能成為沉重的資產負擔。
3、全球化的紅利與陷阱
如果說海辰儲能過去兩年的增長曲線代表的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機遇的能力,那么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則揭示了這波紅利背后的復雜性。
儲能產業作為新能源賽道的重要分支,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井噴式發展,中國企業在制造端具備的成本優勢和技術積累,使其迅速成為國際市場的關鍵參與者。然而,好景不長,產能過剩隨之而來。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數據,2024年全球儲能需求約480GWh,而行業規劃產能已超1000GWh,過剩率達40%。
中國企業的產能擴張更顯瘋狂。寧德時代、比亞迪、海辰儲能等前十大企業的規劃產能占全球85%,其中海辰儲能設計年產能已從2022年的15GWh激增至2024年的62GWh。
根據市場規律,產能過剩直接引發價格戰。最新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儲能電池均價從2022年的0.8元/Wh暴跌至2024年的0.3元/Wh,而海辰儲能毛利率從10.7%降至9%,“增量不增收”已成常態。
更致命的是客戶集中帶來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海辰儲能的招股書數據顯示,2024年前五大客戶貢獻了68.7%的收入,這種高度依賴單一市場(美國占海外收入83%)、單一客戶(Powin占海外收入近60%)的模式,在行業波動中暴露無遺。
當全球儲能市場從“搶增量”轉向“拼存量”,海辰儲能的“訂單驅動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更深層的挑戰在于,全球化的本質不是單向的“產品輸出”,而是資源、資本、政策的多重博弈——技術標準的壁壘、本地化生產的要求、環保合規的門檻,正成為中國企業的“新關卡”。
技術標準如美國UL9540A和歐盟CE認證設定了儲能產品的嚴格安全和性能要求,海辰儲能部分產品依賴第三方檢測。美國IRA法案要求2024年后儲能系統本土組件至少40%,海辰儲能需建立當地產線以保持市場份額。歐洲法規要求2027年起電池碳足跡合規,海辰儲能碳排放數據未獲第三方認證。
這些挑戰,本質是全球化從“量”到“質”的轉型——企業不僅要“賣產品”,更要“建生態”;不僅要“賺快錢”,更要“扎深根”。
而海辰儲能目前的布局,仍停留在“綁定大客戶、依賴訂單”的初級階段,尚未形成技術壁壘、本地化網絡與合規體系的綜合競爭力。
4、結語
海辰儲能的故事,是中國儲能企業全球化的縮影:抓住了產業爆發的機遇,卻未完全理解全球化的復雜邏輯;享受了市場擴張的紅利,卻低估了風險管控的重要性。
當全球儲能行業進入“風險出清”階段,那些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業,必然是既能把握紅利、又能規避陷阱,更能在深水區構建核心競爭力的玩家。
對于海辰儲能而言,若不能在客戶結構多元化、技術標準突破、本地化布局上加速轉型,其“全球化神話”或許終將成為行業的“風險樣本”。
畢竟,真正的全球化企業,不僅要“賣得出去”,更要“站得穩、活得久”。這是海辰儲能的警示,更是中國儲能行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必由之路。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