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時候我想要把家里那臺2016款的瑪莎拉蒂Levante(參數丨圖片)給掛二手車市場賣了,當時有人出價38萬,談一談能上40萬。
2024年的時候我又一次向家里提出賣車申請,當時走的是瓜子二手車,評估完也有人出價,不過只有28萬了。
最近我偶然從朋友圈刷到,16年的Ghibli,16.99萬就能開走。
作者|呂嘉豪
編輯|周 展
視覺|慢 慢
3年時間差了二十多萬,現在這個大環境,你想省二十多萬也許容易,但多存二十萬,還是現金,說夸張些,那是多少人不敢想的金額。
不少人會戲謔的聊起瑪莎拉蒂,新車出門就打6折的牌子,溢價高二手當然跌得狠,不然你看保時捷怎么不……
你再張口就來我上去就給你倆大嘴巴子,活在清朝呢是吧?
保時捷燃油車三年打7折,奧迪接近腰斬,它們有哪位比瑪莎拉蒂好很多嗎?這還是建立在終端車價一天比一天低的基礎上,屬于是買到就虧到。
這一切要怪什么?我覺得是必須怪新能源滲透率增加的太高太快。
買新車都不打算買燃油車了,換二手當然也會考慮起新能源車,供過于求,自然血崩。
當然啦,雖然都在喊著新能源車保值率一路走高,但實際上,截止到今年4月,混動加純電平均起來的保值率也就45%,遠不及差點腰斬的奧迪。
所以這個時代節點,頗像一輛失控的卡車,碾碎一切舊秩序,然后在廢墟上種滿電子元件。
當你開著“冰箱彩電大沙發”駛出4S的交付中心時,儀表盤(如果你的車還有的話)上跳動的里程數不僅記錄著你的行程,更在無聲倒計時——這輛車的二手殘值,隨時有可能像比特幣崩盤的速度蒸發,只是現在燃油車一起來陪葬了啦。
但歸根結底,目前的現狀是,燃油車跳樓般的保值率,依然是新能源車遙不可及的天花板,畢竟無法暫緩衰竭的電池永遠是隨著里程無限拖累性價比的隱形負資產。而且,按理說新能源滲透率上去之后,新能源車的保值率應該和燃油車的保值率成反比去增加,但現實怎么相反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時至今日,我偶爾還能看到家庭祠堂里老舊的燃油車"傳家寶",就在那一個勁擦拭著桑塔納的漆面,如同撫摸祖傳的青花瓷。但只要我把視角放到年輕人和新能源車企上……
你一車傳三代?握霓瑪一年換三代。
我該怎么形容新能源車更新迭代的速度呢?
超充之外還有超充——準800V平臺、800V平臺、準900V平臺、900V平臺。 智駕之外還有智駕——MOMENTA 5.0和智己MOMENTA IM AD 3.0不是一個東西。 換電之外還有換電——哦這個真沒有。
一臺車年初就上市,中期又上市,年底又上市。
不知道更新什么的時候就做個軟件OS升級,煥新版又能再戰72天。
還有個挺有意思的,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傳統燃油車(當然燃油車偏少),企業突然開始以“殘值回購”為尊,大肆宣傳3年保值率xx%憑發票回購。
江鈴福特搞這個我倒是沒什么擔心,但是有些新勢力企業,哥們我不知道是你真實誠還是消費者膽子大。畢竟對于新勢力而言不欠債、不破產、不倒閉、不退市、三天兩頭給你OTA已經很好了,一錘子買賣你真信它有那個能力幫你在有需要時回收啊?
你不如打開閑魚看看那些神奇的“0公里二手車”,它們還在等待“被回收”呢。
只能說你們買的不是車,買的是會移動的期貨,每天都在做空自己。
現在的新能源車企,將行業卷得越來越像電子消費品,國補疊加優惠政策給你36期零首付免息,車以任何一種方式賣給你沒關系,我早晚能拿到你的錢,但造了車沒有方式賣不出去我一定是虧錢。
所以可能做互聯網的人來實操,就是容易像蘇幫菜師傅去燒川菜,最后總是做成了放糖的模樣。
新勢力實際上更應該愛惜羽毛,站穩腳跟,因為你沒有人車一體、三叉星徽、斯圖加特這些護具去跟人撕吧。
除非你有1548馬力。你就可以不用瘋狂內卷、大打價格戰,但避無可避你還是會遭到輿論的隨時反噬。總之現在你做汽車,你就沒萬全之策。
畢竟你去看那些低成本的快消品,塑料小怪物卻活出了奢侈品的氣質,工廠流水線晝夜不停批量生產的潮玩,在二級市場搖身一變成為"社交貨幣"。
問到冤大頭就說這玩意兒能提供情緒價值。
人們排隊搶購的瘋魔場景,像極了當年喬布斯發布會外的果粉長龍——只不過這次捧在手心的,是從流水線下來的盲盒,而非改變世界的手機。這魔幻現實的對照鏡里,映照出當代消費主義的集體癔癥:我們愿意為虛無的"潮"支付真金白銀,卻對實實在在的鋼鐵與電池嗤之以鼻。
哦那也是的,你說把智己L6和阿維塔06放一起,這兩臺車七七八八又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呢?還是要看情緒價值,哪臺車“更好看”,“更得我心”唄。沒發現嗎,汽車行業的核心本質實際上還應該是蔚來搞的那一套,讓別人覺得“你買了我=牛b=我爽了”。
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走進貶值潮實際上是科技發展速度與人類情感滯后性的世紀對決。
當一輛車從交通工具異化為電子快消品,它的價值便不再由機械性能決定,而是屈服于摩爾定律的暴政。
或許未來的某天,我們會在二手車市場看到這樣的荒誕景象:一輛外觀嶄新的電動車,標價卻不如某一塊中控屏的回收價——因為芯片+算法+技術在那時超越了三電和造型本身。
到那時,我們終將明白——在科技洪流面前,人類對"價值"的定義,不過是個隨時可能被刷新的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