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我是覺叔。
心理治療納入醫保,這個信號有點不尋常
深圳試點、安徽跟進,心理咨詢要能報銷了...這事兒聽起來挺好的,但仔細想想,是不是哪里不太對勁?
我記得前段時間突發奇想,覺得自己壓力大得不行,想去看看心理醫生。結果跑到本地四院,原本以為那里就是治療精神病的地方...結果傻眼了,全是人。焦慮抑郁科的號根本掛不上,排隊的人烏壓壓一片。
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什么。瞬間感覺自己好多了。
延伸來說,這政策背后透露的信號其實挺讓人細思極恐的。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提案說,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達24.6%,老年人抑郁癥狀占比26.4%...這數字,怎么說呢,大概意思就是每4個年輕人里就有1個抑郁?
做人不容易,中國人尤其如此。
現在的人到底怎么了?
你說奇怪不奇怪,以前的人吃不飽穿不暖,好像也沒聽說這么多心理問題。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反而...太難了!
我觀察身邊的朋友,基本上沒有不焦慮的。工作超10小時的人抑郁風險檢出率10.6%,焦慮風險15.8%...但這數據其實還是保守的吧?誰工作不超10小時?
延伸來說,現在這個社會信息量太大了。你每天刷手機接收的信息,估計比古代人一輩子接觸的都多。認知過載這個詞聽過嗎?有效認知留存率不足5%...意思就是你看了那么多,記住的沒幾個。
但大腦累啊。
罪魁禍首可能是這些
短視頻這東西...怎么說呢,就像電子榨菜。你明知道沒營養,但就是停不下來。深度閱讀能力在退化,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在迷失。
我們回到原來的話題。現在的人腦力勞動太多了,以前體力勞動累了睡一覺就好,現在這種心累...睡覺都解決不了。
替代性滿足這個詞很有意思。直播打賞、盲盒消費、朋友圈人設經營...大家都在試圖填補內心的空虛,結果越填越空。為什么?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方向錯了吧。
社交媒體讓每個人都活在別人的目光里。朋友圈要經營人設,微博要小心言論,就連發個自拍都要修圖半天...壓抑真實情感表達久了,不出問題才怪。
政策背后的無奈
心理治療費用一般100-1000元每小時,還得多次治療才見效...這成本,普通家庭確實承受不起。現在要納入醫保,說明什么?說明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到不得不解決的地步了。
目前全國只有大概10個省市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江蘇2022年率先執行,從"丙類"全自費調整為"乙類"部分報銷...這個進度,怎么說呢,有點慢但也能理解。
畢竟醫保池子就那么大。
延伸來說,這個政策其實是在釋放一個信號:心理疾病也是病。以前大家覺得心理問題就是"想太多","矯情",現在官方認可了,這是進步。
但同時也說明,這個社會的心理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正視的程度。
做人真的太難了。工作壓力、育兒焦慮、健康危機...每一樣都能把人壓垮。快節奏生活讓慢性疾病和心理問題頻發,人們對健康的擔憂在增加。
不同年齡段都有各自的痛苦。孩子有學習焦慮,大學生有就業壓力,上班族有職場PUA,老年人有孤獨感...近四分之一的老人感到孤獨,這個數字讓人心酸。
我們延伸來說,教師群體心理健康水平整體下降,醫生群體存在焦慮偏執問題...連這些本該幫助別人的職業都出現了問題,可見整個社會的心理狀態有多糟糕。
這個世界瘋的人是不是真的越來越多了?還是說,以前瘋了也沒人管,現在至少有政策關注了?
答案可能兩者都有吧。
不管怎么說,心理治療納入醫保這事兒,表面上是福利,實際上...可能是這個時代最無奈的進步了。
看到這里了,勞煩點個贊或者給個小紅星吧,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