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619期】
近日
央視欄目《魯健訪談》專訪
中國探月工程三期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
深度解析
中國探月工程的硬核突破與未來藍圖
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項
立項之初就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的戰略
這三步就像攀登月球的三個臺階
每一步都充滿挑戰
每一次跨越都凝聚著無數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
中國探月工程這些年克服了哪些挑戰?
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未來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是什么樣的?
提到嫦娥六號面臨的挑戰
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兩起兩落”
相比之前的嫦娥系列
嫦娥五號和六號的最大區別在于“取樣返回”
這需要在月球表面和地球進行雙重操作
技術難度和挑戰前所未有
需要對各個環節進行充分驗證
以確保系統穩定可靠
嫦娥六號所帶回的月壤
揭示了月球背面特有的地質構造和物質成分差異
為科學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資源
提供了月球形成與演化的更多可能
談及嫦娥七號任務
他對這次任務充滿信心
嫦娥七號任務的關鍵在于
探索月球南極可能存在的水
這一目標因其位置特殊且光線不足而極具挑戰性
但他表示
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將盡最大努力克服這些困難
在訪談里
他還分享了
對未來月球科研站的設想
月球科研站的建設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任務
從能源系統、到氧氣供應和通訊系統
月球的極端環境
讓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的作用是別人比擬不了的。在科研站的建設當中,要讓設備在月球上持續穩定工作,需要大量能源,建設月球科研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從嫦娥五號的繞落回收官
到嫦娥六號月背采樣的突破
每一次挑戰浩瀚宇宙的未知風險
每一次遭遇挫折后的整裝待發
中國航天人堅持把每一個方案都做到極致
確保每一次任務都能達到最佳狀態
讓中國人的探月夢想一步步照進現實
期待中國探月工程在未來
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來源 | 中國探月工程、魯健訪談
編輯 | 樊瀚文
校對| 劉心繼
主編 | 張文軍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