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觀測宇宙,直徑930億光年,包含2萬億個星系、10^20顆恒星,宛如一個浩瀚的“星際海洋”。但這只是我們能看到的部分,宇宙的邊界之外還有什么?
是無盡的虛空、平行宇宙,還是完全超乎想象的存在?
可觀測宇宙是指以地球為中心,光在宇宙年齡(138億年)內能到達我們的范圍,其直徑930億光年,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
- 光速有限:光速每秒299,792,458米,宇宙138億歲,光應傳播276億光年,但暗能量加速膨脹,使空間本身拉伸,視界擴大至930億光年。
- 宇宙微波背景(CMB):CMB是138億年前大爆炸的“余輝”,位于可觀測宇宙邊緣,標志著我們能看到的最遠點。
- 因果邊界:光子從更遠處尚未到達,稱為“光錐”,限制了我們的觀測。
可觀測宇宙之外的“宇宙”可能存在,但其性質是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首先是無限宇宙理論,它認為整個宇宙可能是無限大的,超出演光錐的區域仍包含星系、恒星和暗物質,與可觀測部分類似,只是我們永遠看不到,2023年劍橋大學研究表明,宇宙學原理(大尺度均勻性)支持無限宇宙,物質分布可能延續無窮。
或者宇宙可能有限但無明確邊界,類似球面(三維超球面),你一直走卻回到起點,雖然2024年暗能量調查分析CMB,找不到有限宇宙的“重復圖案”,但未完全排除此可能。
量子力學認為,可觀測宇宙可能只是眾多“泡泡宇宙”之一,每個有不同物理常數,最開始的暴脹可能生成無數子宇宙,彼此無法觀測。
目前看來,光速是阻擋我們探測全宇宙的最大障礙。
光從930億光年外出發,需超138億年到達地球,但膨脹使距離不斷拉大,遠處的光永遠追不上,暗能量占宇宙能量68%,使空間膨脹加速,2024年DES數據顯示,膨脹率(哈勃常數)為73.4 km/s/Mpc,遠方星系以超光速遠離(因空間伸展,非物體運動)。
還有就是大爆炸后38萬年,宇宙才透明,之前的光子被等離子體散射,所以我們無法看到更早或更遠的信號。
雖然直接觀測宇宙之外幾乎不可能,但間接方法還是提供了線索:2025年歐洲普朗克衛星(Planck)后續分析,尋找宇宙曲率或多宇宙的“碰撞痕跡”,2023年發現的CMB“冷斑”(可能與“宇宙空洞”相關)或暗示其他宇宙的引力影響。
弦理論和量子引力可能重新定義“空間”與“時間”,推測邊界外的狀態。2025年《Physical Review D》提出,高維空間可能連接不同宇宙。
只不過對現階段的人類文明來說,宇宙的范圍是意義不大的,腳下的地球和太陽系才是未來的主舞臺,光是開發太陽系可能就要數千年時間,在此期間對于宇宙的研究,都只是宇宙考古學而已,因為在光速限制下,我們看得越遠,距離宇宙大爆炸就越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