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贊賞!
作者:毅品文團隊毅叔,歡迎轉發!
最近中東的劇情,比最精彩的美劇還讓人上頭。
美國說自己贏了,因為炸了伊朗的核設施;以色列也說自己贏了,達到了戰略目的;伊朗呢,則宣稱成功頂住了美國的進攻,逼得敵人停火。一套操作下來,大戲落幕,神奇的一幕出現了:沖突三方,都興高采烈地宣布,自己取得了“偉大勝利”。這種“人人都是勝利者”的戲碼,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感覺有點懵?別急,我們一層一層剝開這個“勝利”的洋蔥,看看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以色列的“勝利”:一場完美的“肌肉秀”
以色列的勝利宣言,簡單直接,就像一份漂亮的PPT戰報。
他們的邏輯很清晰:
以色列突襲伊朗,使用暗殺手段打掉了伊朗大量軍政高層還有大批核相關的科學家。之后使用空軍在伊朗上空如入無人之境,其裝備的F-35隱形戰機可以說想打誰就能打誰,伊朗對此毫無辦法。
從戰術上看,以色列確實得分。它用最小的代價,達成了“定點清除”和“秀肌肉”的雙重目標,還把一場可能失控的戰爭,拉回了自己熟悉的“可控沖突”節奏里。如今以色列宣稱自己達到了戰略目標,從先發動攻擊且未遭受毀滅性反擊這一點來看,以色列覺得自己在這場沖突中占據了上風,故而宣告勝利。
伊朗的“勝利”:掀桌子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如果說以色列的勝利是“技術分”,那伊朗的勝利,就是“勇氣分”和“戰略分”。
伊朗的勝利宣言,聽起來有點阿三一脈傳下來的“雅利安贏學”的味道,但細想一下,比阿三的贏學還是多了不少事實基礎。
伊朗官方和媒體的宣傳核心是:“我們,第一次,從自己的領土上,直接打擊了猶太復國主義實體!”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過去幾十年,伊朗都是通過在黎巴嫩、敘利亞、也門的“代理人”和以色列周旋。而這一次,是“本體”下場,直接對決。
這就像兩個宿敵,之前一直在小弟層面約架,突然有一天,其中一個大哥親自下場,雖然沒把對方打趴下,但這個“敢于亮劍”的姿態本身,就徹底改變了游戲規則。
打破禁忌,重塑威懾:伊朗用幾百枚導彈(哪怕大部分沒打中什么重要設施)告訴中東乃至全世界:別惹我,我真敢掀桌子。這種戰略威懾的建立,遠比一兩座被摧毀的軍事設施更有價值。
成本核算,效益顯著:有軍事分析指出,伊朗這次攻擊所使用的無人機和導彈,總成本可能在幾千萬美元級別。而以色列及其盟友為了實現“99%的攔截”,一晚上就燒掉了超過10億美元。這種“你用10塊錢的彈弓,逼我用1000塊的激光炮來防”的消耗戰,讓伊朗在經濟上找到了“不對稱作戰”的快感。
凝聚民心,振奮盟友:對于國內民眾和“抵抗軸心”的小兄弟們來說,這場“復仇”無論戰果如何,都是一次巨大的精神鼓舞。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公開贊揚軍方“展現了伊朗的力量”,社交媒體上充滿了民眾慶祝的畫面。
所以,伊朗的勝利,不在于摧毀了多少目標,而在于它成功地執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直接打擊”,并且己方的核設施并未被摧毀。它要的,是改變“以色列可以隨意打我,而我不敢還手”的舊印象。從這個角度看,伊朗也“贏”了。
美國:以 “摧毀核設施” 宣告 “勝利”
美國總統特朗普用B2轟炸機炸了伊朗的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然后和伊朗互相演了一波,迅速聲明在他的調停之下,以色列和伊朗同意停火。
對懂王來說,這可謂大贏特贏,既打了伊朗,還沒遭受伊朗真正的報復,而且伊朗還聽他的話不繼續打下去了,這也是保護了以色列,因此這對懂王內外都很是加分。
當然之后伊朗表示核設施沒啥大問題,核材料早就被轉移的事,就被懂王無視了,問就是“Fake News”。
為什么都能贏?一場沒有終場哨的比賽
為什么現代沖突越來越容易出現“全員勝利”的奇觀?
