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妝店莎莎國際,繼續收縮線下門店了。近日,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透露,其在中國內地的最后18家線下門店會在6月30日前全部關閉,這意味著該香港美妝集合店將退出中國內地線下零售市場。
莎莎國際的2025財報顯示,公司全年業績呈現大幅下滑態勢,營業額同比減少9.7%,降至39.42億港元;凈利潤暴跌64.8%,僅錄得7697萬港元。其中,中國內地市場營業額減少10.5%至5.21億港元,線下渠道占比僅為19.7%。
莎莎國際宣布,集團計劃重整中國內地業務布局,調整線下營運模式,目前18間線下店鋪將有序關閉,并改以供貨商的形式,向中國內地合作方提供莎莎指定的品牌產品,繼續服務中國內地地區的顧客。集團相信,此輕資產模式的轉變,有助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經濟效益,預計2025/26財政年度可覆蓋內地超過20間美妝線下店鋪。截至2025年3月31日,莎莎國際在中國內地已關閉14間店鋪。截至5月31日已經關閉9間,其余店鋪預期在6月30日前全部關閉。莎莎國際表示已預留3000萬港元專項閉店成本,用于支付員工遣散、門店賠償及存貨處理等費用。
根據莎莎官網信息,莎莎于1978年成立,為亞洲著名美妝產品零售集團。集團于1997年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目前業務遍及香港及澳門特區、中國內地及東南亞,銷售逾600個產品品牌,涵蓋護膚品、香水、化妝品、護發、身體護理產品、美肌保健產品及家用美容儀器等。巔峰時期,莎莎國際在全球市場開店規模超過280家。
莎莎國際的中國內地市場布局始于2005年,曾憑借“免稅店同款”“低價大牌”等標簽吸引消費者。2012財年,公司就新增了28家門店,凈開店22家門店。當時,也正是莎莎國際在內地銷售額迅速膨脹的時期,當年銷售額增長了近乎一倍,達到2.91億港元。2021財年,其內地門店數量一度擴張至77家。然而,隨著國貨美妝崛起、本土美妝集合店搶占市場,莎莎國際的競爭優勢逐漸削弱。根據莎莎國際披露的財報,最近10年的大多數時候,莎莎國際在內地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2022財年起,莎莎國際開始收縮內地線下業務,門店數量開始斷崖式下滑,從77家銳減至37家。
值得注意的是,莎莎曾因產品質量問題被處罰。2024年9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官網顯示,莎莎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經營的“sasatinnie 沁潤護手霜”菌落總數抽檢不合格,超標410倍,被罰99萬元。同年3月,莎莎中國還因“在廣告中涉及疾病治療功能,以及使用醫療用語或者易使推銷的商品與藥品、醫療器械相混淆的用語”而被上海市黃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0.4萬元,并責令停止發布相關廣告。
對于此次關店原因,財報提到,內地線下門店的租金成本高企、客流量持續下降,以及本土美妝品牌和電商平臺的激烈競爭,是導致關店的核心原因。美妝行業分析師張敏認為:“在中國內地市場,國際大牌和新興國貨品牌都加大了線上直營力度,價格更透明,促銷更頻繁,削弱了集合店的渠道優勢。最重要的是,消費習慣出現了不可逆的線上化趨勢。”
全面撤離線下市場,并不意味著莎莎國際將放棄整個中國內地市場。莎莎國際表示,中國內地線上業務占當地營業額超過80%,同時愈來愈多顧客傾向網上購物,加上集團目前的線下店鋪數目,無法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綜觀以上,集團為了迎合當地消費趨勢,決定關閉所有線下店鋪,集中資源專注發展線上業務。
莎莎國際在中國內地的線上渠道仍展現出一定韌性。2024/25財年,內地線上營業額微增0.6%至4.18億港元,占地區總營業額的80.3%,并占集團總線上營業額的58.4%。集團自有的微信小程序每月活躍用戶數量(MAU)按年增長13.4%。相對應的是,港澳地區的線上滲透率僅為6.7%。
對于未來發展,莎莎國際表示,公司將加大在熱門社交媒體平臺及數字渠道的宣傳力度,通過直播帶貨、微信小程序等數字化工具提升品牌曝光率及競爭力。對于中國內地市場,其表示“對中長期發展保持審慎樂觀”。
受財報表現不佳及內地閉店消費影響,莎莎國際股價連續下跌多日,截至發稿時,報0.55港元/股,市值17.07億港元。
特朗普手背現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