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或昨天,根據發布時間調整)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至!從今天開始,北半球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太陽直射地面的角度最接近直角,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期到來了!??
老話說:“夏至一陰生”,雖然陽氣達到頂峰,但陰氣也開始悄悄滋生。這個時節,天氣炎熱,雨水也逐漸增多,高溫濕熱交織,身體最容易受到“濕氣”的侵襲。很多人覺得夏天流汗多,濕氣應該能排出去,但實際上,夏季濕邪更易“黏膩”在身體里,不易去除。今天,頭條君就給大家好好說道說道夏至養生那些事兒,讓你陽氣足,濕氣少,健康安穩度夏!
一、夏至陽氣最盛,身體有哪些表現?
夏至時節,陽氣升發到了極致,我們身體也會有一些相應的反應:
- 精力旺盛,但易心煩氣躁: 陽氣充盈,人會感覺精力比較充沛,活動量增加。但同時,外界的高溫也容易擾動心神,讓人感到心煩、易怒、睡眠質量下降。
- 出汗增多,毛孔張開: 為了散熱,身體會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毛孔也會處于張開狀態。這是身體自然的排濁方式,但也要注意防護。
- 食欲可能下降: 天氣炎熱,脾胃功能相對減弱,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
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更好地順應天時,進行調理。
二、“濕氣”為何總在夏天找上門?
夏天濕氣重,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 外濕侵襲: 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我們長時間處在潮濕的環境中,比如淋雨、涉水、或在空調房與濕熱環境反復切換,濕邪就容易從體表侵入。
- 內濕產生: 夏天很多人喜歡吃生冷、冰鎮的食物和飲料,或者過食肥甘厚味,這些都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濕氣在體內積聚。
- 汗出當風: 夏天出汗后,如果立刻進入空調房或吹風扇,毛孔突然收縮,濕邪容易“閉門不出”,滯留在體內。
“濕氣”纏身可不是小事,它會讓人感覺身體沉重、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苔厚膩發白,長期累積還可能導致各種慢性疾病。
三、夏至養生,抓住“陽氣”和“祛濕”兩大關鍵!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養生了:
- 養陽氣,顧護心神:
- 晚睡早起,睡好“子午覺”: 夏至之后,可以適當晚睡(但最晚不超過11點),早起。中午一定要午休半小時到一小時,即“子午覺”,有助于養陰補陽,恢復精力。
- 保持心靜: 炎熱天氣容易心火旺,要學會“心靜自然涼”。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是在中午陽光最強烈的時候。多聽舒緩的音樂,保持平和的心態。
- 適當運動,但避汗出過多: 可以進行一些舒緩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瑜伽等,幫助氣血流通。但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或進行高強度運動,以免大汗淋漓,耗傷陽氣。
- 祛濕氣,健脾利濕是根本:
- 飲食清淡,忌生冷油膩: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少吃冷飲、冰鎮西瓜、生魚片等寒涼食物,少吃油炸、燒烤、甜食等肥甘厚味。這些食物最容易助長濕氣。
- 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 可以適當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功效的食物,如:谷物類: 薏米(最好炒熟)、赤小豆、綠豆。蔬菜類: 冬瓜、黃瓜、苦瓜、白蘿卜、山藥。飲品類: 薏米水、赤小豆水、荷葉茶、陳皮茶。
- 保持干燥,避免外濕: 盡量避免在潮濕的地方久留,下雨天減少外出。衣物、鞋子要勤換洗,保持干爽。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時擦干身體,換上干爽的衣服。
- 適當艾灸或泡腳: 可以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艾灸足三里、關元、神闕等穴位,或用艾葉、生姜泡腳,有助于溫陽散寒、祛濕通絡。但注意水溫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要謹慎。
四、幾個實用的夏至養生小妙招:
- 隨身帶條小毛巾: 出汗后及時擦干,防止濕邪侵襲。
- 空調溫度別太低: 一般設置在26℃左右為宜,且避免直吹。
- 常備祛濕茶飲: 比如上面提到的薏米水、荷葉茶,方便快捷。
- 注意飲食衛生: 夏季細菌容易滋生,食物要保證新鮮干凈,預防腸胃疾病。
結語:
夏至已至,是陽氣最旺的時候,也是養生的重要節點。順應自然,養護好我們的陽氣,同時積極應對惱人的“濕氣”,才能讓身體在這個炎熱的季節保持平衡與活力。記住這些養生知識,健康度夏不是難事!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別忘了點贊、收藏、轉發給身邊的朋友哦!讓我們一起健康、清爽地度過這個夏天!祝大家夏至安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