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營到將近第六個年頭的時候,美團優選突然宣布退出全國18個虧損省份,僅保留廣東、浙江兩省業務,關閉區域包括上海、重慶、山東等核心市場,涉及超2000個縣市,這個突然之舉也引發網友熱議和不小的爭議。
而這距離3 月 29 日淘寶買菜下線,僅僅不到3個月的時間,本地社區團購的爭奪戰,似乎已經告一段落,剩下的多多買菜,好像也成了最終贏家。
淘菜菜2024年財報顯示,社區團購業務年虧損超50億元,成為阿里集團裁撤邊緣業務的重要原因。
目前本地團購市場第一名的多多買菜,一年成交額 2000 億元,但增長已接近天花板、仍處于盈虧平衡線。
第二名的美團優選一年成交額雖然也有1000 億元出頭,持續在減虧,但 2024 年以美團優選為代表的新業務仍虧損大約 50 億元,所以,如今關停虧損地區業務,也符合常理。
和電商打法有所不同的是,本地團購大多靠生鮮引流,占比超60%,但毛利率僅 3-8%,所以需要靠平均毛利達25%日用品的進行反哺。
不過,絕大部分消費者都因低價生鮮而來,在日用品的需求方面,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所以也就形成 “補貼依賴-虧損擴大” 死循環。比如,美團優選在江蘇試點取消生鮮補貼后,周訂單就暴跌了 40%。
而作為服務終端消費正用戶的團長,歷史數據曾經表明,超過 50% 的團長同時入駐3個以上平臺,這也就意味著,在平臺層面的競爭廝殺,對于終端渠道和流量的掌控者——團長來說,不過都是利潤微薄的謀生來源而已,說白了,只要能掙錢,團長才不管平臺是不是虧損,互相之間是不是競爭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像阿里、美團這樣的巨頭紛紛退出,社區團購模式的潰退并非需求消失,2024 年我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已突破 8000 億元,而資本催熟的平臺偽規模經濟的破產,并非說明這個市場已經沒落。
當資本巨頭用外賣邏輯做生鮮,忽視農產品 非標、易腐等特性,誤把補貼當粘性,用戶價格敏感度高達90%的時候,各個平臺并未能像真正的社區運營者那樣深耕 “社區人情”,僅僅絕大部分是簡單的商品運輸和交易。
未來,本地社區團購市場,將形成 “拼多多+區域諸侯” 一大多小的格局,行業毛利率也會長期維持在 5-10%的微利狀態,只有徹底告別暴利的幻想,真正的贏家或許是那些把小區里、街邊的菜販變為合伙人的本地化平臺,重歸社區零售強調服務而非產品的本質,終究是信任經濟,而非流量經濟。(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