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即時零售,說白了,一個字:快。
誰送得更快,誰更有優勢。前幾天,我們還在聊幾家巨頭在外賣市場上的較量,沒想到昨天,華爾街新聞就爆出消息:拼多多也要進場了。
01
拼多多為什么要搞即時零售?因為這步棋,不走不行。
你想,拼多多核心品類是什么?生鮮、快消品、白牌商品——紙巾、米面油、日用品這些。結果呢?美團閃購、京東秒送等平臺,已經開始搶它的飯碗了。
美團閃購日訂單突破1800萬單,主打白牌商品。像紙巾、清潔劑、糧油這些,本來是拼多多的地盤,現在人家直接分流走了。
一個用戶以前在拼多多買這些東西,價格便宜還能拼單;但現在他打開美團外賣,一搜也能買到,價格差不多,半小時就能送到家。那他還干嘛去用拼多多?
美團靠外賣高頻導流到閃購,形成“吃飯+買東西”一起搞定的閉環,這樣,拼多多囤貨型消費模式,就被慢慢邊緣化了。
再看京東,一樣狠。秒送日訂單都到2500萬單了,主打品質外賣+即時配送,背后還有供應鏈撐著。3C、家電、商超這些高毛利商品,它都能覆蓋。
阿里這邊更絕,生態打法。
餓了么整合進淘寶之后,運力一下子上來,訂單量已經是美團閃購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天貓的品牌商品池,可以實現“遠場+近場”的聯動,拼多多原來引以為豪的低價優勢,在時效面前顯得有點乏力了。
我查了下宏觀數據:2024年非餐類即時零售市場里,美團閃購的市占率從33%漲到了45%,餓了么反而從23%掉到了21%,京東到家一直在5%左右沒動過。
所以你看,拼多多要再不上車,真的要被甩下車。
當然,它這邊增長也開始見頂了,2025年Q1凈利潤暴跌了47%,活躍用戶快到9億了,幾乎摸到天花板。下沉市場的增速只有19%,比抖音差遠了(抖音是48%)。
多多買菜雖然成交額也有兩千多億,但毛利不到10%,而且還是“次日自提”這種老模式,已經被美團優選、淘寶閃購的“小時達”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Temu那邊也不太行,海外虧損率達到9%,還在燒錢,指望它回血一時半會兒也做不到;所以,這時,拼多多必須找一個能產生現金流的新業務。而這個希望,就是即時零售。
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拼多多也在卡位。
2023年整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已經有6500億了,每年增長29%,預計到2030年能突破2萬億;美團閃購、淘寶閃購的訂單增長速度,是傳統電商的三倍都不止。
什么概念?夸張一點說,即時零售用戶月均復購率是傳統電商的兩倍,而且“30分鐘達”正在從生鮮擴展到全品類,拼多多不跟進,就等于放棄了新一代消費者的心智。
所以這次入局,既防守,也是進攻;防,為了防止美團閃購繼續侵蝕主站用戶;攻,想用“低價+即時達”的組合拳,重新定義這個行業。
成功了,拼多多打開了第二增長曲線;失敗了,很可能變成一個“只屬于下沉市場的APP”,失去主流消費者的關注。
02
既然決定all-in即時零售,它為啥偏偏不碰外賣?我覺得,不是不想做,是這事兒太難了。
現在外賣市場是個啥格局?美團、餓了么、京東三家幾乎把整個盤子給瓜分干凈了。他們不僅有商家資源、配送體系,還有用戶習慣,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生態。
拼多多要硬擠進去,得同時打破三道墻。哪三道?
