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常見卻經常存在誤解的字:玩。
不知道大家看到“玩”這個字,會有什么感想。比如我們大家會愿意孩子被夸:“愛學習”“愛看書”還是“愛玩”?估計大家最真實的內心想法,是不太希望孩子被夸是一個“愛玩”的孩子。
所以今天,我想寫一寫“玩”,算是為玩正名,解除對它的誤解,也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不同角度的參考。
首先,我和我孩子都是“愛玩”的人。
其次,“玩”被它自己的字面意思給耽誤了。導致絕大部分人看到玩,會立刻聯想到:坐不住、調皮、頑劣、上躥下跳等詞匯。又或者會關聯到:玩玩具、出門玩、玩游戲、娛樂等等。
我先給大家說兩個人。一個是大科學家,也是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他在晚年最喜歡的禮物還是收到各種好玩的小玩意或者玩具之類,他非常愛玩玩具,幾乎是個終身興趣。另一個是也是大科學家,信息論之父:香農,香農喜歡玩“獨輪車”,他玩獨輪車玩出了一種境界,不僅騎著到處去,他還創建了“獨輪車手協會”,甚至他因為玩獨輪車,寫了一篇論文,分析了獨輪車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征。
寫到這里,大家應該已經有所思考了。
如果真的懂“玩”,是可以玩出一片天地的。此外“玩”并非我們刻板認知中的有限范圍。真正會玩的人,真的會思維活躍,甚至可以從中找到各種知識和原理。
我來舉例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也是我自己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真實例子,來給大家拓展下思路。
先說我自己的小例子,10年前,我和搭檔做過好多實驗,還手工出品過實驗盒,倒不是我動手能力強,而是我喜歡玩一些好玩的東西。比如同樣的給孩子展示和還原“太陽系”,我沒有買模型和成品的教具。我想到了把電路和太陽系模擬進行一個組合。于是我就在家里找出來一些“塑料蓋”,半球形的塑料蓋,上面附上各種顏色紙張,就完全復刻了太陽系不同的恒星和行星,然后在這些塑料蓋之間連上電路,開開關關,一個好玩的東西就產生了。
再比如,很多孩子喜歡玩的“噴發”游戲,我在30多歲還在玩。我覺得小蘇打加醋,噴發的威力實在太小,也不夠好玩,所以我又找了各種各樣的材料來模擬噴發(不要說,我不會,網絡上都能找到)。
直到今天,我還非常喜歡玩“干冰”,我如果買了干冰,我是一定會把浴室變成“煙霧繚繞”的仙境,然后站在“煙霧”之中,感受這種好玩。而且在這個玩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熱水會讓“煙霧”更加猛烈,洗潔精可以拉出一個泡泡,干冰可以在瓷磚和大理石表面快速運動(磁懸浮般),接觸金屬臺面的時候會發出尖銳的聲音,用金屬夾子去夾緊它時,夾子會震動等等。
我們是否玩明白了?是否能說出這些好玩事情背后的“為什么”?如果不能,那就證明我們沒有“玩明白”。
還有比如,曾經非常風靡的“植物大戰僵尸”,這是一個“游戲”而已,但是我會帶著孩子玩一些不同的內容。比如我們會去模擬里面的“豌豆發射”,我們會自己、用道具,各種發射豌豆,發現豌豆發射并不容易,要不就落在面前,要不就彈射太遠找不到了。
此處想給大家插播一下,我們一定要相信,一個真正會玩的人,一定是內心充滿“童趣”和“想法“的人。另外,我們一定不要孩子一說想玩,第一反應就是買玩具或者出門旅行,很多時候,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物品都是”玩具“,哪怕真的買了玩具,先可以拋棄“說明書”和“搭建視頻”等,先自己隨意搗鼓,好過總是模仿別人和復刻別人的路徑。
下面來說案例。
比如很多家庭都會買積木,我們常見的反應是:有沒有配說明書,有沒有搭配案例,有沒有網上的視頻參考?
