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善,原名運昌,姓伍堯氏,,蒙古正黃旗人(或作正紅旗)。乾隆帝賞識其才學,賜名“法式善”,滿語意為“奮勉有為”。 早年聰慧:生于乾隆十八年,自幼聰穎,七歲能對對聯,八歲辨四聲,受父親廣順(舉人)和庶母韓氏嚴格教育,奠定漢學基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后升侍讀。 官職變動:歷任國子監祭酒(1794年)、侍講學士等職,但因直言上書、編纂失誤多次升降,如嘉慶八年(1803年)因翰林院大考失利降贊善,晚年乞病歸鄉。參與武英殿《四庫全書》分校,為蒙古族唯一參與編纂者;主持成均(國子監)教育,推動文教。
法式善書法主要取法元代趙孟頫,筆意圓潤流暢,結體端莊嚴謹,兼具文人書卷氣與館閣體的工穩。其墨跡以行楷為主,如《梧門五字詩》卷尾自題“詩龕圖記”,行筆從容,線條清雅,體現“平和沖淡”的審美取向。 常為畫作題詩,如《巒峒繹秋圖》(藏于日本)、《詩禽圖》等,書畫結合,風格與畫家羅聘相近。
書法常題寫于文房用具或匾額,如“積善之家”春聯,呼應其“言行一致”的儒家理念。 詩書一體:主張詩文“抒發性情”,書法亦服務于文學表達,如《存素堂詩集》手稿兼具詩文與書法雙重價值。雖以詩文名世,書法被視作“余事”,但因其學者身份與宮廷背景,作品受乾嘉文人圈推崇。目前公開墨跡多見于題跋、信札,大幅作品罕見,可能與清代蒙古族書家作品保存不易有關。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