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大狀王》劇照 攝影:孫松
音樂劇《大狀王》已經在上海演出了一周。
對于這部「千呼萬喚始出來」巡演的香港原創粵語音樂劇,大部分內地觀眾并沒有因為語言和風格上的距離而出現欣賞上的「不適」,幾乎都是一致叫好。
從香港到內地,《大狀王》依然被觀眾奉為「華語音樂劇之光」、「原創音樂劇天花板」。
但是也有人針對演員的「唱功」提出了質疑,不過大家也都說得很溫和:
除了唱可以提升,其他各方面斷層的好!
不敢想象,如果《大狀王》唱得好點能有多好看。
沒想到有一天我能對著中國音樂劇說出「唱不重要」。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唱不是問題」,就算是音樂劇,演也比唱重要。
什么叫唱得好?什么又叫唱得不好?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但是關于音樂劇中的「唱」和「演」一直以來也都是大家爭論的焦點。
2021年,音樂劇演員丁臻瀅就曾在社交媒體發文來探討音樂劇表演中「唱」和「演」的關系。
來自@丁臻瀅_Jenny 微博截圖
當時,我們就曾就這個問題做過一些探討,今天借《大狀王》這個機會再發出來給大家參考。
當時正在英國吉爾福德演藝學校攻讀音樂劇演員教育博士的顏若依,為我們講述了她在英國學習音樂劇時的一個小故事。
下面是她的自述:
01音樂劇表演中
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我一直清楚地記得,在戲劇學院的第一節課上,老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覺得表演音樂劇時最重要的是什么?”
當時的我初來乍到,生怕在外國人面前出丑,一句話都不敢說,但心里想的回答是:“唱歌”。
其他同學的答案大多與我的相同。
老師并沒有對此做出回應,而是直接給我們放了下面這個視頻:由朱迪·丹奇(Judi Dench)演唱的《Send In The Clowns》(讓小丑登場)。
朱迪·丹奇
演唱這首歌的時候,朱迪已經79歲了。
她與英國諸多知名的音樂劇演員一樣,話劇表演專業出身,一生都活躍在舞臺以及大銀幕上。
看過電影版《貓》的朋友可能會認出她,她是電影中老戒律伯貓的扮演者。
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朱迪·丹奇原本應該是音樂劇《貓》中過氣的魅力貓葛麗茲貝拉(Grizabella)的首演演員,也就是《Memory》的原唱。
可惜在首演之前,她不小心兩次受傷,因此被迫離組。
朱迪·丹奇在《貓》電影版中
看完朱迪的視頻后,老師又重復了一遍剛才的問題。
不出意料,所有人的答案都齊刷刷地變成了:
“表演!”
有意思的是,這個視頻不僅在剛入學的時候會給學生播放,在最后一年畢業大戲演出前老師還會再放一遍。
就是為了提醒大家:
永遠不要忘記你是為什么要唱這句話,為什么手要往這個方向伸。
這首歌雖然節奏慢、詞少、音也不高,但卻是業內公認的“最難表演的歌曲之一”。
但凡敢在公開場合演唱它的人,都是“老戲骨”。
沒有豐富的文學修養和生活閱歷,是很難唱出這首歌背后的韻味的。
朱迪·丹奇
在視頻中她的動作不多,從頭到尾都沒有離開過座位,僅僅靠著神態和極少的肢體語言,便使整首歌豐滿了起來。
以純歌唱的角度來評判這個表演的話,朱迪·丹奇幾乎沒有一個音是實打實唱準的;歌曲中甚至還不止一次出現了破音的情況。
可是為什么她的唱功如此不堪,這個現場卻仍是英國音樂劇專業教學中第一課呢?
要說音樂劇表演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就不得不提它的定義了。
02什么是音樂劇?
A play or a film in which part of the story is sung to music. (選自劍橋字典)
一部用音樂的演唱來傳遞部分故事情節的話劇或者是電影。
注意這句話中的幾個名詞:play(話劇)、film(電影)、story(故事)、music(音樂)。
大家或許怎么也想不到,定義中第一個打頭的名詞竟然是play(話?。?/p>
我最常跟學生講的一句話便是:演唱音樂劇只是帶著音高在說話。
在表演中一旦脫離了歌(臺)詞背后的動機,便失去了音樂劇本身的意義。
如果音樂劇中去掉音樂的部分,它是什么?