其實,我們是否可以先帶著孩子,放下這種“先找一個答案和標準路徑”的想法,先自己“亂玩”。
比如,積木條,我們先去想,然后在一個平面上進行各種搭建,搭出字、搭出形狀、搭出各種平面“畫框”。
再從立體角度去想:可以搭多高,我們來觀察,搭到多高,會開始搖搖欲墜?搭什么樣的結構會相對穩定?我們還可以幫助孩子打開延時拍攝,記錄下各種高度積木倒塌的過程。或者是用各種不同重量、材質的物品去碰撞它,它是否能堅持?等等等等,這樣的小例子我根本說不完。
最后一步,可以是去嘗試著搭建各種立體結構和立體物品。無論搭的好壞,都可以先擺脫教學說明書,先自己嘗試下,比如我們的床、我們平時看到的房屋等等。
最后一步,去看看別人的作品和引導,再來搭建一些成熟的作品。
再來說,比如最不起眼的吃飯環節,我記得我孩子從小,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觀察所有的“飲料”和“湯水”,尤其是表面浮著油花的湯。他覺得這個特別好玩,他會用筷子和勺子去撥弄它,會用放大鏡去觀察,甚至拍攝下來。在這個環節,在我們家都是不被催促和禁止的。他就這個油花變化,玩了很多年,而這個背后的原理是:表面張力。
再比如,他特別喜歡玩水,看水龍頭流出的水流,看各種水流的變化,用各種物品去阻擊水流等等。再來看一下下面這個視頻,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層流”,是水流低速形成的,層流在宏觀高能系統很少見,但是到了微尺度、高黏度或者低速環境就多了,它的稀缺性有“場景依賴”。
—轉載自:B站 科學探照燈er
看似平常的想象,如果愛玩的人,就會發現和觀察到,并去思考。然后它的背后并不簡單,它背后涉及的比如“湍流”問題在數學界仍是未解的巔峰挑戰,其本質是N-S方程的非線性與無窮多自由度超越了當前數學工具的邊界。盡管數值模擬與統計理論取得實用進展,但光滑解的存在性證明、湍流機理的普適規律仍是懸而未決的“圣杯問題”。愛因斯坦曾感嘆:“若能完全理解湍流,將是人類科學的偉大成就之一。” 而海森堡更戲言:“見到上帝后,我要問他兩個問題:什么是相對論?什么是湍流?我相信他對第一個問題有答案。”
最后,再舉個例子,他還收集瓶蓋,我們家大概有幾箱子各種各樣的瓶蓋,瓶蓋就是他的“原始積木”。他會用瓶蓋做拼搭、在地上做滑行,用瓶蓋模擬脫落,看瓶蓋轉動中的“向心”,已經觀察每一種瓶蓋的不同構造和設計。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更清晰了。
那么最后,我再跟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不起眼的“計算器”,從最簡單的計算器開始,到現在的圖形計算器,我們家大概經歷了幾代計算器的更迭,但是他始終沒有“玩厭煩”,并且從來沒有認為計算器是個工具而已,計算器就是一個非常好玩的“玩具”,在從小亂按數字的過程中,孩子是可以慢慢自己觀察到規律和變化的,也會去好奇計算器上的符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加加減減不同結果?為什么會有指數這種東西?這就是玩透了。
拿云小時候用的這個計算器
現在用的這個
于是,根據玩計算器心得,羅羅邀約拿云寫了一篇小文章。拿云寫完后,羅羅和我都覺得有“啟發”,但是真的不簡單,怕大家沒有耐心去看完。所以我在前面長篇大論去補充,為什么要鼓勵孩子去“玩”,且要打破“玩”的界限和刻板認知。我們不是只能帶著孩子去旅行才能看世界,我們在家里、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可以看“世界”,世界就在心里,在每一刻的日常中。通過白澤來看世界,也是方式之一《)》
一個塑料袋拿來放飛;
一個蘋果拿來觀察每一天的表皮變化;
一根頭發放大不同倍數的區別;
出門的時候,觀察一下楓樹的種子為什么像“美人魚尾巴”?動手把楓樹種子飛一飛,看看它在風中如何飄落?
在吃不同水果的時候,觀察一下每種水果的表面和結構,找一找不同水果的“打開密碼”,比如荔枝有一條中縫,比如椰子有一個孔,這些都是水果的“打開密碼”,全部都藏在看起來不學無術的“玩”里面。
如上所說,都應該成為孩子“玩”的主角,只在于,我們如何跟孩子傳達和引導“玩”究竟是件什么事情?
下面,就是拿云自己寫的,我們完全沒有修改一個字,以示尊重“小作者”。因為后臺識別數學公式問題,導出的格式會比較奇怪,不過不影響大家觀看。
從“玩”計算器到發現數字規律
如果在無聊的時候按計算器,輸入了下面的算式(假設初始ANS=0):
在不斷按下回車鍵后,你會發現由該算式得到的所有數字中,它們的個位包含了1~10中所有的數字。為何會這樣呢?
如果你曾經對計算器上的log( )感到好奇,而且發現
但而不是1.5,你是否會感到好奇?
你有沒有觀察過連續乘以3或7后的數字有何規律?考慮數列與數列,你有沒有發現在這兩個數列所產生的數中,它們的個位數永遠只有1、3、7、9?
你是否好奇過,存不存在一個自然數,使得
成立?在你無聊隨便按計算器時,是否想要探索數字運算的規律?
