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張逸 報道 | TOP電商
昨天 (6月23日) ,雷軍 在微博上回應網友稱:“ 我們沒有計劃造油車。 ”
隨后,#雷軍回應何時造油車#話題沖上熱搜!
但幾乎就在同一時間,另一條小米汽車的消息被送達杭州錢塘區人民法院。
一位杭州 的 準車主高先生,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正式起訴書,狀告小米汽車涉嫌虛假宣傳,已構成欺詐,要求退還2萬元定金并給予三倍賠償。
小米YU7即將在6月26日正式發布,作為小米純電戰略第二彈、沖擊Model Y的拳頭產品,這一發布原本應該是 小米汽車的 高光時刻。
但如今,它 卻 陷在一個 難熬 的戰場:法院。
維權風暴,蔓延至上百人
高先生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據高先生透露,在他加入的多個維權群里,已有上百位準車主委托律師提交了訴訟申請,部分案件已進入立案流程, 其中 甚至有不少本就是法律從業者的車主。
圖源:微博
另外, 他 表示:“很多群友甚至表示2萬定金不要了也無所謂,就是要討回公道。”
而他們 維權的 焦點 ,是小米SU7 Ultra車型中選裝價4.2萬的 “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 ” 。
今年二月底SU7 Ultra上市時,小米官方宣稱該部件“完全復刻紐北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 具有“2個貫穿風道,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
3月2日,雷軍親自在微博加碼宣傳:“不僅改了外觀件,內部結構也改了,雙風道直接導向輪轂,支持輪轂散熱。”
圖源:微博@都市快報
這番描述讓追求高性能的車主心動不已。
可交付后,首批車主拆解發現 , 這個售價 高達4.2萬元的碳纖維部件純屬裝飾 , 紙巾貼上去都不動。
而 所謂 的 “ 雙風道高效導流 ” 就 形同虛設,更談不上改善剎車散熱或產生下壓力。
小米 汽車 后續發聲明致歉,稱“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深表歉意”, 并給出解決方案:
未交付訂單可改配鋁蓋;已提車用戶獲贈2萬積分(約值2000元)。
但很多車主并不買賬 , 認為 這不是表達問題,而是明知不具備功能卻明示具備, 是“虛假宣傳”“欺詐”。
在 TOP電商看來, 對價格極其敏感的小米用戶來說,這不只是產品問題,而是價值感欺騙。
小米的讓步雖有姿態,但并未從法律上切斷 “ 是否欺詐 ” 的懸念。
尤其是,當部分車主已經在法庭上提出 “ 退一賠三 ” 要求時,小米必須面對的是更大面積的輿情和司法風險。
小米汽車“變臉”,警告車主
5月15日,維權事件出現微妙 的 轉機。
小米汽車副總裁李肖爽、銷交服部總經理張健等人專程飛赴杭州,與高先生進行長達3個多小時的閉門會談。
會談中小米表現出解決問題的誠意,承諾研究最終方案。
另外,雙方約定若5月22日前未達成方案,車主將提起訴訟。
戲劇性轉折發生在會談后。
高先生稱,5月24日小米某高管突然警告他,若公開會談內容將追究“侵犯隱私”責任。
更令車主們失望的是,小米始終未拿出實質解決方案。
6月20日,高先生 直接 在 網上 公布會談細節,并喊話小米 “ 趕緊來追究吧 ” 。
圖源:微博@都市快報
值得一提的是, 會談中最具爆炸性的內容涉及產品成本和設計真相。
高先生 透露,當 詢問碳蓋成本“是否不到一萬”,李肖爽回答:“差不多”。
當被問及為何成本 1萬左右卻要賣4.2萬時 ,高管解釋“因為碳蓋生產很慢,想賣少一點”。
不過, 對于 網友 推測 的“ 原計劃做真風道但因合規問題流產 ” 的說法,李肖爽明確否認:“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做,是營銷出現問題”。
圖源:大河報
這 就 意味著,一些宣傳術語并非 “ 工程實現有限 ” ,而是根本沒打算實現。
對不少車主來說,這已經不是三五萬配置差價的事了,而是一種隱含的邏輯落差 。
事實上, 很多維權的拐點,往往不是問題爆發時,而是品牌 “ 出面解決 ” 的那一刻 。
5月的那場閉門會談,一度讓人以為小米準備認真回應。
但從承諾研究到最終無果, 小米汽車的 回應像是程序性過場,反而加深了用戶的失望。
當產品問題碰上營銷意圖,當溝通方式不能跟上情緒落差時,再強的產品團隊也難以穩住人心。
這不是技術層面的bug,而是用戶信任的斷點。
車主起訴,雷軍如常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寫,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雷軍眼下的狀態,大抵就像是把這八個字掛在辦公桌前反復默念過。
眼看著已經有上百名準車主提起訴訟,討論持續升溫,但他仍維持著既定節奏,在 微博 上有條不紊地推進YU7的預熱。
今天 (6月24日) ,他發文回應了兩個關于YU7的熱門提問。
第一個問題是:這次YU7上市,相比SU7把握是不是更大?
雷軍的答案是,“這一次我們的信心確實更足了”,還補充說,YU7的用戶留資是SU7同期的三倍,預計“會一樣火爆”。
第二個問題更直接:YU7是不是拉高版SU7?
他的回答也斬釘截鐵 , “ 不是。 ” 盡管同平臺開發,但“90%的零部件都重新做了”,并強調YU7偏舒適風格,和SU7走得不是一條路。
圖源:微博
前一天,雷軍還特地回復了網友 “ 會不會做油車 ” 的問題,只回了四個字:不做油車。
圖源:微博
言下之意,小米的路線依然堅定,All in 純電,沒有后路。
這些回應節奏平穩、邏輯清晰,字里行間仿佛沒有任何風波發生過。
但放在當下這個車主集中問責的節點上,這種 “ 溫差 ” ,實在令人難以忽視。
畢竟,這已經不只是網絡爭議,也不再是簡單的用戶情緒,而是走進了法律程序。
在這樣的節點上繼續強調 “ 信心 ”“ 熱度 ” 與 “ 零部件重開發 ” ,更像是在用產品發布節奏蓋過 住準車主的 情緒起伏。
當然, YU7宣傳可以繼續滾動,但起訴不是控制臺。風評可以轉向,法律程序卻要見真章。
國家出手,紅線收緊
就在維權風暴爆發的同一周 (6 月 19 日) ,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消防部門三部委召開新能源汽車監管會議。
會議直指核心:“不得虛假和夸大宣傳”,要求生產企業“自覺扛起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圖源:工信部官網
這無疑是對整個行業敲響的警鐘。
在智能電動車卷功能、卷宣傳、卷速度的背景下,夸大宣傳成了行業灰區。
小米的這場訴訟,某種程度上正踩中監管的靶心。
它是否能為行業劃出一條明確的邊界線?維權是否能真正推動宣傳合規、產品誠實?
這些都尚無定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小米YU7的發布,不只是一次新車亮相。
它的背后,是一場關于消費者信任的測試,是智能電動車“說什么、做什么、賣什么”的一致性挑戰。
更是雷軍造車三年來,遇到的第一個真正嚴峻的輿論與法律雙重考驗。
紐北的吶喊還在繼續,杭州的訴狀也已進入審理流程。
在法庭與市場的雙重裁判席前,小米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最新電商行業資訊,盡在【Top電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