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畔的詩與遠方
——解鎖合陽“生態+文化”雙輪驅動的農文旅融合密碼
航拍下的洽川風景名勝區 懸崖峭壁間架設的225米亞洲最高揚程泵站(東雷二級站)
游客正在參觀峪渠村的古建民居
合陽制香技藝傳承人石新英正在采摘月季花
合陽面花縣級代表性傳承人趙煥能正在制作花饃上的裝飾品
渭北葫蘆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朋杰正在給雕刻好的葫蘆上色
航拍下的合陽歷史文化博物館
若以山河為琴,合陽便是黃河弦上最磅礴的顫音。
這里,大河劈開秦晉峽谷,卻在洽川濕地驟然舒展,將奔涌之力化作萬頃蘆雪、千眼瀵泉的溫柔。
若以時光為帛,合陽便是黃土高原最斑斕的錦緞。
武帝山的松濤,翻涌著漢武樓船的傳說;木罌古渡的殘陽,浸染著韓信渡河的烽煙。
而今,黃河在合陽46公里的蜿蜒處,不僅流淌著“關關雎鳩”的詩意,更沉淀著“人定勝天”的豪情。
5月22日,記者一行沿著黃河西岸的脈絡深入探訪,這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縣城,將三千年風華作序,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血脈、產業為筋骨,在黃土地上奏響著一曲“山水共生、古今輝映”的文旅壯歌。
濕地修復中的 生態密碼
萬頃蘆蕩藏靈秀,千眼瀵泉涌生機。漫步于合陽縣城東20公里的馬瀵景區,仿佛踏入了一個被歲月遺忘的仙境。這里,澄澈的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四周蘆葦搖曳,隨風發出沙沙的輕響,宛如大自然演奏的美妙樂章。
馬瀵亦名夏陽瀵,這片濕地,曾因過度開發導致生態退化,2019年5月,合陽縣實施夏陽瀵濕地生態修復實驗區生態治理項目,同年10月全面完成濕地修復并通過竣工驗收。如今,這里生態環境進一步恢復,生物種群進一步增加,生態系統功能性得到明顯提高。共計栽植國槐、柳樹、檉柳8000余棵;栽植香蒲、浮葉眼子菜等濕地水生植物4萬余平方米、蘆葦28.79萬余平方米;播種農作物2.45萬余平方米。白鷺、蒼鷺、灰鶴等20余種近兩萬只珍稀鳥類來此越冬、棲息,成為鳥類的天堂。“修復后的濕地不僅成為珍稀物種的棲息地,更通過科普基地建設,將生態教育融入研學旅游,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洽川旅游開發服務中心負責人張習謙介紹。
“這里不僅風景如畫,孩子們還在科普基地學到了很多關于濕地生態的知識,真是一次難忘的旅行。”來自西安的王女士贊嘆道。如今的馬瀵,不僅是自然生態的守護者,更成為旅游體驗的創新者。這種“保護與發展并重”的模式,讓濕地成為合陽文旅的生態名片,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了“合陽樣本”。
鐫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工天河”
夏日的合陽,渭北高原上麥浪翻滾。站在東雷抽黃工程紀念碑前,遠眺如巨龍般蜿蜒的灌渠,耳邊仿佛傳來50年前那震天的號子聲。
泛黃的老照片里,民工們肩扛手推、風餐露宿,在黃河灘上筑起“水往高處流”的奇跡。“當時條件艱苦到什么程度?指揮部成立時無錢、無設備、無場地,所有人睡地鋪,吃的是窩頭就咸菜。”講解員韓佩玉站在“群英洞”模型前,聲音堅定而有力,“但大家只有一個信念:讓黃河水爬上旱塬!”