本文受限篇幅,或許只能解決一部分你可能會在計算器里發現的規律,但只要學會了基本的數學方法,你就可以在“亂按”計算器中對發現的規律進行證明或證偽,或許也可以通過一張紙、一支筆推導出屬于你自己的數字規律。
1、必要數學知識
要解決上面的問題,需要一些必需的數學知識。
【同余】
你或許見到過諸如的算式,看起來很“高級”,實際上卻十分簡單。回憶一下在小學階段學習過的數學知識,當我們初次接觸乘法時,我們學過
在書寫時我們會寫成類似
的形式。你或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算式,似乎就是在計算10除以3后剩余的余數. 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了同余。用數學語言表達,就是:
若,則
同余可以在很多時候簡化問題,例如遇到“的個位”這種問題,看似很難,但利用同余就可以快速化簡。 同余算式可以兩邊同時加上、減去、乘以一個數字,這些都可以很容易地證明. 下面簡要證明一下加法的情況。
如果
則,證明.
解:
2、解決問題
例1 如果是自然數(用數學語言表示為),不妨設
(為了簡便此處不討論是個位數的情況),如果(能被3整除),證明.
解:
3、發現問題
我們不能僅僅做解決問題的人,更要做發現問題、開創問題的人。(正如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數學部分強調的“四基四能”——要有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平凡的生活中,從互聯網上的數字“梗”,再到神奇的科學現象,都應該抽絲剝繭地揭開表象,發現數字與物質結構里的底層規律。
當我們遇到一個網絡梗、一個少見的現象、一個腦中的想法時,可以“慢下來”,思考思考,表現的背后,是什么?
舉一個例子,當你看到“”時,想到的是什么?對于我而言,當我看到它時,我便開始思考這個數字除了作為一個“梗”,還有什么別的特殊性質?于是我注意到這個數字有一個十分美妙的特點:
可拆分為 整數部分 和 小數部分,而恰好等于。恰好等于,這正好是由和組成的分數。
于是我就提出了如下問題:
[問題] 考慮如下丟番圖方程:
其中正整數 滿足約束條件: 且.
求滿足以上方程的正整數解.
其實,上面方程的唯一正整數解為
目前我已經知道了這個問題的證明過程,如果讀者感興趣的話,也可以自己試一試。另外可以試著探究這個問題(下面的方程是基于上面的問題一般化形成的):
[思考] 考慮如下丟番圖方程:
其中正整數 滿足約束條件: 且.
試探究滿足的其他約束條件。
有天晚上小七躺床上想起,那次拿云給他講有沒有最大數,以及無窮大這個知識點。于是我突發奇想邀請拿云來給咱公號孩子做分享。
拿云先給我講計算器的稿子,我說寫的很好,但真的看不懂。他給小七講到后面也是有理數無理數各種拓展,可畢竟是小朋友,他拿捏不準對方能聽懂到什么程度,用的是自己思考的方式去講述。
于是我又邀請拿云媽媽來補充,說說怎么帶孩子玩。可能很多人會說,拿云能玩成現在這樣,是因為他是天才。我不想講拿云的故事(那是人家的隱私,也不要私信問我他學校之類的信息),但我跟拿云媽媽也說,拿云如果不是生在她家,一定是另外一個樣子。拿云學齡前的養育難度超過公號絕大多數小朋友,這是我非常非常佩服拿云媽媽的點。拿云本身腦子基礎肯定不錯,但家庭的引導方式,才是他成長中更重要的一環。
天才可遇而不可求,每個人都不需要和別人去比高低,更不需要比結果。只要是能在自己本身基礎上,有更好的效果,就是非常完美的結果了。就像小七,我從沒指望他成為拿云那樣的孩子,但我也會參考拿云媽媽的分享和建議,帶他進行更多的拓展。
小周老師從六七年前一直在強調學齡前玩中學,學齡后理解中學,而拿云媽媽的這種玩,又是普通玩中學的進階。可能做不到拿云媽媽這樣,但是像小周老師說的那樣在日常的玩中學,甚至隨便爬高上下低的純玩,對孩子也是好的,尤其對腦子好。思維活躍的孩子,并不會局限于課堂學知識,哪怕是日常的一些細節,都能研究出很多原理,再進行拓展。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家孩子只會傻玩。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所展示出來的專注力,觀察力,記憶能力,規劃能力等都是非常寶貴的能力,更是綜合能力的一些體現。是需要我們家長去捕捉,且因勢利導的。
有個天生的好腦子固然幸運,但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懂得總結規律,分析判斷,不斷拔高自己的認知,人生才更容易有后勁。一日學一日功,一步步踏踏實實的走。可能,這就是這些年來,我越來越清晰的教育觀吧,你我共勉。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