第一道,商家資源的壟斷。
美團、餓了么已經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餐飲店,抽傭率也穩定在10%-25%之間。這些商家也不是說換平臺就換的,遷移成本太高了。
你想,拼多多想吸引商家入駐,就得靠補貼砸錢,但餐飲商家對平臺忠誠度特別低,誰給補貼多我就上誰家。問題是,這種打法長期玩不起。
第二道,是配送網絡的護城河。
外賣講究快,熱飯熱菜要15分鐘內送到,美團那邊有幾百萬騎手,餓了么每天也能調度好幾千萬單,這種規模的運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建起來的,而拼多多這邊,目前主要依賴第三方配送。
比如:
閃送、順豐同城。但在午高峰、晚高峰這種訂單爆發期,這些平臺的運力根本不夠用,或跟拼多多的需求錯配,履約穩定性沒法保證。
第三道,是用戶心智的固化。美團訂正餐、餓了么買下午茶、京東外賣主打品質,拼多多用戶畫像是三線以下城市、價格敏感型人群,和外賣主力用戶群不太重合,轉化起來難度非常大。
所以,我覺得與其硬剛,不如先從擅長地方切入。
拼多多為什么選生鮮、快消品、白牌商品這些品類?因為它手里本來就有底牌。
社區團購的基礎。多多買菜直連全國10萬個農產品基地,生鮮日單量超過4000萬單,這套產地直供模式,比美團閃購省掉了兩個中間環節,成本直接低了15%-20%。
其二,拼多多還能復用現有的倉儲配送體系。多多買菜的網格倉已經覆蓋了2600多個縣市,這些地方只要稍微升級一下,就能變成即時零售的前置倉。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還能提升用戶的復購率。
拼多多主站用戶本來就喜歡囤貨,有了即時零售,就可以滿足應急需求,比如突然忘買調料了、臨時想加個菜,這樣一來,用戶粘性大大增強,復購率也能明顯提升。
除了團購,最值得關注的,是白牌這件事。
拼多多GMV中,白牌商品占了35%以上,是它真正的利潤池?,F在的問題是,美團閃購也在盯這塊蛋糕;2024年,美團閃購的白牌商品GMV占比已經達到了40%。所以拼多多現在必須反擊。
這條路不是沒有風險,白牌商品本身毛利不高,只有15%-20%左右,即時配送的成本卻占到了訂單額的30%-40%。
這意味著,拼多多每個前置倉的日訂單量必須做到3000單以上,才能勉強盈虧平衡;而美團標桿倉能做到5000單一天(我按照目前美團數據讓AI估算)。這個差距,還得慢慢追。
所以,拼多多不碰外賣,不是它沒野心,是基于現實考慮:資源有限、能力邊界明確、戰略聚焦。
03
不自建配送團隊,也不瘋狂燒錢,想靠現有供應鏈資源加上第三方平臺合作,撬動萬億級即時零售市場,拼多多能不能干成?
我覺得關鍵要看三個變量。第一,是前置倉和第三方配送能不能真正搭得起來。
目前拼多多打法是這樣:自己建前置倉,負責商品庫存和分揀;配送這塊交給閃送、順豐同城這些第三方平臺去做。
比如在上海它搞了一個樣板倉,學美團小象超市那一套自營模式,但配送環節還是外包出去的,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不用養騎手隊伍,省了一大筆人力成本。
但問題也很現實:第三方配送的成本很高,如果一個倉一天接不到1000單以上,那肯定是虧的。
還有一點也值得一提:
拼多多打算把原來做社區團購的網格倉都升級成即時零售的前置倉,覆蓋全國2600多個縣市。理論上來說,這種復用可以節省不少基建投入。
但之前買菜在上海試點“4小時達”時,就因為商家配合度不高,最后沒成功。這次能不能搞定,還得看后續運營能力。
說白了,這套前置倉+第三方配送能跑通,實現“30分鐘送達+拼多多價格”,那它可能真的能開辟出一條新的賽道——“平價即時零售”。
第二個變量,是多多驛站生態能不能成它的末端武器。
拼多多有50萬個“多多驛站”,以前是快遞代收點?,F在他們想干點大事:把驛站變成即時零售的“最后一公里”節點。
具體怎么操作?在驛站加個功能,支持24小時自助取件,還能提供送貨上門服務。這樣,用戶來取快遞的時候,順便就能買點生鮮或者日用品,提升訂單密度。
如果目標是一個驛站一天能貢獻超過1000單,真能做到,配送成本就能大幅下降。
第三個變量,最關鍵的:盈利模型到底能不能跑通?
干過生鮮的人都知道:毛利率大概只有10%,但配送成本卻要占到30%,每賣一單,凈虧25%。這賬誰算誰頭疼。
那拼多多怎么辦?只能用高客單價商品(比如白牌日用品)來補虧損,或者通過廣告增值服務來賺錢。
美團閃購成功告訴我們,光靠低價白牌商品是撐不起高毛利的,拼多多如果一直只賣便宜貨,那它很難覆蓋配送成本。
你看,它現在賭一件事:能不能通過“低價引流+高毛利變現”的方式,走出一條可持續的路。
能行,它真的會改寫整個行業的成本邏輯;不行,會像當年的社區團購一樣,變成一個“燒錢無底洞”。
04
所以,這場即時零售的“四國殺”,到底誰是潛在顛覆者?誰又能守住自己的盤?