“水生,13萬人中一名普通的民工。新婚燕爾的他一口氣干了3個多月都沒有回家。卸石料的時候,水生被滾落的石塊砸中,等大家扒開石頭找到他的時候,他已成為一堆沒有人形的血肉……”韓佩玉的講解令記者一行思緒萬千。當時,數萬輛架子車與120臺履帶拖拉機及60臺自制混凝土碾壓滾,組成一幅載入史冊的壯美勞動場景,成為灌區一代人的紅色記憶。最終,他們用鋼釬鐵錘鑿通1175米的“群英洞”,在懸崖峭壁間架設亞洲最高揚程泵站,讓黃河水滋潤了102萬畝農田,使灌區糧食畝產從200公斤躍升至1280公斤,農民人均年收入由灌前的200元上升為現在的1.3萬元,灌區“噸糧田”“萬果園”隨處可見。
比數字更動人的是精神種子的生根發芽。
隨著東雷抽黃工程展覽館的啟用,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了解東雷抽黃工程的歷史。令韓佩玉記憶猶新的是北京昌平區新源學校的學生給她的留言:“這里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老繭、算珠和永不干涸的渠水。我們讀懂了:所謂奇跡,不過是平凡人用生命丈量信仰的刻度。”
如今,合陽以東雷抽黃紀念館為切入點,串聯起黃河魂水利風景區、東雷抽黃工程展覽館、“群英洞”等景點,深挖工程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將其融入文旅線路,打造出兼具教育意義與旅游體驗的特色文旅產品,開啟以文化賦能全域文旅發展的新篇章。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峪渠”范本
往日的荒灘舊落,今朝的畫里新村。合陽峪渠,藏著一段煥新的蝶變傳奇。
進村,青石板鋪就的巷道、白墻黛瓦的關中民居與生態文化主題公園相得益彰。通過多元化建設、網格化管理、積分化引導、清單化服務等“四化”治理,村莊實現了道路硬化、巷道綠化、污水凈化,獲評“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村里投資2000萬元打造的“鄉愁峪渠美好家園”3A級景區,重點保護并修復了民國初期的古村寨、老學堂、關中民居、知青院等歷史建筑,形成游客服務中心、翰墨藝苑、歷史文化展示中心、民俗文化大院和知青苑五個點位,沿線打造出黃河、書法、紅色、農耕四個主題廣場,通過墻繪壁畫、生態文化主題公園等形式,生動展現地方文化內涵,讓游客在觸摸歷史中感受鄉村變遷。
產業融合也是峪渠村的另一大特色。依托“生態+農業+旅游”模式,村里發展起有機果蔬種植、鄉村民宿、研學教育等業態,帶動6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年人均增收超1.3萬元。每逢周末,來自西安、渭南的游客絡繹不絕,體驗農耕文化、品嘗農家美食,讓小鄉村煥發出勃勃生機。村民張天牛笑著說:“以前我們守著這片土地,只能靠種地為生,收入微薄。現在村里發展鄉村游,我也趕了波時興,開起了農家樂,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合陽,還以峪渠村為范例開啟了全域文旅的創新發展征程,將洽川濕地、武帝山、南社秋千谷、坊鎮牡丹莊園等散落各處的文旅資源連珠成串,奏響一曲文旅融合的激昂樂章。
非遺傳承的“破繭化蝶”
非遺為珠,產業為線。在合陽,非遺傳承絕非孤立的文化堅守,而是串聯起文旅產業的關鍵紐帶。
在合陽洽川鎮,渭北葫蘆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朋杰的合作社里,黃河灘上的葫蘆融入彩色雕刻、卡通圖案、現代科技元素等,讓原來只有實用功能的葫蘆被賦予了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合作社免費培訓群眾1萬余人次,帶動村子周邊600余戶群眾發展葫蘆產業,年產值500余萬元,非遺技藝從“指尖藝術”變為“指尖經濟”。
而合陽面花的蝶變,更是傳統民俗與現代產業融合的典范。合陽面花縣級代表性傳承人趙煥能以民俗文化產業為基石,深度挖掘合陽民間文化及技藝,成立合陽煥能民俗文化傳習有限公司,下設煥能民間手工藝制作傳習所、煥能食品坊、煥能藝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及糧食種植家庭農場。通過民俗文化產品的開發、生產與銷售,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公司年產值達220萬余元,真正讓“土特產”變身“潮品”。
當葫蘆化作文創、面花連通全國,非遺便不再是沉重的歷史包袱,而是輕盈的經濟翅膀。
近年來,合陽縣將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全域詩畫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龍頭景區為核心、以鄉村旅游為支撐、以融合發展為轉變、以公共服務配套為窗口、以全面共享服務為保障,著力建設黃河文化旅游核心區,文化旅游產業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逐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當夕陽為黃河鍍上金邊,這幅“詩與遠方”的畫卷,正將合陽推向世界舞臺。(來源:渭南日報 記者 賈維/文 馬周寧/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