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宇年度活動回顧:| | |
即將召開:
2025年6月24日,眼科手術機器人公司ForSight Robotics宣布完成1.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億)B輪融資,由Eclipse Ventures領投,多家老股東與戰略投資方參與。本輪融資將用于推進其核心平臺——ORYOM?眼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并加速面向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等適應癥的技術拓展。自成立以來,公司累計融資額已達1.95億美元。
在全球眼科醫生供給持續下降、視力損傷人群不斷擴大的背景下,該公司試圖通過機器人手術路徑,為精細眼科術式提供結構性替代方案。
# 眼科術式的精度困境
全球目前有超過6億白內障患者,每年接受手術者僅約3000萬人。即使在資源最豐富的美國,每年手術量亦僅為400萬例。與此同時,全球平均每百萬人僅有31.7名眼科醫生,白內障手術醫生僅14.1人;預計到2035年,醫生數量將減少12%,而需求將增加24%。
眼科手術的核心挑戰在于亞毫米級操作精度、高重復性流程要求與高度依賴術者技巧的結構特征。以白內障手術為例,其操作區域通常局限于5毫米以內,囊膜厚度僅約4–6微米,在術中需避免撕裂囊袋、損傷角膜內皮或牽扯虹膜,同時完成晶狀體移除與人工晶體(IOL)精準植入。手術步驟包括角膜微切口建立、連續環形囊膜撕除(CCC)、晶狀體核劈裂、皮質清除及IOL注入等,每一步均需手與眼高度協同。
盡管整臺手術的平均用時為10–15分鐘,其所要求的手術穩定性卻極高。醫生需在顯微鏡下持續保持姿態,控制顯微操作工具在極小空間中運動,同時對組織反應做出瞬時判斷。這種環境下的常見變量包括:手部生理性微顫、術中疲勞累積影響、器械角度細微偏差等,均可能引發后囊破裂、IOL偏位或角膜內皮受損等并發癥。
此外,即便在經驗豐富的術者之間,手術路徑在切口位置、囊膜撕除范圍、超聲能量分配與晶體注入速度上也存在差異,導致術后屈光誤差、視覺質量波動等問題,成為阻礙術式進一步標準化與一致性優化的結構性障礙。這些難以規避的人為變量,正是白內障手術自動化探索的技術靶點所在。
# 從動物模型走向臨床:ORYOM?的術式路徑
ORYOM?平臺(“日光”之意)為全球首個基于人工智能的眼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由微型機器人、AI算法、計算機視覺與術中成像系統組成。自2022年起,該系統已在豬眼模型上完成多階段術式驗證,由24位醫生主導,累計完成數百例完整白內障手術。關鍵步驟包括:
角膜切口與囊膜撕除:平臺支持5毫米以內的精細入路建立,并完成連續環形囊膜撕除(capsulorhexis);
晶狀體劈核與超聲乳化:通過14自由度的機器人手臂,實現核分割與穩定灌注抽吸系統控制,模擬傳統phaco路徑;
皮質清除與囊袋保持:系統支持高分辨率結構識別,完成殘余皮質處理;
人工晶體植入與囊袋定中心:結合術中光學相干斷層掃描(iOCT),實現IOL植入與居中控制。
在2024年ASCRS年會中,大衛·張博士展示了機器人在豬眼中完整執行上述流程的視頻記錄,進一步證明平臺的術式整合能力。試驗數據顯示,30只眼球中無后囊破裂事件,IOL偏位率低,平均手術時間277秒(±42秒),并發癥評分低于1.0。
與其他術式機器人不同,ORYOM?平臺并非通用系統改造而來,而是為眼球結構定制。平臺的自由度設計與空間路徑規劃支持其進入眼球前段與后段區域,在技術層面上具備向青光眼和視網膜術式擴展的潛力。
對于青光眼術式,如小梁切除、引流裝置植入,其空間需求雖小,但對切削路徑與力控極為敏感;而對于后段術式,如玻璃體切除、黃斑膜剝離,平臺需支持穩定視網膜表面操作與快速反應機制。目前平臺已在豬眼模型中測試視網膜區域的操作可達性,是否能通過成像系統擴展至該類手術,將在后續試驗中驗證。
# 微創介入的控制系統:機器人如何感知與響應
ORYOM?平臺采用主從式控制結構,醫生通過6米外的遠程操控臺,使用手柄操控微機械臂動作。微機械臂具備14自由度,支持亞毫米級操作精度,可模擬術者手部動作并消除震顫。
成像系統由術中iOCT與立體顯微成像組成,實時回傳角膜、晶狀體、囊袋等多層組織信息。
AI算法基于成像數據構建術中3D結構模型,預測組織邊界并自動生成安全路徑,輔助醫生在界面上實時決策。平臺支持半自動路徑規劃,但關鍵步驟均需醫生確認后執行。
在皮質清除與IOL植入階段,系統提供動態圖像引導,醫生可通過圖形用戶界面進行微調。當檢測到晶狀體碎片殘留或后囊形態異常時,醫生可即時暫停自動路徑并手動干預。文獻指出,該系統尚未集成完整觸覺反饋機制,但圖像數據輔助下的精度已覆蓋傳統經驗判斷范疇。
# 臨床路徑與監管準備
ForSight Robotics已于2024年獲得ISO 13485認證,具備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資質。公司預計于2025年啟動首次人體臨床試驗,定位為可行性試驗,用以驗證平臺在白內障術中的安全性與初步效果。目前試驗設計尚未公布,但業內推測將涵蓋10–30例患者,試驗國家可能包括以色列、美國與英國。
試驗目標除完成基本術式操作外,還將評估后囊完整性、術后IOL居中率、術中虹膜損傷評分等關鍵指標,以形成FDA與CE路徑的注冊數據基礎。若試驗順利,公司預計于2026年獲得監管初步批準,并于2027年前后開始商業化部署。
# “術式可編程化”的可能性
眼科術式對“標準化”要求極高,醫生在操作路徑、切口位置、器械角度方面的差異可直接影響屈光結果與并發癥發生率。ForSight嘗試以機器人路徑編程方式,定義“最優術式動作序列”,將經驗變量化、路徑模型化,并以此為基礎訓練AI系統。
機器人執行過程中不斷采集操作與組織反應數據,通過術后分析模型反向優化路徑參數。在長期目標上,公司提出將開發部分自主執行模塊,減少對醫生操作技能的依賴,使手術進入“結構性安全”層級。這一策略尚未進入人體驗證階段,但已在動物實驗中初步構建算法框架。
# 手術機器人的“眼科空白”與技術路徑選擇
過去二十年間,機器人手術在泌尿外科、胃腸外科與骨科等領域迅速普及,但眼科長期缺席。主要原因包括術野極小、操作路徑狹窄、成像系統要求極高,且傳統人手術式已具有極高效率。
ORYOM?平臺的獨特之處在于,非試圖“延伸”傳統機器人的路徑,而是針對眼科術式本身重新設計了感知系統與操作機制。其空間路徑最短僅數毫米,且通過AI輔助執行高一致性動作,使其在角膜撕囊、IOL定位等核心步驟上形成機器人優勢。
目前行業中并無同類系統進入人體試驗階段,ForSight或將成為眼科術式機器人化的首位進入者。
歡迎企業積極參與思宇組織的大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