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醫生是疾病偵探 “福爾摩斯”,而病理技師則是為福爾摩斯開發關鍵證據的“華生”。“每一份標本背后是一個病人、一個家庭。” 這句話道破了病理科最真實的日常 —— 這里沒有門診的喧囂,卻時刻上演著與疾病的 “無聲博弈”。
嘉賓介紹
梁智勇
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主任委員
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主任
武沙斐
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主任助理、副主任技師
國家病理質控中心秘書
陳龍云
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主管技師
01
標本里的 “生命重量”:
不只是組織,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每一個標本就代表著一個病人、一個家庭。” 梁智勇教授的這句話,道破了病理科最樸素的堅守。當手術切除的組織被送進病理科,這里的醫生和技師們面對的從來不是冰冷的標本,而是患者 “生的希望”。
武莎斐回憶起零幾年開展分子檢測的經歷:“那時候靶向藥很貴,不在醫保范圍,患者帶著幾萬塊錢來,就為了看看自己能不能用靶向藥 —— 那是他們一點生的希望。” 一份分子病理報告,不僅關系到每月數萬的支出,更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我們看每一份報告都非常小心謹慎。”
02
病理科的 “福爾摩斯與華生”:
精準診斷的幕后搭檔
▌病理醫師:像 “福爾摩斯” 一樣,通過顯微鏡和指標分析,在疾病病因中 “抽絲剝繭”,給出診斷方向;
▌病理技師:更像 “華生”,負責制作高質量切片、執行檢測,為醫師提供關鍵 “證據”。
病理技師做出完美的切片,讓醫生能準確診斷。切片質量有多重要?有時候只是兩種顏色,就決定了診斷的準確性,技術質量控制至關重要。
03
一個案例改變一個家庭:
20 年前的 “形態學診斷” 傳奇
劉彤華院士在20 多年前,僅憑最簡單的形態學觀察,就幫一位年輕女性摘掉了腫瘤的“帽子”,這不僅是一次精準診斷,更是對一個家庭命運的改寫。
病理科的工作從來不是 “切下來的組織送進來就完事”,而是在每一個切片、每一項檢測中,扛住生命的重量。
04
幕后英雄的自白:
我們是 “沉默的戰友”
也是 “生命的守護者”
“病理科醫生可能在前線和臨床溝通,而技師更躲在后面。” 但正是這些 “躲在后面” 的人,用雙手制作出決定診斷成敗的切片,用技術為精準醫療鋪就基石。
“無論疾病多罕見,病理最終都會給答案。” 而在給出答案的過程中,每一個病理 “華生” 都在無聲地說:“你的標本,我們接得住;你的生命,我們用心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