這背后,是戰爭形態和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
我們可以拿晚清作個對比。甲午戰爭,大清朝在國內的宣傳里也是一路“捷報頻傳”,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但為什么最后瞞不住?因為一紙《馬關條約》簽下來,割地、賠款,白紙黑字,真金白銀,這是無法用“精神勝利”來掩蓋的鐵證。
而現在的沖突,更像一場沒有終場哨、也沒有裁判的“表演賽”。
戰爭不打透,就沒有真輸家:無論是印巴沖突,還是這次的伊以沖突,都呈現出典型的“高烈度、短時間、有限目標”特征。大家心里都有一條紅線:避免引發毀天滅地、讓全球經濟跟著陪葬的全面戰爭。沖突消息一出,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突破90美元,全球市場都捏著一把汗。這種投鼠忌器的心理,使得戰爭往往在“見血”之后就迅速降溫,根本打不到一方徹底認輸、簽署城下之盟的程度。
沒有“戰敗條約”,就沒有“戰敗國”:既然沒有打到一方投降,自然也就不存在割地賠款的“戰敗條約”。沒有這種無法辯駁的“失敗憑證”,就為各自的“勝利敘事”留下了巨大的創作空間。以色列可以夸耀自己的科技,伊朗可以吹噓自己的膽魄,大家都有可以向國民交代的“勝利果實”。
輿論場即戰場,話語權也是戰斗力:在社交媒體時代,戰爭的勝負,一半在戰場上,另一半在輿論場上。誰能更好地講述自己的“勝利故事”,誰就能在心理和民心上占據上風。這本身就是現代“混合戰爭”的一部分。
說到底,這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紅利”吧。全球化的深度捆綁,讓大國之間形成了恐怖的平衡。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試探”,用“可控的沖突”來表達憤怒、宣示力量,但又默契地避免讓火藥桶真正爆炸。
最后誰贏了?
首先談談以色列,以色列看似殺了伊朗很多重要人物,炸了伊朗不少設施,給伊朗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過這些損失基本上都是戰術上的。以色列完全沒達成襲擊伊朗前制定的戰略目標,那就是顛覆伊朗目前的體制,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能力。并且從長遠看,以色列有大輸的可能。如果伊朗在這次打擊之下能痛定思痛,完善自己的軍事力量,甚至橫下一條心真的把核彈給搞出來,以色列未來就很不樂觀了。
其次說說伊朗,伊朗這次可以說很丟臉,被以色列和美國打得很慘,雖然努力還手,但對敵人造成的損失不成比例。不過伊朗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以色列的所謂全球最強的導彈防御網純屬宣傳,別說更先進的導彈,就連伊朗的老爺貨都攔不太住。伊朗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大家都清楚,內部問題遠大于外部問題。如果伊朗這次被羞辱之后能痛定思痛,能清洗內部奸細,學會抱大腿,好好地認一個靠譜的大哥,然后引進一套真正先進的武器裝備體系,那么伊朗未來一定會贏。不過伊朗真的能做到嗎?毅叔還是比較懷疑。如果伊朗無法擺脫目前體制上的弊病,未來指不定一場顏革就被干掉了,那真是大輸特輸。
最后再聊聊美國,特朗普這回算是露臉了,聲東擊西打了伊朗不說,還跟伊朗演了一波雙簧,現在伊朗特別配合特朗普演戲。美國丟完炸彈之后,伊朗先是說核設施根本沒事,結果特朗普在媒體上發飆之后,伊朗外交部立馬改口,說核設施“嚴重受損”。這讓特朗普狠狠地裝了一回,可以說是贏麻了。不過目前主流輿論認為,特朗普搞得這波所謂停火長不了。內塔尼亞胡為了維系自己的權位,不讓政敵抓自己入獄,遲早還會挑起對伊朗的戰火,到時候特朗普將面臨一個極為尷尬的局面。
事實上最大的贏家是誰,毅叔在之前的文章中早就寫了,那就是中國。
伊朗如今面對以色列的F35毫無還手之力,只要伊朗想擺脫這種局面,那就只能外購先進的武器裝備,而目前能賣對付F35的裝備的國家只有一個,可以說伊朗別無選擇。當然,成體系的裝備能不能賣,能賣給誰這是中國要深思的,伊朗如果不下定決心交投名狀,中國也不會把先進裝備交給一個不被信任的國家。
伊以沖突,美國旗幟鮮明地幫以色列打伊朗,雖然中東阿拉伯國家對伊朗也不待見,但以色列對加沙種族清洗,又打同為伊斯蘭國家的伊朗,中東諸國顯然也不樂見。他們只會更加深與中國的關系,希望用中國來制衡以色列和美國,這對中國在中東的發展顯然是有好處的。
事實上之前文章的分析就很清楚,不論伊朗贏不贏,中國一定是贏家,就看能贏多少而已。
一場驚心動魄的軍事對抗,最終演變成了一場異口同聲的“勝利大合唱”。這到底是人類走向理性和克制的進步,還是一場更大風暴來臨前,危險的序曲?
這或許才是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最該思考的問題。喜歡本文的朋友還請多多分享轉發,大家有什么有趣見解,歡迎訂閱本號并在下方留言討論!(本文為毅叔說世界系列,感興趣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毅叔說世界系列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