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聽說過“糖果店里的孩子”,那你聽說過“冰淇淋店里的小高爾夫球手”嗎?瑞典球員盧德維格·阿伯格說,和爸爸打完高爾夫后一起吃冰淇淋的經歷,讓他逐漸愛上了這項運動。同樣來自瑞典的世界高爾夫名人堂成員安妮卡·索倫斯坦回憶起小時候在球場上吃冰淇淋的日子,至今仍會笑著說,“一想到那些回憶,我臉上就會露出笑容。”
通過小獎勵來激勵孩子練習或打球,確實能讓他們對高爾夫產生美好的聯想。但運動心理學家指出:不是所有獎勵方式都是健康的,理解如何正確激勵孩子,可能決定了他們是熱愛高爾夫一生,還是提早厭倦、甚至放棄。
貝絲·布朗博士是前大學高爾夫球員,現任USGA青少年運動員發展專家。她指出,用比賽結果作為獎勵的條件,往往會適得其反。布朗稱之為“冰淇淋癥候群”:小時候她爸爸經營一家冰淇淋店,常有球隊在贏球后全隊來慶祝。但這種“贏了才吃”的激勵方式,屬于外部動機,可能短期有效,卻會從根本上侵蝕孩子對運動的熱愛。
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學院的前心理學教授、青少年運動發展領域的權威之一阿爾伯特·佩蒂帕斯博士指出,像“打好就給獎勵”這種外在激勵其實是一種很糟糕的動機方式,“這種做法把全部關注點都放在了結果上,而不是過程本身。”佩蒂帕斯是First Tee高爾夫青少年發展項目的核心設計者之一。
高估結果的重要性,還可能帶來身份認同的混淆問題。Golf Digest認證的傳奇教練皮婭·尼爾森(VISION54高爾夫學院聯合創始人)指出,當孩子將“高爾夫表現”與“自我價值”綁在一起時,就容易出問題。“如果我的快樂完全取決于比賽結果,那最終只會適得其反。”
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目前廣泛認可的人類動機理論。該理論認為:當人們擁有“自我驅動”時,他們從事一項活動,是出于對其本身的興趣與享受,這種內在動機能帶來長久的滿足感。但要實現這種自我驅動,關鍵是個體在活動中必須感受到“自主性”,也就是說—自己在掌控過程。
當家長用獎勵去控制孩子的行為,比如說:“打出80桿以下就帶你去吃比薩”,這種方式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自主性。布朗博士指出:“如果獎勵變成了控制手段,孩子的行為就是在被成年人主導,而不是自己決定的。”
怎樣才能在不依賴獎勵的情況下,讓孩子真正享受高爾夫的樂趣?佩蒂帕斯認為,一個有效的方法是“間歇性強化”,也就是不定期地給予獎勵。在First Tee項目中,佩蒂帕斯鼓勵通過富有創意的游戲,讓孩子們將注意力從結果轉向過程。比如說,當他發現某個孩子揮桿失衡時,他會讓孩子保持揮桿結束的動作,說要拍一張鞋底的照片。之后,他會把照片展示給孩子看,這就是一種外部獎勵。佩蒂帕斯說:“只要孩子有一些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開始相信‘也許我能做到’,接著就會建立起自信,然后就會愛上高爾夫。”
布朗博士補充說,不要只在孩子取得成績時才給予獎勵,也應該在他們實現過程目標時予以肯定,比如盡了全力、保持積極態度、做了一個好隊友。同樣重要的是,不要每次都給予獎勵,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間歇性強化的效果。
如果使用得當,獎勵可以成為營造輕松、快樂、具有歸屬感氛圍的工具,幫助孩子愛上這項運動。“快樂可以來自一次有趣的訓練課后,一起吃冰淇淋或肉桂卷,”尼爾森說,“也可以來自與朋友的相處、社交互動—而不是將成績或排名反復比較。”
“快樂”是索倫斯坦、尼爾森、佩蒂帕斯、布朗博士,以及無數高爾夫家長一致認同的終極目標。但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安妮卡·索倫斯坦說:“如果你帶孩子回家時,他們問你:‘媽媽,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再去?’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更多相關內容請訂閱《高爾夫大師》6月刊
近期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