我覺得,沖擊最大的,還是美團。拼多多這一招,直接打到美團兩個命門上:一個是閃購,一個是優選。
閃購這塊。拼多多優勢靠全國10萬個農產品直采基地,它真的能做到“半小時送到+價格還比美團便宜”,那肯定會對美團閃購里的價格敏感用戶造成分流。
目前美團閃購的日單量里,30%都是生鮮類商品,客單價大概60塊;拼多多要能把客單價壓到40到50之間,那美團毛利率可能會從現在的18%,掉到12%-15%。
這可不是小數目。
再看社區團購這邊,美團優選現在已經縮到只剩廣東、浙江兩省還在做了;而拼多多通過“即時零售+驛站配送”的方式,把原來“隔天自提”的模式升級成了“小時達”,會進一步壓縮了美團優選的空間。
現在多多買菜的年GMV已經是美團優選的1.5倍以上了,如果拼多多這次轉型成功,那美團很可能會徹底退出社區團購市場。
當然,美團也不是沒牌可打。
它現在在搞“閃電倉”,想加密前置網點(目前已經布局3萬個),提升履約效率;另外,它還可以用外賣流量反哺閃購訂單,比如搞個“外賣+閃購”組合補貼。
但能不能頂得住拼多多低價沖擊,還得看接下來動作。
再說京東和阿里這邊,優劣勢都挺明顯。京東核心競爭力在于高客單價的商品,像3C數碼、家電、白酒這些,都是高毛利品類,尤其是618期間,白酒銷量能翻10倍都不止。
而且它的客單價普遍超過100元,遠高于拼多多主打的生鮮白牌商品,但問題是,京東在下沉市場的滲透力不行。
拼多多通過“驛站+即時零售”能覆蓋了全國70%以上的行政村,這種下沉能力,對京東來說是威脅,一旦拼多多在縣域市場站穩腳跟,就很可能會截流京東的下沉用戶。
至于阿里這邊,最大的問題是“生態割裂”。
淘寶閃購雖整合餓了么的運力,但餓了么在一二線以外的城市配送網絡還不夠強;相比之下,拼多多這套“驛站+第三方配送”的模式,在低線城市反而更有成本優勢。
而且阿里的另一個軟肋是:淘寶閃購和餓了么之間的整合還在初期階段,而拼多多主站和多多買菜供應鏈協同得更好,比如:很多農產品SKU都是共用的。
所以你說,阿里還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盤,很大程度取決于它實現“遠場+近場”的聯動后的效率如何。
最后,我想大膽猜一下,這場戰爭可能會催生一個“新物種”出來。
拼多多真正的勝負手,不是去打敗哪個巨頭,是能不能打造出一個新模式:“又快又便宜”的平價即時零售,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在創造一個新的飯碗。
目前即時零售行業,走的“快但貴”的路線,拼多多想通過“白牌商品+輕資產配送”,把毛利率壓下來,打造一個“平價即時零售”。
模型跑通了,不僅會倒逼美團、京東調整定價策略,還會導致一些中小玩家(比如叮咚買菜)被淘汰出局。
失敗了,暴露了拼多多“輕資產”打法最大弱點,而且一旦履約不穩定,比如超時率超過15%,用戶很可能就回流到美團、京東這些更成熟的平臺去了。
所以,我主觀分析認為:這場四國殺的結局,是誰能率先打破“快和省不可兼得”的魔咒。
拼多多機會,在于它想用“省”來重新定義“快”,它必須解決好輕資產模式下的成本與時效矛盾;美團護城河,在于騎手網絡和用戶心智,但它要小心拼多多用低價生鮮蠶食它的份額。
京東和阿里,則要在守住高客單價陣地的同時,找到下沉市場的突破口;最終贏家,可能是能把“效率、成本、體驗”三者平衡得最好的玩家。
而現在,這場游戲規則,拼多多正在摩拳擦掌想要改寫,至于它能不能成?我還得看,它開戰之后的第一波訂單數據了。
注釋:
*本文分析中所含觀點、內容框架以及各段落未經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復制、轉載、引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