它就是話劇。
音樂劇《大狀王》劇照 攝影:孫松
在學習音樂劇時,首先要從基礎的發聲技巧(包括演唱以及臺詞)、舞蹈、形體、表演等等開始學起。
除了這些基本課程以外,在英國的專業院校,每周必上的一節課便是「Acting through songs」(歌曲中的表演)。
在這堂課上,老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去掉音樂,忘記節奏,把歌詞當作臺詞來進行表演,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找回人物原有的情感動機以及表演節奏。
(《大狀王》的編劇張飛帆也曾說,歌詞就是音樂劇中的臺詞。)
音樂劇本身是一種很不自然的表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會因為情緒激動而開始載歌載舞。
《海綿寶寶》音樂劇劇照
對于觀眾來說,這或許是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但對于演員來說,任何的歌唱以及舞蹈都是探索角色本真道路上的障礙。
唱跳俱佳的人大有人在,在五音齊全、四肢協調的情況下,通過長時間的訓練總能成才。
但專業音樂劇演員最佩服的,永遠都是那些可以在不經意間真情流露的人,因為自然而到位的表演是練不來的,靠的是天賦。
多少人在臺下苦練幾十年,上臺仍然是程式化的表演。
艾美達·斯丹頓在音樂劇《Gypsy》中
能考進表演學校的人,通常都很放得開,而往往在學校里老師工作的第一步,是給他們做減法,回歸人類本性。
在音樂劇專業的學習過程中講究的是提高單項基本技能并將其融會貫通,產生質的飛躍。
但唱和跳僅僅是一種工具,最終的落腳點仍然在于向觀眾傳遞人物情感。
演唱技巧是音樂劇演員的基本素養之一,但也請大家不要忘記,在音樂劇中:
We are actors, not singers.
我們是演員,不是歌手。
(以上是顏若依的自述)
03作為觀眾
又該怎么評價音樂劇和演員呢?
作為觀眾,當然是希望音樂劇演員唱、跳、演俱佳。
但是在現實中,特別是現在國內的音樂劇舞臺上,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完美。
在有短板的情況下,到底是唱重要,還是演重要?
從丁臻瀅那條微博下面的評論來看,認為唱比演重要的不在少數。這也正是丁臻瀅發這條微博出來的現實背景。
即使到4年后的現在,覺得《大狀王》「唱得不好」的也不在少數。
音樂劇《大狀王》劇照 攝影:孫松
當然,認為「唱比演重要」也不是錯。
不管音樂劇演員怎么看待自己的表演,觀眾都有選擇自己評判標準的權力。
如果看完一場音樂劇,你記得的只有他破的那個音,那只能說明:他的表演根本沒有把你帶入到既定情境里。
音樂劇表演的感染力,是一種綜合表現的感染力,就像音樂劇這種表演形式一樣。
絕非僅靠唱、跳、或者演可以單獨完成的。
但「唱」和「跳」,終歸是為「演」服務的。大家進劇場是為了體驗一場戲劇,而非欣賞一場音樂會。
當然,音樂劇中也不乏以歌手擔任主演的情況,他們的演技會讓有些觀眾感到別扭甚至厭倦,但是也有一些觀眾看的聽的津津有味。
音樂劇《大狀王》劇照 攝影: Winnie Yeung
作為觀眾,當然會有只關注演員唱或者跳的人,這跟她們走進劇場的目的、專業背景、甚至觀劇經驗都可能有關系。
但是也有可能像一些音樂劇死忠粉抱怨的那樣:
這個「唯一」標準,是因為有些音樂劇只剩下「唱」還可以聽聽了。
每次聊到音樂劇,最后都免不了要感嘆一下:
中國原創音樂劇任重而道遠,大家加油吧!
撰文:顏若依、劇焦編輯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