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strong>
洪森(1985年-2025年)長期執掌柬埔寨,一權獨大,導致周圍都是奉迎的小人,吹捧的聲音多了,人就會狂,人狂必有災殃。
這次柬泰沖突的導火線就是洪森自以為可以在泰國政府、軍隊、王室之間縱橫 捭闔,以為自己是諸葛亮能“ 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然而夢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洪森不明白,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階層都不喜歡別國指手畫腳,尤其是一個遠弱于自己的小國。
泰國高層面對外力介入,迅速擱置內部分歧,一致對柬采取軍事行動。
7月21日-25日,柏威夏寺地區爆發激戰。
泰軍憑借F-16戰機、集束炸彈及美制坦克優勢,迫使兵微將寡、裝備有代差的柬軍后撤。
面對懸殊軍力,首相洪瑪奈(洪森之子)緊急致信聯合國安理會,點名懇請美法調停。
美法遠在天邊,而且泰國是美國“非北約重要盟友”,法國又是昔日殖民者,為何柬方仍寄望于二者?
且看下文分析。
一,法國是柬埔寨的前宗主國,有著極深的聯系。
柬埔寨現有領土中相當部分源自法國殖民時期對泰國的領土獲取。
1904年,法國利用泰國內憂外患之機,將暹羅(泰國)部分省份劃入法屬柬埔寨,并繪制邊界地圖。
這份“法國地圖”成為1962年及2013年國際法院兩次判定柏威夏寺歸屬柬埔寨的關鍵證據。換言之,在核心爭議點——柏威夏寺歸屬上,柬埔寨的法理依據源于法國。
因此,請法國出面,等于在道義與法律上確立依據,既彰顯判例正當性,亦能在輿論場削弱泰國“非法占據”的話術空間。
(2025年6月馬克龍會見瑪奈)
法國與柬埔寨存在持續的文化與語言紐帶。
柬埔寨1953年和平獨立后,并未全面“去法化”。至今全國仍有10萬名在校法語學習者,并加入法語國家組織(OIF);法國開發署(AFD)的援助額度長期居西方之首。法國對吳哥窟、巴方寺等遺址的持續修復,也為其在柬精英層贏得文化資本。盡管殖民歷史復雜,但法國的“軟實力”猶存,為其成為“可被信任的調停者”提供了情感與技術雙重支撐。
二,泰國從力量上碾壓柬埔寨,已經拒絕中美及聯合國調停。
1,綜合實力泰國碾壓柬埔寨,因此拒絕斡旋。
2024 年泰國軍費 57.3 億美元,是柬埔寨 13 億美元的 4.4 倍;現役兵力之比約 3:1;泰國擁有 112 架戰斗機,柬方則“零戰機”。客觀實力懸殊,使曼谷更愿“一對一”談判,以優勢姿態逼對方讓步;它拒絕中、美、馬來西亞等調停并不意外。
2,柬埔寨被迫實行“多層防御”的戰略。
軍力被碾壓、泰國又不肯多邊協商,柬埔寨只能走“多層防御”路線:
? 第一層——法律:把集束炸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與國際法院判決捆綁,制造“弱者法理優勢”;
? 第二層——外交:引入大國與國際組織,迫使泰國從“單邊算賬”轉向“多邊受審”;
? 第三層——情感:借法國殖民圖紙與文化紐帶,強化國際同情;同時利用美國“盟友調盟友”的尷尬,牽制泰國的下一步行動。
三,美國在東南亞有自己的戰略企圖
美泰關系裂隙:泰國雖是美“非北約重要盟友”,但美國當前戰略重心在臺海與南海,無意為一寺廟直接干預。且泰使用集束炸彈、威脅世界遺產的行為違背“政治正確”,使美難以公開支持。柬借機拉美入局,可迫使泰國顧忌盟友態度而克制行動。
柬美關系轉暖:洪瑪奈上臺后推進與美高層互動,美方放寬部分簽證制裁并擴大教育合作。這為求援創造外交條件,也使柬可于中美間博弈謀利。
四,法國有殖民者的宗主國情節,也有利益。
1,“宗主國責任—遺產保護—人權價值”三合一
法國在柬的國家形象早已從單純殖民者轉型為“文化守護者”。吳哥窟修復、法語教育、氣候融資等項目讓法、柬關系兼具象征與實利。巴黎若能促成停火,不僅兌現“歷史責任”,也能增強其在印太的戰略能見度,對沖歐盟對東南亞影響力不足的尷尬。
2,歐盟是一個強大的經濟,政治體。
法國若代表歐盟斡旋,可附帶貿易、投資優惠,對泰國亦具吸引力——尤其在泰中高鐵、東部經濟走廊等項目遭遇融資瓶頸之際,泰國有動力聽取來自布魯塞爾的“綿里藏針”。
五、東大—東盟—泰柬三角。
東大是柬埔寨頭號投資國和最大援助方,但柬并未優先請求東大調停,一方面是避免沖突被簡化為“親華傀儡 vs. 美泰同盟”的大國代理人敘事;
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中立法國+盟友美國”組合,制造泰國在不同價值體系間的多重壓力。對東大而言,樂見法、美分擔調停成本,自己則保持“勸和”姿態與東盟整體穩定的塑造者角色。
七、結論:弱國求生必須有外交。
面對泰國拒絕對話(已回絕中美及聯合國調停)與軍力碾壓,柬被迫實施三層防御策略:
法律層:捆綁集束炸彈禁令、世界遺產保護與國際法院裁決,塑造“法理受害者”形象;
外交層:引入大國與多邊機制,扭轉泰國“單邊施壓”態勢;
情感層:借法國歷史紐帶喚起國際同情,利用美泰同盟矛盾牽制泰行動。
對柬埔寨而言,局勢哪怕不能徹底逆轉,爭取?;?、維護柏威夏寺“法理坐標”也屬現實目標。至于美國與法國為何愿意“接盤”,除人權與文化遺產的輿論驅動外,更重要的是二者都亟需在東南亞“刷存在感”——華盛頓為了印太戰略,巴黎為了歐盟印太路線圖。泰國縱有軍事優勢,也必須計及盟友立場、國際觀感與旅游經濟的軟肋。
因此,“向美法求助”不是情感或親疏問題,而是柬埔寨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體系中所能打出的一副相對高分的“組合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