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未想過,高溫天氣下的日常通勤,竟是一場無聲的生命威脅。
據中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高溫中暑住院人數超過30000例,而其中高達68%的患者在發病前曾有過明顯前驅癥狀卻被忽視!這些被忽視的信號,可能就是生命的最后警告。
從一個真實病例說起
作為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每年夏季我都會接診大量中暑患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七月那位32歲的ICU護士小王。
小王家距離醫院約2公里,平日里她習慣步行上下班。那天上海持續高溫達40℃,她早班下班后步行回家,進門后突然感到一陣眩暈,隨即倒地不起。家人發現時她已意識模糊,體溫飆升至40.2℃,立即撥打120送往醫院。
診斷結果是重度熱射病,這是熱相關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病死率高達33%-80%。所幸小王被及時送醫救治,經過72小時的積極治療才轉危為安。
令人警醒的是,小王作為醫護人員,本應對中暑風險有所警惕,卻仍然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陷入生命危險。
高溫傷害:不止于"中暑"那么簡單
大多數人對高溫危害的認知僅限于"中暑",但高溫對人體的傷害是全方位、多系統的復雜過程。
當環境溫度超過35℃時,人體散熱主要依靠皮膚蒸發散熱。此時如果濕度過高或運動產熱過多,體溫調節中樞可能失衡,導致體溫持續升高。當核心體溫超過40℃時,人體蛋白質開始變性,細胞功能嚴重受損。
"高溫環境下,人體就像一臺沒有散熱系統的電腦,核心組件很快就會因過熱而'燒毀'。"——《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高溫對人體的傷害呈階梯式進展:輕度時表現為皮膚潮紅、大量出汗、口渴;中度時出現頭痛、惡心、肌肉痙攣;重度時則可能出現意識障礙、抽搐,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尤其高溫環境下人體代謝率增加30%-50%,心臟負擔顯著增加,這對于原本就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人來說,可能是致命的觸發因素。
致命誤區:你對中暑的認知可能都錯了
誤區一:中暑就是"曬"出來的
陽光直射并非中暑的必要條件。室內高溫、悶熱環境同樣可導致嚴重中暑。我曾接診過一位在空調故障的密閉車間工作8小時后熱射病的患者,盡管他全程未接觸陽光。
誤區二:年輕人體質好,不易中暑
這是極其危險的認知偏差!年輕人因為基礎代謝率高,在高溫環境中產熱反而更多。加之年輕人往往自信心較強,忽視防護措施,反而使他們成為高危人群。醫學統計數據顯示,20-40歲人群中暑發病率并不低于老年人。
最大的誤區是:覺得"撐一撐就過去了"
初期中暑癥狀如頭暈、乏力、多汗等,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疲勞。這些癥狀是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若繼續暴露于高溫環境,病情可在30分鐘內迅速惡化至危及生命。
隱藏的高危人群:你可能比想象的更脆弱
除了常規認知中的老人、兒童外,以下人群中暑風險顯著增高:
1. 醫護人員、快遞員等戶外工作者:長時間高溫暴露+體力活動是最危險組合
2. 服用某些藥物人群:利尿劑、抗精神病藥物等可影響體溫調節
3. 前一天飲酒過量者:酒精會導致脫水并抑制體溫調節中樞
4. 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5. BMI超標人群:脂肪層過厚影響散熱效率
特別警惕的是,許多抗抑郁藥物和抗過敏藥物會降低出汗功能,服用這類藥物的人即使不感覺出汗減少,其散熱能力也已大幅下降。
防護關鍵:精準預防勝于被動治療
作為臨床醫生,我最想傳達的是:中暑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關鍵在于科學、精準的防護措施:
1. 精準補水,非常關鍵:高溫環境下,每小時需補充300-500ml水分,補水應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大量飲水
2. 科學著裝很重要:選擇寬松、淺色、透氣面料衣物,必要時濕潤衣物增強散熱
3. 調整作息是關鍵:避開10:00-16:00高溫時段外出,必要外出需提前30分鐘補水
4. 隨身裝備要齊全:準備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便攜式噴霧風扇、濕毛巾等
5. "冷靜點"法則:感覺不適時立即找陰涼處休息,用冷水濕潤前額、頸部、腋窩等大血管經過區域
對于高危人群,建議使用"中暑預警三步法":
第一步:出門前檢測尿色(深黃色提示已脫水)
第二步:活動中自測心率(超過安靜心率40%需休息)
第三步:定時自查"清醒度"(做簡單計算題,反應變慢提示需警惕)
當遇到中暑者,黃金救援4分鐘
若發現有人中暑倒地,記住這個救援黃金4分鐘法則:
1分鐘:判斷意識、呼吸,同時撥打120
2分鐘: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緊身衣物
3分鐘:快速降溫,用冷水毛巾敷于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
4分鐘:若清醒可少量補充含鹽電解質飲料,昏迷者禁止經口給水
切記不可做的事:給完全昏迷者喂水、用酒精擦拭身體降溫、立即讓患者大量飲水。
回到文章開頭的護士小王案例,她的經歷給我們最大啟示是:即使是醫護人員,也可能低估高溫的威脅。醫院現已將她的案例編入醫護培訓教材,提醒所有人:高溫環境下,任何人都應保持足夠警惕。
作為一線醫生,我想說的是,每到夏季,急診室總是擠滿了本可避免的中暑患者。沒有誰的身體足夠強大到可以挑戰自然規律,尊重高溫,敬畏生命,才是真正的智慧。
健康不是勇氣和意志的比拼,而是科學和常識的實踐。愿每一個奔波在高溫下的人,都能平安回家。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章開頭已標注文獻來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尋求線下醫師幫助。別忘了點贊轉發給家人朋友,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文獻:《中華急診醫學雜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熱射病診療與防治專家共識》《職業人群高溫作業健康防護指南》《臨床熱相關疾病診療規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