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旅居正熱。2025年南博會現場,麗江展區的東巴風鈴墻叮咚作響,德宏展區目瑙縱歌的鼓點激越飛揚,大理白族布扎的色彩明艷奪目……旅居云南館內,多民族文化的交響曲吸引著五湖四海的觀眾駐足。當納西古樂遇見景頗舞步,當白族扎染映襯傣家銀飾,一場超越地理界限、消融文化隔閡的“互嵌式”生活圖景,在七彩云南的土地上徐徐鋪展。
旅居云南,是各民族在山水煙火間的自然相擁。本屆南博會首次設立的“旅居云南”館,成為觀察云南推動民族互嵌交融的生動窗口。展館以1萬平方米的空間,精心設置旅居云南主題、住在云南、康養勝地三大展區,123家文旅企業在此共繪“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的斑斕畫卷。
“旅居云南”館的大理展臺,白族布扎省級非遺傳承人楊銀梅正低頭穿針引線。她指尖的白族布扎“十二生肖”色彩明艷,虎頭上的祥云紋與彝族刺繡的火紋巧妙融合。“這只布老虎是給瑞典‘老鄉’陳派定做的,他說要擺在大理家中的客廳。”楊銀梅笑著展示手機里的聊天視頻,屏幕上,來自瑞典的陳派穿著白族對襟衣,捧著布扎老虎與村民們合影:“在這里,我不是老外,而是老鄉。”這種跨越國界的歸屬感,成為文化交流最溫暖的注腳。
“我們的布扎現在不只是民族手工藝品,更是旅居客融入當地的‘文化鑰匙’。”楊銀梅指著展區角落的體驗區,幾位上海游客正努力地嘗試縫制布扎鑰匙扣,針線上的藍白配色與大理扎染的色調呼應,這種沉浸式體驗,也是旅居客融入當地的“鑰匙”。
“我們把漾濞阿尼么村‘搬’進主題館,將沙溪古鎮建筑風格融入展區設計。”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楊梅秀介紹道,希望觀眾不僅看到蒼山洱海的美景,更能觸摸到古城街巷的煙火氣息。在這里,劍川白族布扎、鶴慶銀器、巍山扎染與德宏的傣族古鎮、西雙版納的基諾布偶同臺綻放。非遺傳承人指尖流淌的技藝,成為旅居者讀懂云南民族文化的鮮活密碼。
“泥人蘇”品牌負責人潘星偉在展示瓦貓制作時坦言:“我們希望觀眾能通過愛上大理非遺進而來到大理旅居。”這種“以文化引人”的策略,正是云南推動旅居者從“短期打卡”轉向“長周期生活”的文化紐帶。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云南省旅居客突破228.81萬人次,同比增長56.9%。旅居客平均停留時長達到80天,人均消費突破萬元。
旅居的魅力,不僅在于風景,更在于那份“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融入感。云南正以多元政策構建“本地人+旅居客”的共生家園——打造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間,編織旅居社區“15分鐘生活圈”;創新“云旅民宿貸”金融產品,為民宿產業注入活力;多地打造“醫養結合”社區,提供貼心醫療守護。來自重慶66歲的陳建明夫婦旅居曲靖土瓜沖村后感慨:“這里人情味濃,環境氣候好,我們來對了!”截至2025年,旅居人數已占云南常住人口的約6.9%。
四百年前,徐霞客用足跡丈量云南,以《滇游日記》為這片土地寫下最初的禮贊。今天,旅居云南的實踐,正在續寫新時代的“滇游新篇”。
從南博會的精彩展陳到云嶺大地的日常實踐,旅居云南的故事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展開: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在同一片土地上扎根生活,“家”的邊界便無限擴展。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馮琴 李利軍 文/圖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