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王國充滿了捕獵者,其中一些捕獵者是“武力爆棚”的非凡殺手,比如老虎、獅子和鯊魚。
然而,不同的動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捕捉到獵物,于是,動物王國也就有很多標準可以定義“誰是最好的捕獵者”。所以,哪種動物有資格獲得“最佳獵手”的榮譽呢?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涉及到了一些有趣的生物學知識。
被忽略的捕獵高手
衡量動物狩獵能力的一個最常用的標準是“捕獲率”——動物在所有捕獵嘗試中能夠成功捕獲一餐的概率。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心目中那些強大的捕獵者,比如老虎、獅子和狼,其實表現得很一般。老虎是森林里的“獨行俠”,它們向獵物動手時,“捕獲率”僅有可憐的10%。所以,老虎如果感覺到自己的獵物已經對危險有了警覺,它們就可能“不發威”而放棄捕獵。草原上的獅子合作捕獵,“捕獲率”也只有30%,它們為了不浪費體力,面對獵物通常也會選擇“謀定而后動”。
相對被我們忽略的蜻蜓,反而是“捕獲率”最高的捕獵者。這些長著強壯咀嚼式口器的飛行昆蟲,連同它們的近親食蟲虻,向獵物出擊時擁有高達97%的“捕獲率”,它們一天可以輕松捕捉數百只蚊子。
蜻蜓的成功源自于它們非凡的視覺。在幾乎360度視野的復眼視覺加持下,蜻蜓的大腦能夠極快地處理感官信息,讓蜻蜓能夠預測獵物的移動方向。同時,蜻蜓擁有強大的飛行能力,它們可以獨立扇動前翅和后翅,甚至可以向后倒退著飛,這使得獵物一旦被鎖定,就很難逃脫。
可以省力,可以適應,也可以花哨我們也可以用其他的標準評價動物的捕獵能力。
動物王國中的捕獵者,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主動追逐和攻擊獵物的捕獵者;以及“守株待兔”的捕獵者——它們靜靜地待著,依靠耐心等來一頓頓美餐。如果考慮捕獵行為的“付出回報比”,“等待者”無疑更節省力氣,收益率也更高。那么,動物王國中最高明的“等待者”是誰呢?不是蜘蛛——織網很辛苦的,而是貪吃的大蟒蛇。這些蛇類中的大胃王最喜歡盤在一個地方等啊等,當等到合適的獵物碰巧路過時,它們會纏住獵物并將其吞食。
如果你看重動物開枝散葉、占據地盤的能力,那么可以將動物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作為標準。如此一來,那些棲息地擴展到全世界范圍的雜食性動物將贏得“最佳捕獵者”的桂冠,比如螞蟻、老鼠、蜥蜴和烏鴉。另外,郊狼和狐貍也會是贏家,它們非常善于利用周圍的食物資源,在草原、森林、雪山、人類城鎮等大多數棲息地都能茁壯成長。
另外,還有一些動物的捕獵方式非常新奇和花哨,你不得不承認,它們的捕獵能力非常出色。
射水魚——喜歡在東南亞紅樹林中穿梭的熱帶魚——在水下可以判斷出自己和一只棲息在樹葉上的昆蟲之間的距離,然后噴出具有殺傷力的高壓水流,將獵物擊倒。在65厘米的距離內,射水魚命中目標的準確率幾乎為100%。電鰻——罕有的以電力攻擊而聞名的南美魚,在捕食小魚時會游到魚群附近,釋放出一陣一陣的向外擴散的電脈沖,將小魚電暈。面對較大的獵物時,電鰻又會先用身子緊緊纏住獵物的身體,然后以更高的頻率釋放出高壓電脈沖。事實證明,一條半米長的電鰻可以輕易干掉一個成年人,而一條1米長的電鰻在數秒鐘內就可以殺死一條2米長的鱷魚。
誰是最糟糕的捕獵者?
那么最糟糕的捕獵者又會是哪種動物呢?其實,這是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嚴格來說,每一個狩獵的物種其實都是成功的,因為它們已經能夠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作為一個種群存活下來。
不過,單就古怪程度而言,科學家或許會把“票”投給狼獾。
身為“鼬科第一猛獸”,狼獾個個身強體壯、皮糙肉厚,它們具備成為出色捕獵者的潛力。然而,狼獾卻喜歡以食腐為生。每當遇到腐肉,即使面對鬣狗、狼和棕熊,狼獾也會勇往直前,大打出手,搶奪食物。只有在少數時候,狼獾才意識到自己也是兇猛的食肉動物,應該主動捕獵,但它們的捕獵方式非常笨拙,令人哭笑不得。面對獵物,狼獾不會直接追逐,更不會悄悄偷襲,它們會跑到獵物附近,用嘈雜的尖叫聲驚嚇獵物,似乎是想讓對方“嚇尿”而不抵抗。如果這樣能成功,那就很酷,但顯然,狼獾往往會把獵物嚇跑,只能空手而歸。
或許,狼獾在和其他動物搶奪尸體時,早已養成了虛張聲勢的習慣,卻忘記了捕獵者應該具備的那些基本功。但腐肉(對狼獾而言)已經很美味了,誰還會為了捕獵而費盡心思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